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式厭氧發酵技術的原理和分類
本文來源:中持綠色
濕式厭氧發酵技術的原理
厭氧發酵是利用兼性菌和厭氧菌進行生物化學反應,分解有機廢棄物中有機物的一種處理工藝。厭氧發酵是一個由多種細菌參與的多階段生化反應過程,每一反應階段都以某類細菌為主,其產物供下一階段的細菌利用。厭氧降解過程的化學、生物化學和微生物學相當復雜,但是可以綜合三階段理論: 水解階段 產酸階段 產甲烷階段
濕式厭氧發酵技術的分類
-
含固率:常規厭氧發酵,含固率3~5%;高含固厭氧發酵,含固率8~15%;
-
消化階段數:
單相厭氧發酵,在同一個反應器內完成厭氧發酵的產酸和產甲烷階段;
兩相厭氧發酵,厭氧發酵反應分別在二個反應器內完成,分別完成產酸和產甲烷階段;
-
投料運轉方式:連續發酵工藝、半連續發酵工藝
-
發酵溫度:高溫發酵、中溫發酵和常溫發酵
厭氧發酵方法處理有機廢棄物是通過厭氧微生物的作用,將有機垃圾降解為甲烷、氫氣和二氧化碳的生化過程,該方法最終產物惡臭味減小,并且產生的甲烷氣體可以作為能源回收,同時達到減少垃圾容積,達到“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目的,具有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是未來處理有機廢棄物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