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珠江流域下游的廣東,眾多河流、湖泊相互交匯,縱橫交錯,具有豐富的飲用水資源。這些飲用水的安全事關廣東千家萬戶的生命健康。省政協人資環委的委員近日走訪我省多處水源地,對飲用水安全展開調研分析,發現我省飲用水源在保持總體穩定局面的同時,仍然面臨著上游保護能力不足、水源保護多頭管理、污水官網建設滯后等一系列的挑戰。
如何讓群眾真正喝上“放心水”?調研組建議我省應盡快建立飲用水保護跨部門協調機制,全面推開“河長制”落實水體治污責任。
南方日報記者 駱驍驊 通訊員 陳青 沈暉
●現狀 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100%達標
我省的飲用水環境如何?根據調研報告顯示,目前廣東對全省飲用水源實行水環境分類管理,依法規范劃定飲用水源保護區約800個,保護區面積約9000平方公里,約占全省國土面積的5%。
這些水源區水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調研組走訪得知,近年來,我省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持續上升,自2010年西江飲水工程實施后,城市主要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實現了100%穩定達標,從而保障了飲用水源的安全。
從監控的角度來看,這些飲用水源水質28項基本指標和補充指標監測能力覆蓋率達100%;另一方面,全省78個城市飲用水源均劃分了保護區,97.4%的保護區按規范設置了保護區標志。此外,廣東還設立了124個江河水質常規監測省控斷面、80個水質自動監測站,以及69個產業轉移園水環境影響監控斷面。
在有效監管之下,目前全省主要干流水道水質優良。2014年,廣東主要江河84.9%的省控斷面水質達到水環境功能區劃目標要求,77.4%的省控斷面水質優良。全省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別下降3.65%、3.79%,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年度減排任務。
●問題 下游取水口仍與上游排污口相鄰
一般而言,飲用水源安全較易受到上游地區水源水質的影響。政協的調研發現,在廣東,隨著產業轉移的推進,下游地區水質受到上游影響的趨勢則越來越明晰。
調研報告指出,目前,我省已進入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的新階段,珠三角的部分企業陸續轉移到山區和東西兩翼水源地,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業也隨之轉移到水源涵養和保護地區,在給當地增加財政收入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污染問題,因此,下游城市取水口與上游城市排污口相鄰布設形成的格局性污染問題仍然存在。
另一方面,受到經濟條件的限制,這些地區環保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只憑當地的財政已不具備有效保護水源的能力。比如在地處西江上游的肇慶市封開縣,委員們發現,當地仍屬吃飯財政,2014年全縣工業生產總值136.3億元,財政收入7.5億元,因此用于保護飲用水源的財政資金非常有限。而由于受到土地環境的影響,當地產業園區難以連片,污染治理難以集中,環保成本高,因此保護生態環境面臨著較大的壓力。
有政協委員反饋說,在粵東西北地區一些城鎮,污水處理設施配套管網建設依然滯后,導致污水處理廠進水量不足、濃度偏低,減排效益難以有效發揮。而由于當初這些環保設施建設大多采取BOT模式運營,導致污水處理運營費較高,大多在1元/噸左右,高于各地0.8元/噸的污水處理收費標準,污水正常處理難以為繼。
●困局 “九龍治水”難題仍在
在監管體制上,調研組認為,當前對于飲用水源保護,我省仍然存在多頭管理、職責交叉的問題。在協商座談會上,與會的7個政府相關部門從各自職責范圍出發,介紹了保護飲用水源工作,但卻從側面反映出“九龍治水”的難題:各地級市和縣(市、區)的環保、發改、規劃、建設、國土、水務、農業、漁業、林業、海事等部門之間,涉江河湖水的管理依然存在著職責重疊、各自為政、條塊分割等問題,而這又容易造成信息溝通不暢,齊抓共管不力,聯合執法不到位等被動局面。
目前,全省78個采用集中式飲用水源的城市中,僅有34.6%開展了自動監測,覆蓋率低。按照國家要求,市、縣飲用水源水質每年須進行一次全指標監測,但調研組走訪中發現,我省僅珠三角的廣州、深圳等7個地級以上市具有109項水質全指標監測分析能力;在流域上游的粵東西北地區,由于水質監測能力不足,這些地市不得不將水樣委托給有能力的地市或機構進行監測,而這并不利于對水源水質進行實時有效的監測及分析。
而隨著新環保法的實施,環境監管執法工作愈加繁重,“人少事多”的困境亟待解決。比如2004年至2014年間,潮州市的GDP總值翻了5倍,環保日常投訴案從200多宗/年上升到1200多宗/年,但執法人數10年間卻沒有增加。
●支招 從取水口保護提升至全流域保護
飲用水源安全如何去除上游風險影響?調研組認為,我省各市、縣應按照省政府批復的飲用水源保護區劃方案,對飲用水源保護區進行定標立界,準確確定地理范圍邊界,規范設置保護區標志牌,特別是在人類活動頻繁的區域設置醒目的警示標志。另外,國土與環保部門應共享全省地理信息系統資源,在系統上確定飲用水源保護區邊界和坐標,為飲用水源監管提供有效依據。
在財力保障上,委員們建議,對于劃定為限制發展功能區以及有區域影響的江河干流、大型水庫,其功能補償建議應主要由省財政負責;對于除限制發展功能區以外的飲用水源保護區,建議主要由當地市、縣財政負責。
我省飲用水源大多數是地表水(河流型、湖庫型),其顯著特征是水體流域面積大、污染源眾多、污染物流動性強、污染傳播面廣等。但委員走訪中發現,目前我省飲用水源保護區劃定主要是在飲用水取水口附近劃定一定的水域和陸域進行保護,屬局部保護,效果也是局部、暫時的。因此從全局和長遠來看,飲用水源保護必須提升到整體全流域保護的高度,“也就是說要在全省范圍內全面推進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具體而言,委員們建議,一方面我省應全面實施“河長制”,按屬地管理原則,由政府負責人擔任“河長”,落實治污責任。另一方面繼續推動跨省界水環境保護工作,建立跨省界斷面水質達標交接管理機制。在已簽訂的跨界河流水污染聯防聯控協作框架協議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擴展協作內容。
有委員建議可建立跨界污染建設項目審批協商制度、異常排污告知制度,同時建立流域環境風險源數據庫,拓寬應急資源共享渠道等,從而提高跨界突發環境事件及污染糾紛處置水平。
●建議 試點第三方企業治污
如何強化對飲用水源的管理和監測?對此,調研組認為,應盡快建立和完善我省飲用水源保護跨地區、跨部門的綜合協調工作機制,并把重心放在基層,尤其是要加強對市、縣級環境監測能力的建設,借此增強基層環保力量,尤其是環境執法隊伍,并保障各地級以上市具有水環境109項全指標監測分析能力。同時應優化水質監測站網,提高水質自動監測覆蓋率,“重點摸清各保護區的主要污染物及其變化動態,查找出主要的污染源,有針對性地進行臨管和分類治理。”
對于如何強化污水管網建設這一課題,調研組建議,應因地制宜規劃建設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對于污水收集困難、成本較高的地區,建議重點推廣分散處理技術,解決好截污管網的“最后一公里”問題。各地可結合新城區建設、舊城改造、河涌污染整治,科學規劃污水收集支管網布局,在加快市政污水管網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對現有出水標準較低的污水處理廠應進行升級改造,推進生活污水深度處理。
鑒于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投資大、資本沉淀時間久、社會資本一般不愿意介入的現實,調研組建議省有關部門應進一步檢查研究污水處理用電、污泥處理稅費減免等優惠扶持政策的落實情況,制定有利于水污染防治的價費機制。同時探索建立排污權、水權等生態環境要素權益交易機制,可實行以獎代補,通過政策性基金和PPP模式等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到飲用水源保護等環保基礎設施建設上來,試點引入第三方環保企業治理污染,提高治污效益。
針對粵東西北財力薄弱的現實困難,委員建議,在粵東西北各縣(市)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的前3年,省級財政予以適當的經費補助;市縣級財政列出專項資金用于配套管網建設和污水處理廠的運營;省物價部門研究出臺政策,適時適當提高收費標準,采取商業與生活污水處理費同價的地區,提高商業污水處理費。“采取小步走的辦法,逐步提高污水處理費,最后達到運行成本。”
建議
全面實施“河長制”,按屬地管理原則,由政府負責人擔任“河長”,落實治污責任。
繼續推動跨省界水環境保護工作,建立跨省界斷面水質達標交接管理機制。在已簽訂的跨界河流水污染聯防聯控協作框架協議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擴展協作內容。
盡快建立和完善我省飲用水源保護跨地區、跨部門的綜合協調工作機制,并把重心放在基層,尤其是要加強對市、縣級環境監測能力的建設,借此增強基層環保力量,尤其是環境執法隊伍,并保障各地級以上市具有水環境109項全指標監測分析能力。
因地制宜規劃建設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對于污水收集困難、成本較高的地區,建議重點推廣分散處理技術,解決好截污管網的“最后一公里”問題。各地可結合新城區建設、舊城改造、河涌污染整治,科學規劃污水收集支管網布局,在加快市政污水管網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對現有出水標準較低的污水處理廠應進行升級改造,推進生活污水深度處理。
執行:
梅志清 施志全 徐林 賴南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