本報訊 (記者 陳蜜) 曾在英國最大的水利公司——聯合公共事業集團(United Utilities)擔任科研項目經理的溫州小伙胡如意,終于如愿將自己的科研成果,帶回家鄉并成功運用到黑臭河道整治中。近日,這條位于開發區濱海二道和濱海二路交叉口的維四浦河,作為目前由其組織修復的11條河道之一,首條通過環保檢測部門驗收。
海歸“水專家”回家治水
2011年,胡如意曾以治水專家身份受邀來溫,向我市環保、溫瑞塘河保護管理委員會等多部門工作人員做有關水環境保護的專題講座。除了介紹國外先進的治水理念和方法,以及他在英國獲得的專利技術外,在塘河邊長大的他,當時就表達了希望運用自己的技術和經驗,幫助治理母親河的想法。為了將想法轉化為行動,是年,他和三位多年從事環保的同行,創辦了浙江竟成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落戶在溫州高新區。
河道生態的破壞,往往從魚類等高等動物的消亡開始,再逐漸向浮游生物等低等生物延伸。而如果連低等生物也難以生存的話,這就意味著河道的水質已經完全失去了生命力。胡如意告訴記者,治理河道污染,只能一步一步往上倒推,第一步是先消除黑臭狀況;第二步再持續提升水質,為重建水環境的生態系統提供基礎;第三步是生態系統慢慢修護,使水體自凈能力越來越強。2013年,他的團隊接手了鹿城、甌海、開發區和生態園等地共11條河道的治理工程,無一例外都是黑臭嚴重,河水生態系統幾近崩潰。
“私人定制”河道復活計劃
在胡如意向記者展示的河道治理前照片上,黑如墨汁的維四浦河水上,漂浮著大量泡沫,陽光下部分水面的油膜還泛著藍光。河岸邊雖然有精心布置的綠化帶,但在黑臭河的反襯下,也失去了應有的氣象。
4個多月后的現在,這里已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河水清澈明亮,呈現有透明度的綠色調;河道中有常綠鳶尾栽種期間;增氧噴泉、曝氣裝置為水面制造出水波漣漣的動感……胡如意團隊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整個治理主要采取了三類方法:一是工程方法,通過對重點排污口進行攔截,溢流口進行有針對的處理,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直接入河。二是技術方法,利用擁有多項專利的核心微生物技術,使其快速地去除掉已有的污染物。三是景觀方法,通過種植植物,布置噴泉等,改善河道景觀和促進生態修復。采取以上方法后,消除水體黑臭問題,僅用了1個半月時間。
河道治理關鍵是要讓水變“活”。維四浦河受污染主要是由工業廢水造成,通過前期多次實地勘察,他們對河道旁未進行截污納管的管道統一歸口,以確保在其入河前得到截污處理。由土工膜、箱體、填料和微生物菌劑等組成的小型“污水處理廠”,就像多層過濾紙,第一層是生態懸浮床,往下依次是填料、曝氣裝置以及沉水植物,為凈水微生物高效發揮提供了很好的環境,污水在生物菌劑等技術手段作用下,層層凈化排放到河中。目前,在他組織修復的河道中,已經廣泛采用其改進和研發的相關技術。
從由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出具的監測結果看,維四浦河水幾項重要指標明顯下降,如最難治理的氨氮指標,從原來平均的30mg/L下降到4.5mg/L;高錳酸鉀指數從原先平均11mg/L下降到4.8mg/L;總磷也從平均0.1mg/L下降到0.07mg/L,全面達到驗收標準。
“各條河道都有各自的特點,我們制訂了不同的修復計劃。特別是要根據河道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工程方法。”胡如意說,在糧站后河,源頭淤積嚴重,他們就打造了九曲橋型的人工濕地,延長水與微生物接觸時間,改善原先富營養化狀態。在雙井頭,河岸為直立護岸,利用河道淤泥,在兩岸建設人工淺灘,模擬天然河道的自然形態,為小魚和浮游生物提供棲息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