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這兩個區生態環境數字體系建設入選全省優秀案例
時間:2024-01-06 08:04:05 來源:廣州日報 作者:杜娟 穗環宣
開展生態環境大數據創新應用,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是以生態環境之“優”促高質量發展之“進”的重要一環。近日,廣州市生態環境局白云分局、黃埔分局的生態環境數字體系建設入選廣東省生態環境數字政府建設區縣優秀應用案例,成為全省的先進典型,其建設經驗將在全省復制和推廣,為全省數字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益借鑒。
白云:實現網格化、標準化、精細化生態環境監管
白云分局立足解決基層生態環境監管存在的問題,為實現“區-鎮街-村居”三級網格化、標準化、精細化生態環境監管,建設了廣州市白云區智慧生態監管平臺系統,成為廣州市有效支撐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的標桿案例。
污染源比對,一企一檔,解決污染源底數不清的問題。白云分局通過對接工商數據,“重點污染源管理模塊”通過智能分析及人工核查的方式進行污染源比對,形成權威統一的污染源數據庫。通過整合并打通業務系統和信息資源,接入了排污許可、環評審批、應急預案、固廢危廢等數據,形成動態更新的企業檔案庫,實現一套數監管。
網格化監管,隨時監督,解決監管責任壓不實的問題。平臺按照“職能部門-鎮街-村居”三級網格,將監管任務劃分到410個村社,落實到281名環保員,明確各級人員分工和職責。管理人員通過平臺隨時查看監管人員檢查履職到位情況,并及時進行指導和整改,有力壓實監管責任。
標簽企業,“碼上”監管,解決污染源分類分級監管困難的問題。平臺對企業進行分類“貼標簽”,精準督促不同類型企業落實減排措施,指引其進行問題整改。推行“碼上誠信”智慧監管新模式,按企業信用級別有效配置執法資源,將“強監管”與“減干擾”有效結合,助力優化營商環境。
內外部多系統集成,解決信息數據互聯互通性差的問題。平臺整合并打通了白云分局各應用系統和業務信息的資源,實現系統互聯互通、業務協同聯動、數據統一共享。目前已集成31個空氣自動監測站和28個水質自動監測站,完成涉水企業安裝在線監控138家;涉氣企業安裝在線監控343家、餐飲油煙在線監控274家;加油站安裝油氣回收在線監控83家。
大數據賦能,解決智慧化水平不高的問題。平臺建立“斷面-河段-集水區-污染源”關系庫,通過大數據算法,對污染及時預警、提前預測,縮小排查范圍80%。平臺將環境監管由“線下跑”轉變為“網上辦”,避免材料重復提交、企業重復跑腿,提升政務服務便利水平。
黃埔:打造智慧生態大腦 助力污染防治攻堅戰
黃埔分局通過集成生態環境監測監管各類數據,全面涵蓋藍天、碧水、凈土、污染源監管、固廢及應急等業務內容,建成了黃埔區污染防治攻堅戰指揮系統,為生態環境智慧監管提供有效支撐,是廣州市生態環境精準監管與科學決策的先進案例。
該系統通過集成生態環境監測監管各類數據,全面涵蓋藍天、碧水、凈土、污染源監管、固廢及應急等內容,為生態環境監管各業務部門提供有效支撐。系統總體互聯互通、信息共享,為實現區域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現代化、提升環境質量、確保環境安全、促進經濟發展等發揮了重要作用。打通了生態環境數據壁壘,融合了監測、執法、公眾信息等數據源,提升了黃埔區對大氣、水、土壤等環境要素監管能力,提高了各業務系統生態環境數據的利用率與數據的價值,實現線下業務流程信息可跟蹤、數據可視化。該平臺接入氣象五參數、ACGCMS、SPAMS、臭氧激光雷達、太陽總輻射儀、光解速率儀、PAN監測儀、甲烷/非甲烷總烴監測儀、氨氣監測儀、CO2監測儀、NO2監測儀、BC 監測儀、PM1.0監測儀、能見度監測儀、三波段濁度計、無機八參數、走航等數據。
以藍天保衛戰系統為例,通過整合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發布站點,為環境管理部門提供實時和統計分析兩個維度的數據支撐。實時呈現黃埔區空氣質量,對標廣州市,了解當前黃埔區空氣質量情況,同時實時對各街鎮空氣質量進行排名,了解污染重點區域。統計數據從年度空氣質量達標壓力、首要污染物占比、優良天占比、月度空氣質量及同比變化等進行了分析。
碧水保衛戰系統則對墩頭基國考斷面、長洲左、長洲右跨界斷面以及18條一級支流、14個水功能區監測達標信息做了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的信息呈現,結合工業排污口、生活排污口、污水處理廠和涉水污染源分布信息,空間上,可查看各斷面、支流、水功能區達標情況,并可調用關注水體周邊的排污口、污染源等分布信息。時間變化上,可了解不同斷面、河流或水體各月份的達標情況,并在地圖實現了隨時間變化的動態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