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環保志愿服務聯合會第三期“綠媒沙龍”在湖南大學建筑學院舉行,數位專家就“海綿城市”建設的相關問題展開熱議。)
紅網長沙7月19日訊(通訊員 梁蓓 記者 張珍)城市內澇近年來成為新的城市“癌癥”,面對暴雨和洪水威脅,我們脆弱的城市該如何應對?7月18日,湖南省環保志愿服務聯合會第三期“綠媒沙龍”在湖南大學建筑學院舉行,數位專家就“海綿城市”建設的相關問題展開熱議。專家稱,海綿城市建設任重而道遠,建議強化頂層設計,加大研究與應用力度,因地因時制宜,加快推進。
2014年11月,住建部出臺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標準,中國海綿城市建設開始駛上快車道。今年4月,住建部等三部委啟動首批示范城市試點,湖南常德是全國16個城市之一。目前,湖南也準備組織開展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由省級財政給予支持。
然而,對“海綿城市”這一全新理念,理解上存在偏差、落實時面臨障礙的情況仍普遍存在。活動中,海綿城市理念的先行倡導者劉波、著名城市給排水專家楊青山、湖南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焦勝等專家分別發表主題演講,就海綿城市是什么、有什么用、怎么建、如何落實,以及相應的制度安排和觀念普及等展開了熱烈探討。
海綿城市,顧名思義,就是比喻城市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讓水在城市中的遷移活動更加“自然”。“海綿城市”倡導者劉波介紹了海綿城市的概念,降雨時能夠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滲透、凈化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水循環,干旱缺水時有條件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并加以利用。包括注重水文循環的新的城市規劃理念,和滲水磚、下沉式綠地等一整套城市建設技術體系,以實現雨水的自然積蓄、自然積存、自然過濾,防止城市內澇、節約水資源等。
如何利用技術體系達到海綿城市?能否在傳統的土地適宜性評價的基礎上加入對不同水平流動系統的綜合考慮形成專項適宜性評價方法?焦勝認為,實踐中不同土地利用類型,暴雨徑流的控制目標不盡相同。應結合不同區域水文地質、水資源等特點及技術經濟分析,按照因地制宜和經濟高效的原則,選擇低影響開發技術及其組合系統。“通過各類技術的組合應用,實現徑流總量控制、徑流峰值控制、徑流污染控制、雨水資源化利用等目標。”
專家們表示,城市內澇暴露出的城市給排水能力積弊已久,海綿城市理念對解決內澇困擾有積極意義,未來可期,但仍需科學理性看待。盡管國家已頒布相應技術標準,但相關研究其實才剛剛起步。專家稱,海綿城市并非要建造一個個新城市,而是運用全新理念來重塑城市功能,需要多系統跨部門合作,其中尤以觀念轉變和制度創新在當前最為迫切。
本期沙龍由湖南省環保志愿服務聯合會聯合長沙市科技新聞學會共同主辦。湖南省長株潭兩型管委會副主任劉懷德、湖南大學建筑學院原院長巫紀光、長沙市科技新聞學會理事長左濤、長沙市科協副主席王勇等嘉賓參與研討。
(原標題:湖南將開展海綿城市試點 專家呼吁強化頂層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