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提出,要提高環境管理信息化水平,以問題為導向,更廣泛應用數據,提供基礎支撐,尋求優化方案,給管理帶來質的變化。
在近年來的環保工作中,各級環保部門也在不斷探索用信息化手段解決工作難題,提高環境管理效能,涌現出不少好的做法。新年伊始,本版開辟“信息化應用典型案例”欄目,集納這些經驗和探索,以期為各級環保部門帶來借鑒和啟發。
治水護水一直是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環保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桐廬縣一直面臨點多面廣難監管、路遠人少難執法的現狀。
桐廬縣有2000多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145個垃圾資源化利用站、83條河道和57個重點污染源,這些分散的點位如何管控?監控信息如何實現實時預警?這么多條河流如何實現社會共治?桐廬縣做了有益的探索,以信息化手段破解了治水護水難題。
桐廬縣先后投入5100余萬元,采取“1+3”模式,通過探索建設環境智能化綜合管理平臺,建立了重點污染源監察智能化管理、環境質量智能化監測和農村環境工程智能化展示三大板塊,打造了集環境監測、執法、管理、指揮、調度于一體的智慧環保管理系統。
管理污水處理設施 破解“點多面廣”穩定難
據了解,桐廬縣早已實現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垃圾資源化利用工程、集鎮污水處理廠(站)等方面的全覆蓋,但由于環;A設施點多面廣,管理技術及隊伍素質參差不齊,如何確保工程建好管好、長久穩定運行難度較大。
“全縣有2000多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及146個垃圾資源化利用站,分布在村內的各個角落,如果不對這些設施的基本情況進行匯總分析,很難真正管好用好,熟知情況的人調離崗位,其他人甚至都找不到這個工程在哪里。”桐廬縣環保局生態科科長葛丹介紹說。
農村環境工程智能化展示模塊集成了工程的基本概況,將桐廬縣所有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及垃圾資源化利用工程安裝了GPS定位,這樣一來,手機地圖就可以直接導航。
“點擊工程編號或具體方位,即可顯示相關信息,有效避免因人員變動造成的信息遺失。”葛丹介紹說,其中位于環境敏感區域或者規模較大的141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3個垃圾資源化利用站、6個集鎮污水處理站設備全部安裝了流量計及視頻裝置,可以直接對污水處理工程動力設備運行狀況、水流量、管理人員巡查情況自動匯總分析,支持數據匯總導出或直接打印。
此外,平臺還可以實時感知,24小時監控工程是否有進出水、出水流量是否存在異常,現場感應設施甚至可以自動識別管理人員到場情況,并進行匯總登記。
據了解,今年平臺已實現自動告警12次,問題整改率達100%,直接實現了環保檢查工作從“人管”跨向“技管”的飛躍。
全天侯監控污染源 破解“污染動態”執法難
除了管好點多面廣的農村污水處理設施,桐廬縣環保局還注重水流域管理從源頭抓起。根據污染源排污性質、排污總量等,桐廬縣環保局為全縣57家重點企業安裝了視頻監控和在線監測系統,普通標清槍機全部升級為高清、紅外、報警球機,全天候監測污染源排污情況。
一旦污水排放超標或者污水處理設備出現故障,系統會立即啟動自動報警功能,監控中心隨之也會有警報燈閃爍,異常數據以對話框形式彈出。監控中心人員可在第一時間用對講機聯系企業管理員,并用360度攝像裝置截留當前影像資料。
“這有效地彌補了環保部門因‘人員少、路途遠、裝備差’等造成的監控盲區,提升了環境污染防控能力。”桐廬縣環保局副局長楊振武說。不僅如此,為防止人為更改設施運行參數或纂改數據,桐廬率先在浙江省環保系統內將企業在線監控房作為重點監管內容。
據了解,為實現監管和執法聯動,綜合管理平臺還將環保各類標準規范、環境監管狀況、污染源檔案、環境監測報告、項目審批明細、移動執法及行政處罰清單、環境風險源等數據全部納入平臺,實現了數據集成式管理,并繪制了智慧“一張圖”,所有交接斷面、企業位置、危險廢物產生區域、應急物質裝備專題均可在不同圖層以電子地圖、影像地圖顯示。
綜合管理平臺通過在線監控系統實時濃度曲線,還可以實時分析企業污水處理設施運行情況,如發現異常情況,工作人員就能遠程控制取水口實現遠程取樣,企業管理人員可以快速調取企業的相關信息,第一時間趕到現場處理,“這大大提升了污染源監管效率,2015年,桐廬縣環保局利用智慧環保自動報警功能,發送自動提醒短信1368條,要求企業整改76家次。實現了科技監管與人力監管、固定監管與移動監管、視頻圖像與數據監測的有機結合。”楊振武表示。
掌握流域水質狀況 破解“全域數據”分析難
管好了污水處理設施,管住了污染源,桐廬縣的水質狀況發生了哪些變化呢?
據了解,2015年縣域水環境質量有明顯提升,全縣83條主要河流持續保持Ⅲ類以上水質,其中Ⅰ、Ⅱ類水質河道占比不斷提升,比例基本維持在70%以上。
而水質狀況的好轉有賴于對流域各項數據的精細化監測、分析及以此為基礎的動態管理。
目前83條河流每月水質狀況、縣內與周邊縣市毗鄰的3個河流交界斷面水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站、1個飲用水源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站、分水江與清渚江兩個主要河流水質自動監測站,都已經全部整合到綜合管理平臺,實現了縣域內水環境質量全天候地監測和實時傳輸。
據桐廬縣環保局監測站站長姚建良介紹,綜合管理平臺還可以隨時查看各個鄉鎮街道上下游交接斷面對比情況、同一斷面不同月份水質對比狀況,分析水質數據的變化趨勢等,為鄉鎮治水考核及科學治水提供依據。另外,還可以通過設置水質監測時間或監測地點等搜索條件,隨時調閱歷史數據及某個站點的監測數據、分析結果。
引入全民參與 破解社會共治難
在桐廬縣環保局看來,治水工作已經不是環保部門一家的事情。環保局利用移動終端建立起與公眾的聯系,并依托智慧環保平臺分析情況,聯合公眾治水護水。
據了解,桐廬縣83條溪流的河長牌上都張貼有“杭州河道水質”APP二維碼,并在當地媒體上刊登,公眾掃描后可直接登錄APP,一旦發現水環境問題,便可在“投訴舉報”欄進行舉報。
目前,桐廬縣92位黨政河長、村級河段長、民間河長全部安裝了“杭州河道水質”APP。相關河道河長每天都會登陸APP,快速落實工作任務并及時反饋問題處理結果,2015年河長APP簽到率為93.43%,事件處理率為100%。
桐廬縣還開通了環境保護微信、微博,設置投訴欄目,滿足了公眾多渠道監督的需求。
據介紹,綜合管理平臺已經匯總了部分群眾環境信訪及處理情況數據,并繪制了環境信訪熱力圖,可以清楚地了解重點信訪問題及熱門區域。根據這些情況,桐廬縣環保局會定期召集相關鄉鎮區域召開信訪問題碰頭會,著力研究信訪熱點問題及解決方案,讓環境執法更具目的性及針對性。
“暢通河長APP、微博、微信等舉報通道,滿足了公民的監督權和知情權,也大大提升了環保部門的工作效率,形成了社會共治水的局面。也鑒于此,2015年公眾對桐廬環境滿意度在杭州地區排名第二。”楊振武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