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環境醫院聯盟(掃描即可申請加入)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現”,使用 “掃一掃” 即可將網頁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城市環境醫院 | |||
|
|||
城市污染治理需要的不僅是消聲器、除塵器等環保設施,而且要有綜合性的解決方案
作者:曹智慧
2003年6月,國家電網三峽至常州5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政平換流站滿負荷運轉后,周邊村莊的村民就被這個總投資約15億元的換流站產生的噪聲侵擾不已。遭到大量投訴后,國家電網意欲拿出3億多元讓村莊搬遷。這時,一家聲學公司上門要求為該換流站進行噪聲治理,并成功完成了任務。 這家公司就是北京綠創環保集團旗下的綠創聲學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在上述花費僅2,000多萬的噪聲治理項目竣工多年后,當地村干部來北京時,仍會到綠創集團致謝。 “十幾億的投資發揮了效率,三億搬遷費節省了,社會安定了,老百姓安居樂業。”綠創集團董事局主席姜鵬明如此評價政平換流站噪聲治理工程帶來的效益。 成立于1997年的綠創集團以汽車排放污染控制業務起家,隨后進入噪聲控制、工業廢氣污染治理乃至太陽能新能源等環保領域。姜鵬明表示,這樣的多元化是以專業化為前提的。整個集團公司的主題是“節能減排”,在這一主題下不斷孵化節能減排技術,并成立新的公司。 姜鵬明稱,這樣設計集團組織架構的目的,是因為“客戶價值應該是第一位的,企業價值要去適應客戶價值”。現在,節能減排用戶(比如一個大型工業企業或一座城市)遇到的絕不僅僅是單一的水污染或空氣污染,而往往是綜合性的環境問題。比如,在有水污染的地方建立污水處理廠,就有污泥處理問題;鋼鐵廠既要節能,又向大氣排放污染物,還要做水處理,噪聲問題現在也非常突出;電廠要脫氮、除塵,然后要進行噪聲控制,同時還有廢水需要處理。因此,它們在選擇治理公司時,面臨很高的選擇成本。 綠創的目標就是在這些領域建立起一個統一品牌,由旗下各家專業公司處理客戶各類節能減排需求,這就大大降低了客戶的選擇成本。同時,對于綠創公司內部而言,客戶資源也相對容易溝通,有利于資源的合理配置。 然而,綠創的雄心不止于此。針對目前國內環保行業的發展狀況,姜鵬明提出了“城市環境醫院”的概念。 隨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發展,各地的污染問題,尤其是開發區的工業污染越來越嚴重,這促使地方政府逐漸開始重視環保問題。然而長期以來,中國的環保行業并沒有大規模的產業需求,導致如今的環保市場很不成熟,規模參差不齊,信息也不對稱。地方政府面對城市區域性綜合污染,在選擇既有品牌有實力又能長期服務的治理伙伴方面常常疲于應對。 “人類歷史的飛躍往往不是因為技術發展,而是組織上產生了轉變。所以,醫學最偉大的發展是建立了醫院體制,解決了醫患接口問題。”姜鵬明這樣闡述“城市環境醫院”概念的由來。從根本上來講,“城市污染治理需要的并不是消聲器、除塵器等環保設施,而是綜合性的解決方案。”既然環境也需要看病,建立環境醫院就是解決城市區域性污染綜合治理問題的最佳方案。如此一來,地方政府直接到環境醫院“就診”,享受一站式服務,就不必為了不同“病癥”而四處求醫了。 “城市環境醫院”的正式名稱是北京綠創節能環保孵化示范園。這一項目位于北京市昌平科技園區,已列入中國建設部“十一五”國家支持計劃項目。該項目的意義在于形成區域節能環保產業集群,為社會提供環境友好的解決方案,成為北京市乃至全國的“環保醫院”。 但是,污染并不是一個“環境醫院”的概念就能解決的問題,綠創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首先,醫院的基本門類要齊全,大致分為噪聲與振動控制、大氣污染控制、廢水處理和固體廢棄物處理等四大門類。 其次,像真正的醫院一樣,環境醫院也要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從環保咨詢、環境評估、設計研發、產品制造、工程施工到后期的再教育、疑難雜癥研究,等等,還包括對前景看好的公司的再投資,擴大產業規模。綠創示范園采取類似科技園區的組織形式,希望能夠吸引各類環保企業入駐,最終形成環保技術的產業系統集合。 最重要的還是制度安排和設計問題。環境醫院的口號是“自環保和為環保”、“自節能和為節能”。姜鵬明提到,綠創示范園要樹立“榜樣的力量”,實現三大指標。第一,零排放,整個85畝的園區要實現對外界沒有任何排放。第二,節能,建筑節能要達到70%以上,園區規劃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設A座、B座兩座大廈。建成后,整個建筑將是一個自身采用太陽能、地熱能等綠色能源的綠色建筑。第三,節地,實現土地利用最大化,建造立體城市結構。 目前,作為開創先河的實驗性項目,示范園的一期工程已經完成,但姜鵬明坦言,綠創在規劃的政府審批過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難,只能“一點點向前推進”。 “環境醫院承載了綠創的理念和夢想。”姜鵬明表示,單個企業的力量和掌控的資源都很有限,但思想的力量最重要。 與之相應的是,擁有兩個工學博士學位的姜鵬明并不覺得技術發展能夠最終解決污染問題。他多次引用黎巴嫩詩人紀伯倫的名句:“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于忘記了為什么而出發”,認為“工業化和城市化并非天經地義”,污染問題的根源是“人類無限制的欲望受到了有限的自然資源的制約”,如果我們的生存方式不改變,制度安排不調整,“技術沒用,最終起作用的還是價值觀。” “我們處于從工業文明向自覺生態文明的轉型期。生態文明是個中性詞,僅僅這么說并不是進步,我們要的是自覺的生態文明。”或許,這就是姜鵬明領導下的綠創所追求的終極目標。 江蘇宜興建“環境醫院” 專治各種“疑難雜癥”2014年10月24日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宜興10月24日電 (記者 洪曉紅 孫權)記者24日從江蘇宜興舉行的2014(第二屆)中國環保技術與產業發展推進會上獲悉,地處“環保之鄉”宜興的中國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以下簡稱宜興環科園)又有“大動作”,此間政府利用當地環保產業的先發優勢與技術優勢,正全力打造國內首個提供環境整治綜合服務的“中宜環境醫院”,并藉此提升宜興環保產業的市場競爭力。
所謂“環境醫院”,就是將企業與人才、技術與資本進行深度融合,建立一站式綜合服務,為區域環境治理提供系統解決方案及工程建設和運營服務,從而達到解決各種“環境疑難雜癥”的目的。 據環境保護部數據顯示,“十二五”前三年,中國環保投入每年以2000億元以上的幅度增加,整個“十二五”期間,全社會環保投入預計將超過5萬億元,國家政府在治理環保問題上的投入正逐步加大。盡管如此,國內的環境污染勢頭仍未能得到有效遏制,水體、固廢、大氣污染問題日趨復雜化,單純的環境處理技術一時很難奏效。 在此背景下,宜興環科園應時推出“環境醫院”治理模式。“‘環境醫院’就是給環境看病,在環保產業里,它是一種創新機制和模式。”宜興環科園管委會主任朱旭峰介紹,設想中的“環境醫院”,就是將環境治理的各個環節類比成普通醫院的運行環節。環境政府和排污企業是“患者”,具體的環境問題是“疾病”,環保企業是“醫生”,各種環保設備是“藥品”。 朱旭峰稱,目前“環境醫院”已初步構建有診斷、檢驗檢測、設計、技術、標準化裝備、工程化、技術項目信息、風險管理及投資九大平臺。專科門診則形成污水處理、給水處理、固廢資源化、污泥處置、土壤修復、流域生態治理、農村環境連片綜合整治、廢氣噪聲治理、環保物聯網等“13+1”的組織機構框架。 “之前的行業治理都是江湖郎中式的,我們希望行業健康發展,所以要建‘環境醫院’。”朱旭峰表示,此番宜興建“環境醫院”有底氣,因為宜興環科園作為國內唯一的國家級的環保專業園區,環保產業有40年的發展史,當地產業規模和集聚效應在全國獨一無二,且通過與國內多個高校合作,此間已集聚了大量優秀的人力資源,即“環境醫院”的醫生儲備。 此外,宜興環科園的國際技術及市場優勢明顯,目前園區與德國、丹麥、芬蘭、荷蘭等8個國家建立了清潔技術對接中心,并與20多個國家在新能源、環保清潔技術等領域進行了廣泛深入的交流和對接。 據悉,在區域合作和戰略布局上,“中宜環境醫院”與國內外地區的合作已經全面啟動。目前,在全國的分院建設已經和各個地區進入了談判階段,意向區域覆蓋了除西北以外的所有地區,初步形成了黑龍江哈爾濱、廣西南寧、四川成都等8個意向合作城市,其中哈爾濱為環境分院提供的一平方公里建設用地已經基本落實。 與此同時,依托宜興環科院強大的國際合作平臺,結合已經規劃的各地環境分院的地域和市場優勢,“中宜環境醫院”與上合組織、中非中心、東盟中心三大國際平臺也形成了合作意向,相關事項也在洽談中。(完)
圖為:E20環境平臺高級合伙人、污泥產業促進聯盟及垃圾焚燒產業促進聯盟秘書長、資深企業生態系統建設專家 張樹人 環境醫院:效果時代重塑產業生態 來源:E20環境平臺 作者:全新麗
“中宜E20環境醫院(以下簡稱“環境醫院”)的使命是與卓越者攜手,共同推動環境行動計劃落地,打通面向效果的市場通道,讓環境產業成為真正的產業。我們這里面提到的卓越者是包括了卓越的政府、卓越的企業、卓越的專家以及卓越的組織。” E20環境平臺高級合伙人、環境醫院事業團隊伙伴之一張樹人說,在今天的“2015年(第九屆)環境技術產業論壇”上,她分享了環境醫院事業團隊過去兩個月的思考與成果。 環境醫院創造的價值 2015年4月,“水十條”正式發布,加上此前“氣十條”,以及之后的“土十條”,國家對環境治理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面對治理的效果,市場配置的資源注重責任落實。面向效果更加嚴格,更加綜合,區域協同更加需要規模。面對這些需求目前的環境產業能夠滿足嗎?環境醫院的使命正是在此基礎上提出:環境醫院是與卓越者攜手 ,推動環境行動計劃落地 ,打通面向效果的市場通道,讓環境產業成為真產業。這里提到的卓越者,是包括卓越的政府、卓越的企業、卓越的專家以及卓越的組織。 環境醫院是一個醫患界面,它的服務左、右方是客戶和用戶,客戶是指環境領域的領跑企業,用戶是指地方政府、工業園區以及生產性排污企業。 環境醫院為環境企業提供什么服務? 首先是雙向保障體系。一是讓企業在提供效果服務過程中獲得保障;二是讓理性甲方尋找到真正為效果服務的優秀企業,屏蔽一些來自不作為企業的欺騙;三是營銷體系,環境醫院是為卓越的公司進行“名醫背書”的地方,通過有效的營銷讓企業獲得更好的資本市場認可,例如上市后得到更高的PE。 環境醫院能夠為地方政府、生產企業提供什么? 首先是面向環境效果的系統施治方案。“水十條”當中提到了這一點,如果是只是概念的規劃,政府可以選擇自己采購,而面向效果、可以落地的施治方案,則是環境醫院能夠提供的。同政府一樣,生產性企業也是環境醫院的服務對象。另外,環境醫院還可以提供資金的支持,大家都知道,對于環境治理,即便經濟發達地區,資金的缺口也是存在的。 環境醫院為環境治理交易建立的保障體系是什么? 對于環境企業來說,提供有規則、講信用、遵守合約、合理約束甲方違約行為的保障體系。而對政府來說,提供效果有保證、可靠甚至先行賠付的保障體系。過去簡單的系統,政企之間單獨簽約就可以,當系統復雜的時候,牽扯到了多方的混合交易,就需要一個緩沖平臺。環境醫院就是這樣一個緩沖平臺,同時它還建立了包括資金、技術、交易結構、信譽等在內的多重紐帶。 打通面向效果的市場通道 環境醫院思考的是,如何打通面向效果的市場通道? 目前市場上即使是優秀的環境企業提供的服務基本也都是點狀的,并且服務方案是單一的,同時還要受到行政干預,有明顯的條塊分割,發改委、住建部等。資金的支持會給不同群體,技術方案也是根據不同的限定指標來分別提出,這樣的分割是無法實現理想中的環境效果。目前的市場,看上去諸多需求,由于通道并沒有打通,無法被市場識別。 重新回顧市政公用領域,當時打通通道的過程中實現了技術集成。未來以環境效果為導向的方案遠比以前復雜得多,資本、監管、標準準入正在尋求落地,而打通這一任督二脈是環境效果從夢想變為現實的必經之路,只有如此才能使各方資源匹配,使得政府和產業更有效對接,從而推動環境計劃真正的落地,所以打通市場通道是環境醫院的核心切入點。 環境醫院的交易結構 環境醫院是一個中心,它與關聯方都存在著交易關系,這是時代的特點。移動互聯時代各主體串聯所形成的生態關系降低了中間成本,同時每一主體都是構建價值的分享者,也是創造者。 作為啟動工作,環境醫院通過積極開展環境系列義診,讓公眾參與過程公開化與透明化,提供新的共生關系。另外,環境醫院要做一個真正的產業基金,實現與行業周期收益相匹配的資金落地。環境醫院系統的施治方案來自于所開的處方,而有品質藥方的原料來自于設備企業,通過集采平臺和規劃,能夠實現更合理的采購渠道。 互聯網時代如何將交易結構互聯網化?這也是環境醫院重要的創新點,讓價值傳遞更高效、更便捷、更科學,希望未來通過O2O的方式實現方案互動、社會化組織、全程參與、實時同步等各種鏈接。 環境醫院的核心要素包括:用環境效果系統施治方案開啟行動的環境義診會診,通過有效的傳播放大義診的行動以及醫院的影響力。 名詞解釋 免費義診運動 針對一些特定的需要治理的區域,環境醫院將通過會診提供環境效果導向的系統施治方案。初期會在各個環境細分領域啟動免費義診運動。 首先是工作責任的界定。過去有污水處理廠、自來水廠是由政府授權當地的建設局、環保局或者水務局作為責任主體實現交易。環境效果時代到來,如果政府需要治理一條河流,表面上是有河長的,但是河長并不是真正的付費群體,也沒有可委托的部門來落地。“水十條”中十六字方針最先的四個字是“政府統領”,相應的責任都有了明確的限定和界定,如果落實在相應的協議里面需要有更好的設計。 其次是施治方案不再是傳統單個企業提出的技術方案,或者是幾家環境企業提出的整體解決方案,而是在企業與專家共同會診之下實現的面向效果的方案。提供系統服務的專家,與提供具體施治的環境企業,共同形成施治方案的主體。其中還包括交易結構的設計,資本對接以及公眾參與。 |
|
5月,江南明珠太湖展露出她特有的魅力。在太湖之濱,一座現代化的“中宜環境醫院”在無錫市宜興環保科技產業園正式開門營業。這是全國第一家以環境治理為主要任務的“醫院”,它以最前沿的科技、最先進的理念代表了我國環境治理的新方向。宜興,業已成為中國環保領域的翹楚。
環境醫院:宜興環保產業的轉型升級
采訪的當天,宜興空氣清新,藍天白云映照在水面上。街邊公園里,老人、孩子在悠閑地散步玩耍,一對對情侶躲在木椅上竊竊私語。如此宜居的環境得益于宜興多年的產業積淀。
宜興是全國聞名的“環保之鄉”。早在上世紀70年代,宜興就開始生產環保設備。1992年,經國務院批準,中國宜興環保科技產業園成為國家首批高新技術開發區,這是當時唯一設在縣級市的國家高新區,也是唯一以環保產業特色命名的高新區。
“環保,到底是做什么的?”宜興市委常委、環科園管委會主任朱旭峰說,環境有病了需要醫治,這就產生了環保。從本質上說,環保產業有從事環保設備的“器材廠”,有從事環保藥劑生產的“藥品廠”,也有從事環境治理的專家“醫生”。從某種意義上說,環科園就是一座大的“環境醫院”,新開張的10萬平方米“中宜環境醫院”實際上是宜興“環境醫院”的總院。
今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見》,變“誰污染誰治理”為“誰污染誰埋單”,這一變化為污染治理的第三方服務提供了廣闊空間,“中宜環境醫院”可謂生逢其時。
“環境醫院的主攻方向,一是疑難雜癥,如工業污水、有害土壤,包括致病原因、把脈診療、開方用藥;二是后遺癥,如垃圾焚燒癥;三是并發癥,如流域或區域治理中的水體富營養化癥。”宜興環科園黨政辦主任王學君說,環境醫院的運作模式,就是由專家與平臺共同會診,向患者推薦適合的“專科醫生”和“醫生”,開出“藥方”或進行“手術”,環境醫院重構了環保產業發展的模式。目前,“環境醫院”集聚了污水處理、給水處理、固廢資源化、污泥處理、土壤修復、流域生態治理、農村環境整治、廢氣噪聲治理等11個專科門診。
“但愿世間人無病,何愁架上藥生塵。”王學君說,最理想的狀態是全國范圍內的空氣、水、土壤都不再有問題了。到那時,即使我們的環境醫院關門歇業,我們也是高興的。
宜興環科園:打造“中國環保第一園”
宜興工程學院里有個零碳中心。 應康偉 攝
國際環保展示中心展出的節能汽車。 應康偉 攝
作為國內唯一的“國字號”環保產業園,宜興環科園經過多年發展,如今已經形成了“一園三區”的大格局,企業規模超過1700多家,從業人員10萬人,其中,水處理占到70%,水處理設備的自我配套率高達98%,國內市場占有率達40%,無可爭議地躋身全國環保企業最密集、配套最齊全的重地之一。
宜興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蔣永芳是土生土長的宜興人,他對宜興環科園的“前世今生”非常熟悉。他告訴記者,當初的環科園只有4平方公里,現在已達到212平方公里。園里的三個區域各有分工。核心區域突出“優”,提升內質,做強高端承載;新街區域突出“控”,重在保護自然環境,控制項目開發,作為未來發展的預留區;高塍區域突出“拓”,拓展有形空間變為有用空間,重點布局大環保、大節能主題的高端制造業,形成大產業集群。
目前,環科園投資建設的環保科技大廈、科技孵化園、國際環保展示中心、人才培訓基地、人才公寓、大學科技園等六大功能性載體已建成投用。南京大學宜興環保產業研究院、哈工大宜興環保產業研究院、中科院宜興生態土研究中心、宜正環保電商平臺等一批科創型平臺已投用。
作為產學研合作的示范項目,位于環科園內的湖北理工學院宜興工程學院去年9月已正式開學。宜興工程學院院長徐超介紹,第一批學生是湖北理工學院機械專業、電氣、環境工程、工商管理4個專業的200名學生。學費和湖北本部的學費一樣的,是學生自愿報名,然后選拔。宜興工程學院的教學模式不再是以純粹的理論教學為主,而是以理論和實踐相交叉的模式進行,即學生上兩周課,然后到工廠實習2周。
據介紹,江蘇省人民政府與科技部簽署的《共同推進中國宜興環保科技園創新合作計劃(2013-2015)》實施一年多來,在推動與促進環保產業創新資源集聚、完善產業服務功能、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創新產業發展模式、擴大園區品牌影響力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目前,新一輪的部省“宜興合作計劃”已提上議事日程。
“根據江蘇省和科技部的宜興合作計劃(2016-2020),宜興環科園將建成全國環保技術創新高地、國家環保創新創業人才培育基地、國際合作示范基地,培育環保科技領軍型企業,建成全國環保技術與產業發展合作交流平臺。”環科園管委會主任朱旭峰興奮地說,到2020年,宜興環科園將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環保第一園”。(記者 彭亞平 張本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