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礫間是一種很實用的新型的污水處理技術,已廣泛運用于河道整治、水環境修復以及污水廠的替代,適用于尾水深度凈化,可以與常規工藝流程進行無縫耦合。與人工濕地相比,處理效果更好,可以為項目業主減輕很多征地等壓力。”在“2015第九屆環境技術產業論壇”關于技術極致化分享的主題發言中,美華集團技術總監姚澄宇對礪間接觸氧化法在污水處理廠尾水深度凈化中的應用進行了詳細介紹。
圖為:美華集團技術總監 姚澄宇
本屆論壇以“效果時代的創業創新”為主題,關于面向效果,美華有自己的解讀:現階段整個行業已從偏重于單個項目的運營,逐漸向綜合性、系統化的環境治理升級
和轉型,在這個轉型和升級過程當中,美華全球范圍的項目經驗和全方位的技術集成創新等一些特點和專長可以和整個行業的大背景和發展趨勢相契合。
關于礪間接觸氧化法
礫間接觸氧化法最初是發源于日本,創造這個技術原本的用意是用于改善河川的水質,對河道的水質進行直接的水質干預,其工藝主體是礫間反應槽。水質凈化原理主
要有三個:一是接觸沉淀,污水中污染物因礫石阻擋致流速減慢而沉降;二是生物膜吸附,污水中污染物被礫石表面具黏性生物膜吸著;三是微生物分解,污水中溶解性有機物被微生物攝取而分解成無害之無機物。
姚澄宇指出,礫間有兩個主要的應用特色,一個是處理水量很大,每公頃處理水量基本上可以達到5萬噸甚至于更多。二是礫間采用全地下構筑形式,礫間的上層一般會設置成綠地、草坪、甚至于是停車場,可以達到土地多元化利用的目的,另外也非常容易和城市規劃和景觀設施相整合。
礫間工藝技術的優點是處理效果好,適應性強,可以減少大量的土地占用,實現土地多重利用目的,處理效率高、能耗低,具有生態性和低碳性,運行維護非常簡便。
另外,礫間無需設置專門的除臭設施,無臭氣污染問題,與常規技術相比,污泥量少,減輕了后續污泥處理處置的壓力。建設周期短、見效快,礫間技術可很好地彌補傳統手段,即污水廠和管網配置之間常見的失衡,通常對大規模污水收集系統無太大的依賴;此外,就地處理、就近排放也是礫間工藝的優勢所在,它可對分散污水直接處理后就地排放,或直接對地表水進行干預,克服“統一收集、集中處理”等常規布局所造成的上游枯水現象。
礫間接觸氧化法應用于污水廠尾水
姚澄宇認為在現階段即便達到了比較高排放標準的污水廠,仍然向受納水體施加了較重的污染負荷和生態毒性。人工濕地就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污水廠尾水再凈化技術,
其能耗低,運行維護簡便。但是通過行業內專家對其進行評估和考察,發現人工濕地存在一些致命的短板,包括占地面積大,處理效率低,效果欠穩定。因此,開發
具有更高效率的生態技術成為我們行業關注和研究的重點。
美華設計了兩個方案進行對比,方案一是礫間,后置表面流人工濕地;方案二是水平潛流,后置表面流人工濕地。在工程造價和運行費用方面,兩個方案效果相當。在處理效果、有機物去除能力、除NH3-N能力、工藝穩定性和可控性、堵塞情況、占地面積、操作維護和對外界氣候變化等方面,方案一的效果遠遠高于方案二,因此,推薦采用方案一,即礫間,后置表面流人工濕地。
該工藝流程是,污水廠的尾水進入礫間,礫間通過表面流濕地,再尾水外排。礫間可承擔更多負荷或無后置濕地,它的這樣一個特點,可以為污水廠的運行提供很大的靈活度和彈性。
姚澄宇表示,礫間是一種實用的污水處理新型技術,已廣泛運用于河道整治、水環境修復以及污水廠替代。此外,礫間也適用于尾水深度凈化,可以與常規工藝流程進行無縫耦合,可以應用于新建的污水廠或者老廠的改造或者升級。與人工濕地相比,處理效果更好,運行穩定性和可操控性好,占地面積小,可以為項目業主減輕很多征地等壓力。
美華集團污水處理新技術迎接環境效果時代到來
時間:2015-06-09
來源:E20環境平臺
作者:魏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