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污,我們更要防污……”近日,圍繞貫徹落實省委十屆六次全會精神和《中共吉林省委關于制定吉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吉林省環保廳廳長石國祥接受本報記者采訪,針對《建議》全方位、立體化地解讀了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藍圖。
記者:《建議》中涉及到環保工作的有哪些任務?
石國祥:《建議》從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高度,統籌謀劃“十三五”時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涉及環境保護的有九項內容,包括加強生態建設與保護、實行最嚴格環境保護制度、強化污染物總量控制、強化大氣污染防治、強化水污染防治、強化面源污染治理、強化固體廢物綜合治理、建立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建設環境監測監管平臺。
記者:未來幾年環保部門對改善我省生態環境質量有何計劃?
石國祥:年初以來,省環保廳著手編制《吉林省生態環境質量提升十年綱要》,探索研究未來十年吉林生態建設和環境質量提升兩個重大課題,啟動實施清潔水體、清潔大氣、生態建設三個行動計劃,都是從生態環境質量要素入手,謀劃出我省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我認為,我省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方式可以概括為四句話:大氣清潔要做到企業達標排放,水體清潔要做到污水入網處理,固廢處置要做到全程封閉運存,生態保護要做到平衡補償。
清潔水體行動:實施“十百千萬”工程,新建、改建和擴建29座城鎮污水處理廠,新增污水日處理能力60萬噸;修建150余個總面積約800公頃的人工濕地工程;建設和改造1000余公里污水管網,實施1000公里生態修復工程;修建1.2萬公里雨水和污水溝渠。近期力爭利用3年時間,消除Ⅴ類、劣Ⅴ類及城市黑臭水體;到2020年,全省重點鎮都具備污水收集處理能力,縣城、城市污水處理率分別達到85%和95%,地下水質量考核點位水質級別保持穩定,重點城市生活飲用水源類水庫(湖泊)水質穩定好于Ⅲ類,生態類湖泊水質穩定好于Ⅳ類,確保人民群眾飲水安全。遠期力爭到2025年,全面消除Ⅳ類及以下水體,大幅提高水資源利用水平,實現水環境質量明顯提升。
清潔大氣行動:近期以加強環境管理壓縮污染排放空間、中期以推動科技創新提高治理效率、遠期以加快結構調整保證環境質量改善,分階段實施燃煤鍋爐治理、工業企業治理、機動車尾氣治理、建筑及道路揚塵治理、揮發性有機污染物治理、秸稈和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等6大類、16項打捆工程。近期3年內要在重污染天氣高發時段,綜合采取工業企業限產停產、燃料結構調整、機動車限行、建筑工地停工等臨時性管控措施,組織重污染天氣應急演練,每年減少重污染天數2-3天。到2020年,全省地級以上城市環境空氣優良天數要比“十二五”末增加10-15天,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總體得到改善。
生態建設行動:近期遏制局部生態破壞、中期推動生態項目實施、遠期發揮生態經濟效益,研究制定生態保護、生態恢復、生態創建、生態利用等四個方面的政策措施,結合東中西部地區自然條件和特點,謀劃一批生態紅線空間管治區、建設一批具有吉林特色的野生動植物自然繁衍棲息保護地、打造一批高標準有機食品基地、設立一批水源地標準化保護區、創建一批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構建人居生態、田園生態、采業生態、產業園生態、連廊生態五大生態系統。
記者:“十三五”時期環境保護的主要目標是什么?
石國祥: “十三五”時期環境保護的主要目標是:2020年,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城市空氣質量總體穩定,可吸入顆粒物濃度較2015年下降10%以上,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主要江河水污染防治取得明顯成效,基本消除劣Ⅴ類及不符合水體功能的Ⅴ類水體和城市黑臭水體,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穩定達標;土壤污染問題得到有效控制,黑土地保護力度進一步加大;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和恢復,初步實現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農村環境狀況總體改善;初步建成“大數據、網格化、在線監控”三位一體環境監管服務體系,監管能力建設保障環境管理的作用進一步加強,環境風險得到有效控制,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跨入小康社會。
記者:未來我省環境保護工作將有哪些主要舉措?
石國祥:環保部門下一步具體的計劃和舉措包括五個方面:一是健全生態環境保護政策法規,加強監管執法。二是完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體系,實施環境督察。落實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度,建立環境監管定責、履責、問責工作機制,逐步建立省管控市(州)、市(州)管控縣(區)、縣(區)管控企業的生態環境考核評估機制。三是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大數據建設,實現精準管理。建立全覆蓋、立體式的污染源動態更新數據庫和管理平臺,實行在線監測和視頻監控,讓環保部門擁有“千里眼”、“順風耳”和“記錄儀”,實現對所有污染源的動態管理。四是提高生態環境保護管控標準,推動設施建設。五是探索生態環境保護購買社會化服務,強化基層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