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廖雪梅)記者1月4日從市城鄉建委了解到,悅來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日前發布國博中心項目“海綿城市”改造工程招標公告,擬投資1.25億元啟動透水磚鋪裝、會展館蓄水池建設等“海綿城市”相關改造項目,建設工期半年。這些改造項目完成后,國博中心將擁有“蓄水細胞”,能夠將該片區70%的雨水吸收再利用。
所謂“海綿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干旱缺水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這種“生態治水”的新方式,突破了“以排為主”的傳統雨水管理理念,有助于防止城市內澇。
市城鄉建委人士介紹,重慶是山地城市,地形落差大。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道路硬化面積增加,排水管網負荷沉重、初期雨水污染、雨水資源缺乏、水土流失等問題日益突出,健全城市的“蓄水細胞”、營造“會呼吸”的城市意義重大。
去年4月,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水利部公布“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名單,16個城市入圍,兩江新區悅來新城是其中之一。為給全市“海綿城市”建設探路,悅來新城將采用滲、滯、蓄、凈、用、排手段,力爭3年內建設6個亮點項目,包括國博中心“海綿城市”改造工程、會展公園“海綿城市”工程、悅來海綿生態展示中心、生態城中心廣場項目、張家溪(悅來段)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悅來新城“海綿城市”監測與信息平臺項目。
在穩步推進悅來新城國家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的基礎上,我市還擬按先建后補方式,由市級城建專項資金按6000萬元/平方公里的補貼標準,在城市發展新區、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各選擇1個市級試點城市,與悅來新城項目有機結合,形成以點帶面、覆蓋全市的“海綿城市”建設格局。
據透露,今年,市城鄉建委將在全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基礎資料調查,2017年底前完成相關規劃、實施方案等編制,在2018年全面開展“海綿城市”建設。屆時,各城市新區和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及新建道路、公園、水系整治、廣場等建設將積極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理念,老城區則結合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老舊小區有機更新、城區環境綜合整治、低洼易澇點和河道整治等項目,解決城市內澇、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體治理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