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著2020年,不斷變革的東京
2020年,東京將第2次舉辦奧運會。1964年東京第一次舉辦的奧運會為東京帶來了巨大的變化。那之后40年來,東京一直在向更安全、更具有魅力的城市不斷地變化著。
向地下走116級臺階,眼前呈現出一個巨大的空間。
“太棒了!”
“好壯觀啊!”
參觀者們不約而同地發出贊嘆。
“太了不起了!真是個充滿未來預感的建筑!”一位德國游客興奮地說。“我是在網上看到這個地方的,當時就想如果有機會一定要來親眼看一看。現在親身站在這里所感受到的獨特氣息是看電腦上的圖片所感受不到的。”
這里是“首都圈外圍排水通道”的“調壓水槽”。首都圈外圍排水通道位于東京郊外埼玉縣春日部市16號國道的地下,是在地下約50米建造的、長約6.3公里的隧道型排水通道。該工程歷經10年,從2002年開始啟用,歸屬日本國土交通省管理。
首都圈外圍排水通道將附近的5條中小河流的河水引入內徑約10米的地下隧道中,再排到大河江戶川,可以說是一條“地下河”。調壓水槽設在地下約18米處,長177米,寬78米,高18米。支撐水槽天棚的是59根長7米、寬2米、高18米、重500噸的巨型支柱,氣勢恢宏,讓人仿佛置身“地下宮殿”一般。調壓水槽是為了將地下隧道排水的水勢減弱而設立的臨時性蓄水設施,使水能夠平緩地排進江戶川。
由于其獨特的設計,調壓水槽經常作為電視和電影的外景出現在熒屏上。調壓水槽可以免費參觀,但需要通過電話或在線預約。平日幾乎每天都對外開放,每年的參觀人數超過13,000人。
“每年,也有很多來自國外的政府、土木工程相關人士和媒體來這里參觀訪問。”首都圈外圍排水通道管理事務所負責人小宮山隆介紹說。“國外也有很多城市為水澇問題所困擾。對于這些城市,我們這樣利用地下通道進行排水的方法能夠為他們提供些參考和啟示吧。”
排水通道通常是建在地上的,但是這對于住宅樓和高樓大廈密集的城市來說十分困難。而且,將排水通道建在地上,也會產生阻斷社區的問題。但如果建在地下,就能夠避免這些問題。
在首都圈外圍建設排水通道的地區原本是數條大小河流匯流的洼地,是地形上很容易積水的地區。由于城市的人口增加,這片土地被開發為住宅地,過去一旦發生洪水,這里的很多房屋就會受淹。然而,首都圈外圍排水通道啟用后,由于暴雨等造成的水災次數和受災面積都大幅減少。
當大雨使得河流水位上漲而超越一定水位線的時候,河水將會自動流向排水通道。2002年以來,該設施平均每年啟動7次。然而,2013年啟動了11次,為至今為止利用最多的一年。
“河水被排到排水通道之前,當水位和該地區的降雨量超過一定的標準時,我的手機將自動接收訊號。因此,降雨較多的6月到9月期間,我晚上基本上都沒辦法睡個安穩覺。”小宮山說。“在首都圈內,也有些排水通道是建設在地上的。這些‘排水通道集群’為包括東京在內的首都圈居民的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

位于埼玉縣春日部市的“首都圈外圍排水通道”調壓水槽,長177米,寬78米,高18米。(板橋雄一 攝影)
守護東京的地下城池
首都圈外圍排水通道位于東京郊外,在高樓和住宅樓密集的東京市區內,也建有地下蓄洪的“地下調節池”。
東京的中央區原本就流經大大小小很多的河流。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由于城市化的普及,地面都鋪上了柏油,雨水無法直接滲透到地下,使得這里的河流水位上漲,多次發生洪水泛濫。為了應對這個問題,東京采取了將拓寬河道、挖深河床等措施。然而,對于那些高樓和住宅樓一直建到河道邊的地區來說,拓寬河道工程十分困難。因此,在這些地區,就利用那些道路和公園之外的公共用地的地上和地下建造了一定規模的蓄洪調節池。(在日本,擁有地上土地所有權的同時也擁有相應的地下土地所有權。2001年頒布的修訂法規定,對地下40米以下空間的開發,如果是用于公共事業,就不需要購買地上的土地)。
東京的調節蓄水池自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建造以來,其數量現在已經達到28個。其中有12個是建在地下的(4個尚在建設中)。
這些東京的調節蓄水池中,蓄水量最多的是“神田川環狀七號線地下調節蓄水池”(2007年竣工)。這個蓄水池建在東京“環狀七號線”的地下約40米。4.5公里的隧道型蓄水池跨越杉并區和中野區,能夠蓄水約54萬立方米(排水通道能夠將洪水引入其他河道,但調節蓄水池只具有臨時性蓄水功能。當洪水退去后,需要用水泵將調節池的水抽回河流)。
神田川曾經洪水頻發,多次使周邊地區遭受嚴重的水災。1997年,蓄水池1期工程(約2公里)完成后,其強大的調節功能立竿見影。例如,1993年8月,臺風導致神田川泛濫,周邊超過3,000戶房屋被淹,而2004年臺風來襲時,降雨量雖然和1993年差不多,但只有46戶房屋受災。
現在尚在建設的蓄水池之一“古川地下調節蓄水池”也是隧道型調節蓄水池。預計在2015年竣工。該蓄水池長約3.3公里,建于東京中心地帶的澀谷區和港區,在古川(澀谷區部分叫做澀谷川)的正下方地下約30米。用于開掘隧道所使用的圓筒狀器械“盾牌機”可以挖掘出內徑約8米的隧道。古川的河道寬約15米,挖掘的隧道需要限定在河道寬度之內。然而,古川河道曲折,有些曲折的地方甚至是轉直角。
“在蜿蜒曲折的河道下面進行挖掘需要非常高的技術。”東京都建設局河川部的小木曾正隆說。“雖說是地下,但超過河道寬度的工程建設也是不允許的。因此,施工標準要求精確到厘米。”
在建設調節蓄水池和排水通道等多種治水工程的作用下,東京的水災比以前大幅減少了。1980年到1989年受災樓房總數超過12萬幢,而2000年到2009年受災總數降到了2萬幢。然而,近年來,由于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氣溫上升,產生“熱島現象”,導致經常出現局部、短時間的驟雨,即所謂“游擊暴雨”在東京發生的次數有所增加。這樣的游擊暴雨導致地鐵站和道路積水,作為應對方策,東京都計劃增加市區地下調節蓄水池的數量。
“局部、短時間的驟雨在總降水量上不會很多,所以調節蓄水池這種臨時性蓄水的方法也能夠起到很好的效果。”小木曾說。“東京的地下因為用做地鐵和排水道等多種用途,所以想要確保地下用地越來越困難。但是,為了東京的安全,我們今后還必須切實地推進地下調節蓄水池建設工程。”

跨越杉并區和中野區,長約4.5公里的隧道型調節蓄水池“神田川環狀七號線地下調節蓄水池”。 (東京都河川部 提供)
文/澤地治(日本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