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光明新區的新城公園是典型的低影響開發范例,其建設的自然排水系統包含了植被淺溝、下沉式綠地等低影響開發設施。下雨時,路面雨水很快經透水瀝青入滲,匯流至道路一側的邊溝,再流入下沉式綠地滯、蓄、滲。
光明新區的新城公園是典型的低影響開發范例,其建設的自然排水系統包含了植被淺溝、下沉式綠地等低影響開發設施。 何俊 攝
深圳新聞網光明訊 “我帶著你,你帶著船,雨后看海。”這句話成為最近流行的對城市內澇的自嘲。正是城市建設中大量使用水泥,地面硬化嚴重,以雨水管渠為主的快排模式等等,讓城市無法從容應對內澇災害問題。
在此背景下,“海綿城市”這個新概念進入了人們視線。“海綿城市”意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對于在國內率先開展低影響開發雨水綜合利用示范區建設探索的光明新區來說,希望憑借該優勢在海綿城市建設的道路上也能走得更遠。剖析光明新區的探索經驗,或可為探索建設海綿城市提供有益借鑒。
A
效果
用低影響理念建設城市“海綿體”
如果從表面上來看,光明新區光明城站西側的三十八號路等道路,與其他路沒什么兩樣。但在不斷前來參觀低影響開發示范項目,交流海綿城市建設經驗的業內人士眼中,這條路頗為特殊。其中,機動車道采用排水瀝青進行鋪裝。人行道采用透水磚鋪設,下面設置了砂礫透水帶,雨水可迅速透過。綠地建設為下沉式綠地,可以收集來自機動車道和人行道形成的雨水徑流,并進行滯蓄、下滲、凈化。
下雨時,路面雨水很快經透水瀝青入滲,匯流至道路一側的邊溝,再流入下沉式綠地滯、蓄、滲。超過設施設計標準的雨水徑,流經雨水口溢流至市政雨水管道。路面雨水流入下沉式綠地前,首先進入沉沙池,雨水徑流中較大的顆粒物可沉淀去除,然后再漫流至下沉式綠地入滲。
據了解,通過模型模擬,三十八號路可以實現原設計排水系統排水標準由2年一遇提高到4年一遇,年徑流總量控制率50%,節約15%的市政雜用水……
除了三十八號路等低影響開發示范道路外,新區的新城公園也是典型的低影響開發范例,其建設的自然排水系統包含了植被淺溝、下沉式綠地和旱溪等低影響開發設施。山體草地和公園綠道的雨水徑流可通過植被淺溝和下沉式綠地匯集到公園內的旱溪內。部分雨水收集后用于公園內的綠化澆灑等雜用水。
建設“海綿城市”要有“海綿體”。海綿城市’建設除保護和修護河、湖、濕地、坑塘等自然‘海綿體’外,在城市建設區的核心工作是推廣低影響開發建設模式,建設‘人工海綿體’,從而和城市雨水管渠系統、超標雨水徑流排放系統一起形成完整的‘海綿城市’基礎設施。”光明新區城市建設局水務科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在業內人士眼中,采用了“低影響開發理念”的三十八號路和新城公園,正是城市的“海綿體”。據了解,光明新區先后啟動了18個低影響開發示范項目,基本覆蓋了城市建設開發過程中常見的公共建筑、市政道路、公園綠地、水系濕地、居住小區、工業園區等項目類型,總占地面積達到155萬平方米,涉及道路總長約30公里。
B
經驗
要注重生態優先、提前規劃等原則
“在‘海綿城市’被提升為國家戰略之前,光明新區主要開展的是低影響開發雨水綜合利用示范區的工作。強調源頭控制,減少項目紅線范圍內外排的雨水水量和水質。”光明新區城市建設局水務科工作人員告訴記者,2013年,光明新區出臺了全國第一個低影響開發的規劃設計導則,從規劃著手,將低影響開發控制指標像容積率一樣寫入每個地塊規劃許可,從而落實到公園、綠地、住宅項目等項目中。
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低影響開發研究中心主任任心欣表示,光明新區在過去數年中,通過示范工程探索構建了完整的規劃建設管控機制,已經基本完成了技術本地化探索,進入到全面探索階段。“過去光明新區的項目多集中在建設區,濱水空間等公共空間的示范項目做得不多。光明新區正在通過鳳凰城五大山水公園綠環項目,把整個海綿體系構建起來,提升完善海綿城市格局。”
她所說的鳳凰城綠環項目位于光明新區“海綿城市”的建設試點區域,是依托鳳凰城內綠地水系,串接重要服務設施及重大建設項目的發展軸帶。據了解,該項目總用地面積約381公頃,具體由濕地公園、光明新城科技公園、碧眼水庫、麒麟山公園、都市田園等大型綠地形成基本板塊;沿東坑水、鵝頸水和綠帶形成連接廊道;與光明森林公園、觀瀾森林公園等基質相連所形成的。綠環項目作為新區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的主要平臺,將從源頭控制、中間減排到末端治理進行系統性海綿設施構建,奠定鳳凰城的海綿城區格局。
“示范區域選在鳳凰城有兩個考慮。該區域內涉及東坑水、鵝頸水兩條河道,是比較閉合的水文流域,整個區域的降雨監測,出水口監測都可以做,可以較好的評估和驗證海綿城市的區域效果。第二,低影響開發如果結合新建項目來做,投入成本比較低,鳳凰城開發程度還比較低,可以綠環項目帶動周邊地塊的低影響開發”光明新區城市建設局水務科相關負責人解釋說。
他告訴記者,按照規劃,所有鳳凰城區域內的、政府投資項目、社會投資項目達到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以上的都需要做低影響開發,“目前新區配套的激勵辦法已有初步成果,但還沒有頒布,如果沒有激勵,僅強行執行,會有阻力。”
光明新區的低影響開發經驗能否推廣?一位業內人士表示,低影響開發技術和當地的氣候、降雨、土壤地質等本底條件直接相關,應根據各個區域的本底條件,推薦適用于當地特征的“低成本、低維護度、高效果”的低影響開發技術,比如前海合作區等填海地區,因其基礎為粘土淤泥,因此與光明不同,在該區域不推薦深層入滲型的設施。
C
困難
涉及多部門協調不易,所需資金大
海綿城市’概念廣泛,低影響開發是源頭,第二是市政排水系統,最末端是河道,涵蓋了整個城市排水系統。要把整個城市的區域排水系統理順,加上低影響開發源頭控制,多管齊下達到‘海綿城市’最終目的。”對于“海綿城市”的建設,光明新區城市建設局水務科相關負責人樂觀地表示,光明最大優勢就是低影響開發,如果整個新區全部項目鋪開,從源頭控制,結合市政系統等的完善,可以初步達到“海綿城市”概念。“每個項目吸收一點雨水,整個大的地區就相當于一個大的海綿體。”
不過,要真正實現“海綿城市”還存在不少的困難。如單項示范工程建設容易,區域性推廣難;在設計、施工、運營、維護、管理各環節,均缺乏相關的人才隊伍和技術人員;“海綿城市”建設涉及多類項目,資金需求量大,光靠政府投入難以為繼等。
此外,由于“海綿城市”涉及到多個部門,尚存在協調難的問題。海綿城市’建設的是一個城市,不是在水里做文章,而是在城市每一個部分。各個部門都要參與到工作中來。沒有強有力部門牽頭推動海綿城市,有可能會事倍功半。因此部門協調和認識的統一是很核心的工作。”任心欣說。
為了統一認識,前不久,國務院參事、住建部原副部長仇保興率隊來到光明新區調研“海綿城市”建設工作,給全區的干部上了一堂“海綿城市”培訓課。一位參加了該培訓的新區人士告訴記者,“海綿城市”是一個新生事物,培訓讓大家有了一個感性認識,也是為了凝聚共識,讓全區各部門能協力合作推進海綿城市。
亦有資深人士建議,光明新區可以在區層面成立臨時“海綿城市”推進辦公室,專門負責協調統籌該事務,這樣推進的效率和力度或會更好。“因為之前主要是做低影響開發,“海綿城市”概念提出后,需要在頂層設計基礎上,細化方案,把目標都下發下去,具體到每個地塊、每個項目要做什么事情,具體到各部門的權責分工等。”
“海綿城市”
是涉水系統整合工程
對話
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任心欣:
作為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低影響開發研究中心主任,任心欣及其團隊承擔了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水專項低影響開發相關科研課題,深知建設“海綿城市”的必要性與面臨的困難。
“海綿體”不是獨立的市政項目
南方日報:我們以前也談治水,現在提出的“海綿城市”概念跟以前的治水有什么不同?
任心欣:以前各部門分割治理水的問題,把水分割成小的單項看待。比如城市內澇是城市建設部門的事,城市防洪是水利部門的事,但是往往防洪河道水位對城市排水會有非常關鍵作用。
“海綿城市”理念,實際上是除了飲用水外,把涉水系統整合在一起,從水的安全、資源、環境、文化、生態等方面系統統籌到一個平臺考慮,一起治理,明確路線圖,系統解決內澇、水污染各種問題。
以前是雨水一降落到硬化地面直接就排了,城市排水組織是快排式;現在“海綿城市”則是“滲、蓄、滯、凈、用、排”六字方針,排是最后一個。
以前我們規劃設計管渠,符合一定的降雨重現期就可以了,不會分析管渠在這個系統中有什么作用。現在是要把源頭設施、管渠泵站設施、河道水位、地表豎向放在一個模型平臺上,根據實際降雨去評估和分析;實際上把很多單項的措施綜合成一個系統,建一個“海綿城市”。因此,建立“海綿城市”主體是地方人民政府,而不是哪個部門,因為它是一個非常綜合的工作。
南方日報:“海綿城市”與生態城市建設是什么關系?
任心欣:“海綿城市”有一個核心目標,就是生態保護和修復功能。在城市化之前,下雨如果算100%落到地面的話,70%—80%是蒸發滲透,變成了土壤涵養水,緩慢釋放補充到河流,蒸發調節微氣候。但地面硬化之后,80%馬上排走,生態問題就出現了。生態的含義就是盡量讓水文循環接近開發前。
低影響開發是城市建設區的主要手段,將城市建設開發對水文影響降到最低。未來城市建設首先要保護原有的河湖水庫等自然空間,修復過去城市建設中受損的水體、濕地,加上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少用硬化材料,增加綠色屋頂,透水廣場,下沉式綠地等可以滲滯蓄水的設施,把城市自然和人工結合全面建成海綿體。
“海綿城市”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態文明可以真正落地的一個重要途徑。我們現在統一一個認識,“海綿城市”建設的設施要具備生態復合功能,既有綠化美觀功能,又有雨水滯蓄利用的功能。
南方日報:那么城市建設中哪些可以做成“海綿體”?
任心欣:“海綿體”不是獨立的市政項目,實際上所有建設項目都可以建。大到城市水庫、坑塘濕地,小到屋頂草地。一棟樓可以先做綠色屋頂,下面透水場地,旁邊下沉式綠地,每個設施都有蓄、滯、滲的作用,當這些設施都滿了才通過溢流口流到外圍的市政管網。
建“海綿城市”可減少內澇
南方日報:一到雨季,內澇就成了大家非常關心的問題。內澇產生的原因有哪些?建設“海綿城市”對于解決內澇有什么作用?
任心欣:內澇問題要分成幾個方面來看。有的是因為屬于極端氣候,城市遭遇的暴雨強度過大;有的雖然沒有達到這種降雨強度,但城市管網、排水系統沒有達到足夠的防澇標準,屬工程問題;有的是城市管網受到城市建設項目的偷排泥漿等項目的影響,屬于管理問題。近幾年來,深圳市加大了內澇治理的力度,除了受到海潮頂托的區域之外,其他基本上是點狀的小內澇區。
“海綿城市”需要建立應對不同降雨的各種系統,并統籌協調起來;中小雨的時候通過低影響開發源頭控制系統,把水留在當地;大暴時,在管渠設計能力范圍內,主要靠地下的管渠系統,把雨水排放到城市水體中;超過5到10年一遇管渠設計能力的,就要依靠內澇防治系統如超標暴雨徑流排放系統,通過地面豎向或者公共空間排水的有序組織,形成地表的排放通道,安全排放到水體,不在城市造成大的災害。三個系統結合起來,要有效應對50年一遇的降雨現象。
以前我們以雨水管渠快排為主,沒有辦法從容應對城市內澇災害問題。城市化不僅填埋和破壞了一些溝渠水系,更使得80%—90%以上的場地都是不透水的,我們人為把自然海綿體破壞了,又沒有構建人工的海綿體,造成傳統快排模式下,管網怎么修都解決不了內澇問題。
內澇治理是系統工程,不單是改管渠,更是通過源頭控制、調蓄、管渠、泵站、增加地表雨水通道等綜合措施來開展,這是一個近期和遠期相結合的工作。深圳已經編制完成了《深圳市排水防澇綜合規劃》,通過了市政府審批,對全市內澇點都有了治理方案,正在推進治理的相關工作。
現在我們在全國剛開始建設“海綿城市”,在建設到位情況下,可以有效應對50—100年的降雨;超過上述標準的,要形成一套有效應急機制,避免人員傷亡等重大災害。“海綿城市”不能杜絕“看海”現象,原因就是極端氣候的不可控和管理型問題難以杜絕;但“海綿城市”可以大大降低內澇頻率,減少內澇發生次數和影響,綜合提高城市安全性。
城市更新項目建設一個改好一個
南方日報:建設“海綿城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您認為該如何有序推進?
任心欣:可按源頭、中間、末端三個部分,有序安排推進。最緊迫的是要切實通過系統建設達到內澇防治標準,治理易澇區,解決民生問題;最重要的是要建立機制,形成規劃、建設管控標準與機制,保障在今后建設項目長遠推進下去,改變我們現在地面一做就是混凝土水泥的狀態。盡管城市建設項目涉及面廣,見效慢,但這是需要長期堅持的根本方向。
深圳現階段有15個重點建設片區,這些區域、新開發項目都可以建“海綿城區”。深圳還有很多城市更新項目,應力爭城市更新項目全面用這個理念,做一個就改好一個,這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
南方日報:建設“海綿城市”可以吸取哪些國外的經驗?建設過程中需要突破哪些瓶頸?
任心欣:國外不叫“海綿城市”,但理念是一樣的。如日本叫雨水貯留滲透計劃,英國叫水敏感性城市設計,美國就是叫LID低影響開發,都已經有20多年的應用推廣經驗,可以借鑒。
現在我們建設“海綿城市”突出的問題是技術力量缺乏、部門協調不足、標準缺乏等問題。各專業都有標準,過去這些標準里沒有“海綿城市”的內容,是會有抵觸的。比如園林部門,綠地高出來好養護,對下沉式綠地有養護方面的擔心;道路部門也更關心道路安全的問題。實際上,通過技術的創新,道路安全、植物存活和養護都是可以解決的技術細節。光明新區采用低影響開發建設的道路建成兩年了,植物長得很好,不會因為短時表面積水造成致命性影響。因此最關鍵的還是要各部門統一觀念,加強技術創新和標準制定工作,培養“海綿城市”規劃設計建設維護管理的人才隊伍。
光明:探索建設"海綿城市" 注重生態優先提前規劃
發布時間:2015-07-15 來源:深圳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