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一周年,記者實地探訪水源地丹江口水庫
奔流千里,如何保證水質安全?
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一周年。一年前,隨著一聲閘響,清澈的丹江口庫水一路北上潤澤京津冀豫大地。一年多來,工程已累計分水22.2億立方米,沿線3800萬人口從中受益。
一年來,缺水的北方居民喝上了長江水,許多北方人直觀的感覺是燒水時水垢少了,水變甜了。這種滿意的背后寄托著怎樣的努力和付出?跨越千里的水質又是如何監測,保證安全達標的?近日,記者來到中線工程水源腹地丹江口水庫進行了采訪。
109項水質指標因子,106項達到Ⅰ類水標準
12月12日,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陶岔村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大壩,庫水由此一路向北,自流至北京、天津。其中至北京團城湖全長1277公里,天津支渠全長155公里。
據介紹,南水北調工程中線工程一期從長江最大支流漢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庫東岸引水,規劃年調水量95億立方米。丹江口水庫水域橫跨鄂、豫兩省,由湖北境內的漢江庫區和河南境內的丹江庫區兩大部分組成,蓄水面積達1050平方公里。
根據丹江口水庫水質109項指標因子最新監測數據表明,其中106項指標因子均已達到了Ⅰ類水標準。而根據國務院南水北調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對陜、鄂、豫三省落實水污染防治情況進行的考核,丹江口陶岔取水口及漢江水質達到Ⅱ類。這意味著,水庫的水只需經過常規凈化處理即可供生活飲用。
渠首大壩幾公里外的南水北調中線渠首環境監測應急中心,承擔著庫區及入庫三省河流水質監測、應急等任務。監測中心數據顯示,丹江口水庫二級保護區水域面積388.27平方公里,一級保護水域面積131.03平方公里,在環庫區及河流入庫處已建成13個自動監測站。據介紹,該中心目前已經具備監測飲用水源水質109項和50多項因子的應急監測及水生生物項目的監測能力,其中,對庫區水質16項監測因子全天候實時監測監控。
關停治污,環保指標“一票否決”
為了保障北上水質的安全健康,水源地政府付出了艱辛的努力。
在河南南陽,為了保證水源水質,“十二五”以來,南陽市關、停、并、轉水源區污染企業463家,封堵入河市政生活排污口391個,關閉或搬遷禁養區、限養畜禽養殖企業498家。
在湖北十堰,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開閘放水之前,該市就已經實施嚴格的水污染源監管。近3年來,先后拒批有環境風險的項目120個,涉及投資總額260億元;取締“十小”企業329家,關閉黃姜加工企業106家;拆除網箱養殖3.4萬只;持續不斷開展“清水行動”。
在丹江口庫區匯水面積最大的西峽縣,副縣長呂建超告訴記者,西峽縣的匯水區面積占整個河南省的40%,占整個丹江口庫區的14%,正因如此,該縣產業集聚區入駐項目有數道鐵定的“生態防線”。
在十堰,該市已經把環境保護作為各縣市區重點考核指標,生態環保指標權重大幅度提高,由原來的5項(5分)增加為9項(Ⅰ類23分,Ⅱ類25分,Ⅲ類28分),占整個目標責任考核的23%~28%;并在湖北省率先出臺了《環境保護“一票否決”實施辦法》。
“就為讓咱百姓喝上安心水”
南水北送,跨越千里,不僅僅是一送一收這么簡單。輸水是一個系統工程,讓千家萬戶普通居民的水龍頭流出來干凈放心的飲用水僅有水源地優良的水質保持是遠遠不夠的。
整個南水北調工程,采取挖明渠、鉆隧道全程封閉式的管理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二次污染。為降低南水北調干渠周邊對水質污染威脅,河南在全省范圍內的南水北調總干渠兩側劃定3054.43平方公里的水源保護區,明確規定總干渠兩側200米內的一級保護區不準進駐任何項目。而分布在沿線的多個監測站,每4個小時向國家環境監測總站上傳一組數據。
到了北京,南水北調中線干線北京段除了位于海淀區船營村西一段長800多米的團城湖明渠外,全程采用管涵地下輸水。并設置三道防線,一旦水質突發問題,立即啟動相關預案。如果河北來水水質出現問題,將啟動第一道防線,關閉總干渠開啟退水閘,將來水排入拒馬河內,保證問題水“不進京”。如果永定河以西的水質突發問題,則關閉永定河倒虹吸進口閘,將來水排入滯洪水庫,確保問題水“不進城”。水廠取水口水質異樣時則停止取水,讓問題水“不進廠”。
此外,北京市南水北調辦水質監測中心共設立了20處人工取樣地點,工作人員24小時不間斷攜帶便攜式水質檢測儀進行測量。飼養對水質、環境變化特別敏感的青鳉魚作為“水質監督員”,一旦水質有細微變化,監測小魚生物數據的傳感器就會及時報警。
“說來說去就是一句話,就為讓咱百姓喝上安心水。”北京市南水北調辦公室孫國升說。(中工網記者 黃康)
南水北調中線通水一周年:如何保證水質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