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很多設計院等機構都在發生改變,在這樣的趨勢下,設計院等機構更利于未來的環境效果時代的服務模式應該是什么?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排水專業委員會主任、原北京城市排水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楊向平、上海環境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上海環境衛生工程設計院院長、上海市環境工程設計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益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來源:E20環境平臺 作者:全新麗
去年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和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改制成企業,都成為了有限責任公司,另外還有一些設計院,比如南京設計院被北控收購,設計院已經從原來工程服務體制里的一端,走向了EPC業務等實際的工程操作。但是在類似的領域,有一些國外公司模式,它們不做EPC,就是咨詢公司,從設計規劃一直到以后的監理,沿著時間縱軸走。而我國的設計院走的服務縱軸,這樣必然造成趨同性。現在中國技術服務的趨同性明顯,工程公司也做設計院,比如博天環境就有設計院,而設計院也搞EPC,搞投資公司,都在做同質化工作。在這樣的趨勢下,設計院等機構更利于未來的環境效果時代的服務模式應該是什么?
在6月4日的2015環境技術論壇上, 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總編、E20研究院院長傅濤拋出了這個問題。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排水專業委員會主任、原北京城市排水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楊向平談到了設計院存在的一些問題:這二十多年來,我們搞環保工程,設計院拿各種設計,有時候十個項目都用同一個設計。我參加評審的時候就出現過這種情況,比如說本來北京的項目,設計院念著念著就念出上海的內容了。因為它剛做了一個上海的項目,一聽就知道這個東西是改過來的。
這不能完全歸咎于設計院。作為業主方,給市里面提出建設項目,最后可能被壓一年,然后又說今年年底工程開建,沒辦法,時間緊,要求設計院必須在一個月,甚至一兩個禮拜,出設計圖,那它也沒辦法。
國外的設計院,也就是咨詢公司跟搞建筑一樣,是搞創意的,會結合用戶具體的需求,創意出一種工藝,創意出一種技術。我們國家的設計院是相當于搞工程的,就是把創意最后演變成一個實實在在的工程。現在設計院的同志沒有精力,也無法靜下心來去研究,去創新,只能一個一個去copy。
如果像博天有這種想法,將來做一些前期創意公司,堅持下去,長遠來講,會發展起來。因為這些公司有精力、有思想、有意愿去做這方面的創意工作。而且在工作過程中,自然慢慢地也會吸收一些設計院的有經驗的同志。
上海環境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上海環境衛生工程設計院院長、上海市環境工程設計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益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工程公司和咨詢公司是不是一定要分開?我感覺可以融合在一起,最晚七月份,會對上海環境院進行一個力度很大的改革,改成三個完全獨立的設計院。一個是傳統的設計咨詢公司,一個是總承包公司,一個是科技創新有限公司。這三個就是樹根、樹枝和樹葉的關系,一個單位里面它既可以相互合作,又可以對外有比較強的競爭關系。這是有可能的。第二設計院為什么要轉型?設計院有很多瓶頸,人均產值就是一個瓶頸,突破這個瓶頸,肯定要靠其他模式,靠設計這些傳統模式,是很難突破的。人均指標每年要增長20%,這迫使我們的設計院要快速轉型。”
楊向平、張益談設計院的改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