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試點將要做什么
日前財政部、住建部、水利部公布了2015年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名單,共有16座城市入選。
此次試點全國共有130多個城市參與競爭,最終遷安、白城、鎮江、嘉興、池州、廈門、萍鄉、濟南、鶴壁、武漢、常德、南寧、重慶、遂寧、貴安新區和西咸新區等16個城市脫穎而出。試點城市補助數額按城市規模分檔確定,直轄市每年6億元,省會城市每年5億元,其他城市每年4億元,一定三年。對采用PPP模式達到一定比例的,將按上述補助基數獎勵10%。
成為試點之后,各城市將如何作為呢?
武漢:投資百億治水
常被調侃為城內“看海”的武漢市,計劃未來3年投入102億元,建設透水、蓄水、排水功能完善的“海綿城市”,統籌解決城市內澇、雨水資源化利用等問題。
先期安排青山區選取23平方公里作為舊城改造試點區,打造“山水園林湖”的生命共同體;漢陽四新選取15平方公里作為新區建設示范區,依托現狀水系構建排水、慢行交通、生態景觀有機融合的多功能海綿體。
武漢市水務局副局長張斐說,河湖眾多,水網發達的武漢,可為海綿城市提供充足的調蓄空間和良好骨架。作為深受內澇漬水影響的大型城市,武漢也能為試點提供典型的示范樣本,在城市建設中真正從源頭變“水害”為“水利”。
西咸新區:構建“三級系統”
作為西北首個“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陜西西咸新區提出在“海綿城市”建設中通過實現“建筑與小區對雨水應收盡收、市政道路確保綠地集水功能、景觀綠地依托地形自然收集”的三級雨水綜合利用系統,將調蓄設施與城市既有綠地、園林、景觀相結合,構建海綿城市雨水利用體系。讓雨水“停一停、流一流、滲一滲”,能夠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借助自然力量排水,讓城市如同生態“海綿”般舒暢地“呼吸吐納”,實現雨水在城市中的自然遷移。
目前,西咸新區灃西新城正在建設一條6.8公里、不間斷的生態綠廊。其與城市道路立體交叉,可直接將兩側街區約15平方公里范圍內的地表徑流通過地表水溝、溢流管等設施全面收集。同時,通過間接雨水轉移泵站對區域約25平方公里的雨水進行收集,最終形成大大小小共約330畝的雨水景觀水面,并通過工程設施實現凈化、調蓄、溢流功能。
濟南:每年“留雨55萬”
濟南市園林局城市綠化指導處處長安吉磊表示,根據海綿城市建設要求,每年降雨量的75%要以下滲等方式存留住,這意味著濟南每年需要留下55萬立方米雨水才能達到海綿城市的建設標準。
“園林部門正研究收集雨水的工程施工方法及新技術。下一步,將在所有可能的地方增加植被,在坡地、山體建設水平階,采取多種措施將雨水最大可能地存留下來。目前,結合千佛山景區改造進行雨水收集的項目已全面展開試點。”安吉磊說,該市園林局正在研究制定海綿城市建設的總體規范。待其出爐后,園林部門所負責的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將根據規范推進。總體規范將分山體公園設計規范,道路綠化設計規范、公園景區設計規范、隔離帶設計規范等。
該市園林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園林部門正對大明湖——興隆片區進行總體設計規劃,總體規劃完成后,將進行這一區域內相關項目的立項工作。
貴安新區:利用先天優勢
貴州貴安新區有109條中小河流、5個主要水源湖庫,濕地面積占24%,地表河流域面積占80%。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建設“海綿城市”提供了必需的“海綿體”。
擁有天然“海綿體”、建立了一體化的海綿城市體制機制、已融入海綿城市理念的規劃建設、管理體制和開發模式的創新——貴安新區具備的四大優勢,成為其建設“海綿城市”良好的“先天條件”。
據了解,貴安新區“海綿城市”示范區位于新區中心區,項目規劃面積19.1平方公里。3年內,新區將圍繞公共建筑、房開、濕地公園等7大類,實施67個配套項目,并同步建立海綿城市信息化管控平臺,實現海綿城市智慧化管理。
貴安新區“海綿城市”試點建設總投資約46.7億元,資金需求巨大,預計社會資本投入29.7億元,占比高達63.6%。
嘉興:依托“五水共治”
建設海綿城市,歸根結底是要恢復水在自然和城市中的正常循環。合理建設公園、草坪和人工蓄水池等設施,在城市地面硬化中采用一些透水鋪裝材料,并增加城市綠地、植草溝、人工濕地等可透水地面等。
嘉興市建委園林市政局負責人表示,嘉興將選取中心城區部分代表性區域為海綿城市重點區域,總用地面積為18.44平方公里,依托“五水共治”,把海綿城市建設理念融入城市開發建設全過程,通過實施水系保護、生態修復、有機更新、低影響開發建設等方面內容,有效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