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鄭州7月15日訊(記者夏先清)入夏以來,我國南方部分地區連續遭遇強降雨,不少城市發生內澇,市民被迫“看海”。如果將城市規劃建設成海綿型城市,降下的大部分雨水能夠收納,少雨的時候又能排出以供利用,城市內澇和地下水缺乏并存的問題有望得到解決。
日前,河南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公布了該省的海綿城市建設規劃: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都要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能收納70%以上的降雨。
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副廳長郭風春說,要結合自然地理條件、城市排水排澇基礎和應急管理能力需求,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通過發揮自然生態功能和人工干預功能,將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
海綿城市建設包括生態水系、綠地系統、海綿型道路和廣場建設、海綿型小區和單位建設等。按照規劃,今年年底前,河南各省轄市、省直管縣(市)要完成建成區直排污水截污納管工作,建成1條以上海綿型生態水系;2020年年底前基本實現建成區雨污分流,主要河道完成生態改造。河南相關部門表示,海綿性生態水系不能再蓄死水,應結合黑臭水體治理,加強水系連通,嚴禁隨意侵占填埋水體,逐步改造渠化河道、修復受損水系。
“目前的城市河渠有不少存在河槽和河床硬化的現象,致使水體得不到凈化,無法涵養水源,到最后成為死水甚至臭水。海綿型生態水系,則是通過盡量接近自然的生態水系,來實現水的循環流動。”郭風春說。
城市里的綠地不少,但為啥蓄不住水?專家解釋稱,這主要是因為綠化帶高于道路的設計,致使綠化帶內的雨水大部分都流到路面上,成為徑流流出市區。“海綿型綠地的建設理念,便是通過使綠地低于道路水平線,盡量多地蓄積雨水。今后,河南省各地在建設公園綠地時,需因地制宜建設小微濕地、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植草溝、植被緩沖帶、雨水塘、生態堤岸、生物浮床等,提升公園綠地對雨水的滯蓄和凈化能力。”
按照海綿型城市要求,現有綠地系統將實施改造。“單位和居住區現有綠地也要按海綿城市標準改造,每年改造量不低于現有綠地的10%;公園綠地每年改造量不低于現有綠地的20%。”郭風春表示,新建公園、綠地將全部達到海綿城市標準。
記者注意到,河南省各地將建設海綿型道路和廣場。“已建道路和廣場可通過路緣石(俗稱路牙子)改造和增加植草溝、溢流口等方式將道路徑流引到綠地空間。新建的非機動車道、人行道和廣場、停車場使用透水鋪裝,新建廣場采用下沉式布局配套雨水調蓄設施。既有道路和廣場海綿化改造隨改造計劃實施,新建城區硬化地面可滲透地面面積不低于40%。”郭風春介紹,各類新建住宅小區和各類大型公共建設項目落實海綿型城市建設要求,老舊小區改造同步考慮海綿城市建設。
不僅如此,河南省還鼓勵因地制宜創造各類低影響開發的新模式、新技術,如在房前屋后建設各類雨水花園、綠色陽臺、微型濕地、屋頂菜園,建設成千上萬的“海綿社區”“海綿校園”“海綿公園”。
目前,河南省住建、財政、水利等部門正在全省開展海綿城市試點工作,已確定許昌、濮陽等8個城市為省級海綿城市試點,河南省財政將給予專項資金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