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污水處理廠新排放標準把總氮指標炒熱,以至于許多污水處理廠的專家紛紛撰寫文章,討論總氮、總磷指標到底怎樣造成湖泊水體富營養化。其實,這一爭論起始于2006年,當時的國家環保總局下文把本來用于考核回用水的一級A標準作為排放標準使用。在不考慮技術可行性的條件下,任意提高了排放標準。因為一級A標準的初衷是為處理廠出水回用,不回用,則沒必要達一級A。暫且不提回用水標準為什么定總氮指標,但實踐告訴我們,達一級A標準的關鍵不是COD、氨氮,而是總氮。為總氮達標,需要增加碳源,如點滴甲醇,這樣做違背了保護環境、減少化石能源消耗的初衷。在2010年制定“十二五”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時,住建部專家鄭興燦提出:鑒于一級A尚無可靠達標方案,建議暫不執行。“十二五”規劃指導組一致同意這個意見,沒有在“十二五”規劃中提出達一級A的要求。當時,國家發改委為批復丹江口庫區污水處理廠達標標準時,也實事求是的征求專家意見,將達一級A標改為達一級B,總氮之熱,少許緩和了一陣。
在全國加強排污控制的呼聲中,城鎮污水處理廠新排放標準再次把回用水標準作為排放標準,并進一步把地面水IV類水質標準作為排放標準的特別限值,一個回用水標準、一個地面水標準,都成為排放標準限值,使最難達標的總氮也炒到最熱。
城鎮污水處理廠新排放標準對總氮、總磷營養物的控制,首先是導向失誤,城市生活污水控制氮磷的任務應優先貫徹清潔生產源分離,推動城鄉營養物綠色大循環,來減少進入污水處理廠的氮磷污染物,而不是在污水處理廠盲目提高總氮、總磷等營養物指標的排放限值。其次,是對提高總氮控制指標與地面水湖庫總氮指標達標的作用缺乏分析,我國水體富營養化的主要污染源是農業面源,至2013年化肥使用就達5912萬噸,配合農業部2020年化肥封頂、8億畝穩產高產田土壤有機質提高0.5%的戰略行動,應該是控制氮磷污染的主戰場。第三,制定氮磷控制指標必須突出地域性特征。我在《水質基準與水質標準》一書的前言中,特別指出“美國2000年特別頒布了《營養物基準技術指南》,將美國劃分為十四個獨立的生態區域,集中在總磷、總氮、葉綠素、透明度四個指標上進行歷史和現狀的調查,用統計方法確定各區基準值,而不是用實驗方法確定。要求區分人為活動營養物與天然營養物所造成的富營養化差別。由于中國沒有營養物分區調查、評價的系統資料,對于中國水質標準的總氮、總磷指標值確定,顯然缺乏充足的根據,特別是人口密集的我國東部湖泊水庫,更因區域匯流帶來的總氮、總磷營養物而一籌莫展。中國應特別重視美國開展的營養物調查動向和科學方法。”十五年過去了,中國分區調查的報告仍未出臺,但是這也不能成為可以一刀切的提高總氮、總磷排放標準的理由吧。
說心里話,炒熱總氮還打著防治富營養化的旗號將地面水標準值簡單變為排放標準值,我十分擔驚害怕,因為總氮指標最復雜,僅是評價富營養化程度的指標,在GB3838-2002標準中,我就建議把總氮、總磷從湖庫標準中拿出來,像美國一樣,另定富營養化評價標準,不要做為執法指標。現在,變動尚未有動靜,又做為排放標準依據,這就跟處理廠每天的運行費掛上鉤,每天流的是真金白銀,壓力山大,總氮承受不起呀。
總氮理論上包括氨氮、亞硝酸鹽氮、硝酸鹽氮、有機氮,但絕不能簡單相加,因為各指標又各有基準依據,執法時,必須考慮總氮和這些指標的復雜組合關系。比如氨氮、硝酸鹽氮是總氮一部分,但硝酸鹽氮水質基準為10,定標準也為10。標準中氨指標限值與總氮相同,因為氨氮嚴格依據水質基準,總氮則選美國、日本、韓國等國標準的最大值再乘大于1的倍數,己成為全世界總氮最寬松的標準值,也就是V類2.0,IV類1.5。由于沒有分區數據,總氮的科學依據與氨氮不在同一水平,用總氮單指標評價水質科學性就不夠,引為排放標準依據,當然就更不夠了。
期待管理者不要簡單地把地面水標準轉化為排放標準,標準制定者也不要簡單地使用地面水標準的某一指標來制定排放標準限值,失誤就在于過于簡單化。
提起南水北調,許多人不理解,北方的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可以通過節水來實現,為什么要花血本調水到北方?從事環境研究20多年的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夏青說,我們應該從生態用水的角度來看待南水北調。
什么是生態用水?夏青說,生態用水是指河流必要的天然徑流量,可以受納一定的污水,維持水生生物的生長,以及維持區域地下水的補給。生態用水需要多少有地帶性特征。在我國北方,黃河、淮河、海河等河流出現了季節性斷流,河水干枯,河不成河,所以就談不上生態用水。在生態用水嚴重短缺的河段,一定是污染嚴重、農灌缺水、中下游水位下降、海水倒灌等現象突出。
通常,流域水資源的利用率超過30%,河流生態系統就會出現問題。黃河、淮河、海河、遼河的利用率都已超過了30%,淮河、黃河甚至達到了80%以上。水資源利用率高恰恰是黃、淮、海區域生態水欠賬多的原因。
夏青說,造成此種狀況的原因,一是長期以來人們擇水而居,河岸兩邊人口越來越稠密,工業和生活用水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城市化、工業化引發大量污染物進入河流湖泊;二是粗放型農業和技術落后的工業造成了水資源的浪費,萬元產值用水量高,每畝農灌用水量也高;三是水利調度一直以防洪、農灌為重點,生態用水未擺上位置。
因為河流低流量或斷流都會影響河流生態系統,所以在美國生態用水早已成為河流評價的一個重要指標。其標準規定,河流徑流量與污水量之比為100∶1時,可以不考慮治理污染;這個比例在10∶1以下時,就必須進行嚴格的毒理實驗。在我國水污染較重的淮河、海河、遼河,枯水期徑污比遠遠低于此標準,海河枯水期水流量趨于零。夏青說,即便海河、淮河的污染物全部實現二級處理,流入河道的水也超過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需要5倍于污水的清水來稀釋。因此,在這些流域,污水處理廠出水還需要考慮尋找出路,才能保證河流達到水質標準。
環保部門從水污染防治的角度出發,一直呼吁要考慮生態用水。可喜的是,水利部已提出要實現從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的轉變,這是一個戰略性的轉變。這個轉變,將使生態用水概念貫穿到水利工作中,包括建立節水型社會,從節水的角度調整工業、農業的產業結構,以及實行分質供水、污水回用、雨水補給地下水等等。夏青說,這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改變用水結構,改變水循環過程。因此,各部門必須打破條塊分割的局面,樹立全國一盤棋的思想,用經濟的杠桿完成調控。長江水資源目前利用率在17%,到2030年,最大利用率應該在23%,這就能保證長江的生態平衡。為恢復北方水生態系統,為北方補充生態用水,還生態欠賬,南水北調實在是一項偉大的生態工程,其意義會在若干年之后顯現出來。(2001年5月19日《中國環境報》記者 屈遐)

夏青 簡介:
夏青,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研究員。1978年起,開拓了中國水環境容量、污染物總量控制研究,是環境規劃、環境標準、環境標志領域的著名專家。主持了長江、黃河等五大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擔任了淮河、太湖、南水北調東線治污規劃技術總負責;參與制修訂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建立并完善了中國水環境分類管理系統;指導建立了世界最大的中國水環境功能區劃地理信息系統。擔任多項國家科技攻關課題、專題負責人,并多次榮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出版專著20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一百余篇;培養博士,碩士11人。現任中國環境標志產品認證委員會秘書處主任。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原副院長夏青:南水北調建立北方用水新秩序 進京后1:4混合 |
||
|
||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將于10月正式通水,北京居民不久將飲用到清澈甘甜的丹江水。近日,南水北調中線、東線治污規劃負責人,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原副院長兼總工程師夏青做客中國經濟網“江水北流3000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系列訪談大型報道活動”,他表示,南水北調將建立北方用水新秩序,北京人民對通水滿懷期待,不過丹江水進京后將與原北京各水廠的水要按1:4比例混合,在口感上和原來相比沒有多大區別。 夏青向中國經濟網記者介紹,之所以要混合用水是由于南方水硫酸根含量和北方水不一樣,如果只有南方來的水可能會使原來通水管道管壁中間一些垢受腐蝕而脫落,居民家中擰開水龍頭的水就會有顏色。 雖然北京居民的感受可能不深,但夏青強調,南水北調的水進京后,將緩解北京的缺水情況,另外將間接起到建立北方用水新秩序的作用。他解釋到:“第一步千方百計的把雨水用起來,現在我們雨水用的還不夠,還要把除了排澇之外所有的水都應該用起來,補充地下水,另外補充河道。在雨水用過了之后,就應該重點用南水北調的水,南水北調的水用完了還不夠,那么用當地水庫的水,當地水庫的水用完了還不夠,那就得想法,比如河道里的一些殘留的水,比如也許最危機的時候,還得用點地下水。”同時他強調,地下水是救命水,只要地表水能用,盡量減采地下水。 此外,夏青也一再強調要更加強節水宣傳,增強節水意識。他指出,中國國土面積大,水資源分布存在季節和空間的不均勻上,從這點來講跟歐美比差距太大。他進一步說明:“很多專家認為,北方缺水靠節水就夠了,不一定花這么大力氣搞南水北調。我個人認為二者不矛盾,調水的時候我們先做的規劃是節水。北京在緊急的時候,確實水不夠,節水我們也下了很大的工夫,現在在水處理上花錢,起碼北京澆花澆樹的水,還有河道景觀的水,已經不用一點干凈水,用的都是污水處理廠處理的水,所以這個節水的工作一直在做。可以設想,當一個城市確實缺水的時候,水庫也干了,地下水現在也超采的差不多了,到時候你沒有供應的水源的話,那時候從戰略上會感到很緊張的。”(記者 袁霓) |
生態用水不能缺——訪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夏青
提起南水北調,許多人不理解,北方的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可以通過節水來實現,為什么要花血本調水到北方?從事環境研究20多年的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夏青說,我們應該從生態用水的角度來看待南水北調。
什么是生態用水?夏青說,生態用水是指河流必要的天然徑流量,可以受納一定的污水,維持水生生物的生長,以及維持區域地下水的補給。生態用水需要多少有地帶性特征。在我國北方,黃河、淮河、海河等河流出現了季節性斷流,河水干枯,河不成河,所以就談不上生態用水。在生態用水嚴重短缺的河段,一定是污染嚴重、農灌缺水、中下游水位下降、海水倒灌等現象突出。
通常,流域水資源的利用率超過30%,河流生態系統就會出現問題。黃河、淮河、海河、遼河的利用率都已超過了30%,淮河、黃河甚至達到了80%以上。水資源利用率高恰恰是黃、淮、海區域生態水欠賬多的原因。
夏青說,造成此種狀況的原因,一是長期以來人們擇水而居,河岸兩邊人口越來越稠密,工業和生活用水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城市化、工業化引發大量污染物進入河流湖泊;二是粗放型農業和技術落后的工業造成了水資源的浪費,萬元產值用水量高,每畝農灌用水量也高;三是水利調度一直以防洪、農灌為重點,生態用水未擺上位置。
因為河流低流量或斷流都會影響河流生態系統,所以在美國生態用水早已成為河流評價的一個重要指標。其標準規定,河流徑流量與污水量之比為100∶1時,可以不考慮治理污染;這個比例在10∶1以下時,就必須進行嚴格的毒理實驗。在我國水污染較重的淮河、海河、遼河,枯水期徑污比遠遠低于此標準,海河枯水期水流量趨于零。夏青說,即便海河、淮河的污染物全部實現二級處理,流入河道的水也超過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需要5倍于污水的清水來稀釋。因此,在這些流域,污水處理廠出水還需要考慮尋找出路,才能保證河流達到水質標準。
環保部門從水污染防治的角度出發,一直呼吁要考慮生態用水。可喜的是,水利部已提出要實現從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的轉變,這是一個戰略性的轉變。這個轉變,將使生態用水概念貫穿到水利工作中,包括建立節水型社會,從節水的角度調整工業、農業的產業結構,以及實行分質供水、污水回用、雨水補給地下水等等。夏青說,這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改變用水結構,改變水循環過程。因此,各部門必須打破條塊分割的局面,樹立全國一盤棋的思想,用經濟的杠桿完成調控。長江水資源目前利用率在17%,到2030年,最大利用率應該在23%,這就能保證長江的生態平衡。為恢復北方水生態系統,為北方補充生態用水,還生態欠賬,南水北調實在是一項偉大的生態工程,其意義會在若干年之后顯現出來。(2001年5月19日《中國環境報》記者 屈遐)

夏青 簡介:
夏青,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研究員。1978年起,開拓了中國水環境容量、污染物總量控制研究,是環境規劃、環境標準、環境標志領域的著名專家。主持了長江、黃河等五大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擔任了淮河、太湖、南水北調東線治污規劃技術總負責;參與制修訂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建立并完善了中國水環境分類管理系統;指導建立了世界最大的中國水環境功能區劃地理信息系統。擔任多項國家科技攻關課題、專題負責人,并多次榮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出版專著20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一百余篇;培養博士,碩士11人。現任中國環境標志產品認證委員會秘書處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