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8月17日,今年全國已有154個城市因暴雨洪水發生內澇受淹,受災人口255萬人,因災死亡232人、失蹤55人,緊急轉移安置466.35萬人,農作物受災4839千公頃,倒塌房屋11.75萬間,直接經濟損失約1176億元。(8月19日人民網)
如今,一到雨季,許多城市時常會遭遇嚴重內澇,那該如何應對城市內澇呢?建設海綿城市就是其中之一。早在今年4月份,就有一批城市正式入選國家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中央財政還將對試點城市給予專項資金補助,以點帶面探索城市治水新模式。
所做的這一切無非是希望每年雨季來臨時,城市內澇的尷尬狀況能得以緩解,然而暴雨來臨時,好多城市依舊再次重啟“看海”模式,令市民吐槽不已。君不見暴雨來臨,逼停地鐵,公交車進水變船,橋洞“吞”車,多城區積水成“海”。內澇成為這些城市揮之不去的“心病”。
暴雨原本是一種自然現象,但如今只要聽天氣預報有大雨預警,市民多不敢貿然出門。公眾的擔憂,源于那些特大暴雨制造的災難記憶,也源于對城市排水設施和政府應對抗災能力的不信任。
這種不信任,是有其現實原因的。“逢雨必澇,遇澇則癱”似乎已經成為了一些城市一道難以擺脫的“魔咒”,每年雨季都會出現高水位的水漫街道“看海”景象。內澇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一場暴雨就會給市民提供“看海”的機會,人們自然不會在暴雨天氣里選擇出門“冒險”。
每次發生“看海”景觀后,都會有人問責,也有媒體字字尖銳的質問相關部門為何“年年會看海?”公眾憤怒,領導尷尬。盡管我們已然看到一些城市已經入選國家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盡管一些城市也已經積極探索城市治水新模式,并頻繁整治水患,但暴雨來臨,效依舊不明顯。反復內澇的背后,我們不難發現城市在規劃開發過程中,對排澇考慮不周,下水管道建設滯后帶來的歷史欠賬太多。同時也突出反映出水務、規劃、城建等部門解決前述歷史欠賬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存在偏差。
力建海綿城市,無疑是可喜的,但不應只有建設的口號,而不見行動的措施。除了資金支持外,在解決城市內澇問題上,對政府來說,最重要的是如何厘清發展理念,如何做到善政善為。
政貴在行,事成于實。愿建設“海綿城市”不只是一個響亮的“口號”,期待更多的城市在下一個雨季來臨前,主動作為,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