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 (記者 王紹亮)在第12屆廈門人居展上,生態環境建設成就展區充分介紹了廈門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情況,引起關注。
地下綜合管廊是統一規劃、設計、施工和維護,建于地下用于鋪設市政公用管線的市政公共設施,將各種管線集中收納,統一管理。據介紹,入廊管線種類多,包括110KV和220KV高壓電力、10KV電力、通訊、有線電視、交通信號電纜、給水管、中水管,甚至有的路段還有燃氣管、污水、雨水等。
據介紹,它最大的好處是地下管線出了故障不用破路,可以從洞口進去維修。它的壽命可以長達百年,而傳統模式填埋是15年到20年。
廈門地下綜合廊道建設起步較早。2007年,我市在湖邊水庫片區開始修建了全省第一條綜合管廊,近年來,在集美新城、翔安南部新城、新機場片區結合新城建設和舊城改造規劃建設綜合管廊,目前已建和在建綜合管廊總長度達51.8公里。
已建的湖邊水庫綜合管廊項目,結合片區高壓架空線入地纜化同步建設,節約出片區22萬平方米的城市建設用地,為廈門乃至福建省的綜合管廊推廣和建設提供了經驗;集美新城主干路網布置“三橫三縱一環”,建設7.6公里,尤其是結合地形將雨水、污水重力流管道納入綜合管廊,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而在建的試點項目包括集美大道綜合管廊、翔安南部新城綜合管廊、翔安新機場綜合管廊。
今年4月,我市順利通過國家財政部和住建部聯合組織的競爭性評審,成為全國首批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城市。今后連續3年,每年可獲得中央財政3億元的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專項資金補助。
根據全市地下綜合管廊專項規劃,至2030年,我市將在環東海域東部新城、馬鑾灣片區、翔安和同安高科技產業基地、現代服務業基地、郵輪母港、兩岸金融中心、海滄CBD、蓮河片區等結合新城開發、舊城改造和道路提升,規劃建設綜合管廊約100公里
線路故障無需破路 可入地下管廊維修
2015-11-15 來源:廈門晚報 作者:王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