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部25日對媒體通報稱,目前我國環境監管執法地區工作不平衡、壓力傳導不夠、層級衰減突出。
環保部通報了各地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環境監管執法的通知》進展情況。據介紹,截至目前,清理廢除阻礙環境監管執法的“土政策”專項工作已順利完成,環保大檢查已進入督查整改階段,網格化環境監管正在積極推進。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0月底,全國共清理阻礙環境監管執法“土政策”206件;全國共檢查企業141萬家次,查處違法排污企業4.68萬家、違法違規建設項目企業6.37萬家,責令停產2.86萬家,關停取締1.7萬家,罰款4.7萬家;除西藏外,全國30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67%的地級市完成網格劃分工作,60%的縣區完成網格劃分。
此外,清理違法違規建設項目、加強環境監察執法人員培訓等重點工作也已取得階段性成效。2015年1-9月,全國累計查處涉建設項目環境違法案件共20564件。環保部印發《全國環境監察系統2015-2017年干部教育培訓實施方案》,各省(區、市)也制定三年培訓方案,嚴格培訓持證上崗制度。各省(區、市)均已明確便攜式移動執法終端配備使用目標。
環保部介紹,環保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聯動、督促地方政府履行環境保護職責、強化監管執法能力保障等長效機制不斷完善。17個省(區、市)的環保部門、公安機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聯合探索建立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依法嚴厲打擊各類環境違法犯罪行為。
目前,各省(區、市)均已制定2015年度環境保護綜合督查工作方案并實施,積極探索環境保護督政新機制。截至2015年10月底,除安徽、海南、甘肅、寧夏等4個省(區)正在或準備開展綜合督查外,其他27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已對134個市開展了綜合督查,對28個市縣進行了約談、對19個市縣實施了區域環評限批、對督查中發現的176個問題進行了掛牌督辦。
但環保部同時表示,各地在落實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地區工作不平衡、壓力傳導不夠、層級衰減突出。內蒙古、四川等省(區)環境保護大檢查部署較晚,部分地區地方環境保護大檢查工作的力度、深度和細度還不夠,進度滯后。湖南、廣西、海南、四川等省(區)環境監管網格劃分不足10%,還有個別地方尚未對網格環境監管做出部署;企業環境守法形勢不容樂觀;環境保護“一崗雙責”工作機制和基層環境監管能力保障各地尚有較大差距,環境監管投入與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務還不相適應。
環保部今日還向媒體通報了2015年11月大氣污染防治督查情況。督查組采取明查、暗查相結合的方式,共抽查37個地市(州)各類工業504家。
督查發現,部分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大氣污染防治責任未落實,綜合整治城市揚塵、推進集中供熱改造、煤炭總量控制、加油站油氣回收等多項工作進展滯后;一些地方重污染天氣應急管理工作問題較多;部分企業仍存在違法排污問題,土小企業聚集區、燃煤鍋爐、VOCs治理不足等問題相對突出。
25日,環保部還發布“12369”環保舉報熱線2015年9月群眾舉報案件處理情況。當月有案件73件,所有舉報件已轉交各地方環保部門調查處理。其中舉報量最多的三個省是:江蘇(14件)、河南(7件)、遼寧(6件)。群眾舉報企業類型最多的是化工業(25件),其次為金屬冶煉加工業(10件)和非金屬礦產加工業(8件),這些企業因為污染物處理不到位、管理不善、設備故障等原因,污染物不能穩定達標排放,對群眾生產生活造成影響。
9月9日,舉報熱線接到群眾舉報,反映浙江省紹興市新昌制藥廠生產時產生酸臭異味,影響周圍群眾生活。根據檢查情況,新昌縣環保局責令該廠對發酵車間進行整改,加裝密閉式高壓板框等設備,盡早調試并投入運行,減少對周邊的影響。
9月14日,舉報熱線接到群眾舉報,反映重慶市忠縣一無名攪拌站散發刺鼻氣味,影響周邊居民生活。根據檢查情況,忠縣環保局對其下達了《環境違法行為改正決定書》,責令該單位鋪筑完二期工程后,立即拆除設施設備,同時擬對其立案處罰。
9月17日,舉報熱線接到群眾舉報,反映天津市靜海縣民生電鍍廠將未處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到外界溝渠,污染周邊環境。根據檢查情況,靜海區環保局對該廠下達了《行政處罰決定書》,責令其立即改正違法排放污染物的行為,并處罰款。同時按照靜海區政府規范電鍍行業的要求,已告知其在電鍍園區建成后立即遷入電鍍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