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工程是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是治理和開發長江的關鍵性骨干工程。工程控制流域面積達100萬km2,年平均徑流量4510億m3。三峽水電站是世界上迄今為止建設的規模最大的水電站,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有史以來建設的最大的水壩。【圖為】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地理位置圖(據Google 地球資料編繪)。
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位于三峽西陵峽內的宜昌市夷陵區三斗坪。三峽水電站于1992年獲得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準建設,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動工興建【圖為】長江三峽水利樞紐水庫庫區圖(據Google 地球資料編繪)。
三峽水電站的功能有十多種,主要有防洪、航運、發電、補水、養殖等。工程于1994年正式動工興建,2003年開始蓄水發電。2012年7月,電站32臺機組全面投產【圖為】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全景圖(據Google 地球資料編繪)。
三峽水電站大壩高185m,蓄水高175m,水庫長600余km,安裝32臺單機容量為70萬kW的水輪發電機組,是全世界上裝機容量(規模)最大的水力發電站。2010年7月,三峽電站機組實現了電站第一期26臺水輪發電機組1820萬kW滿出力168小時運行試驗目標。(日發電量可突破4.3億kWh,占2010年全國日發電量的5左右)。【圖為】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俯瞰(據網絡圖片資料編繪)。
三峽水電站初期的規劃是26臺70萬kW的機組,裝機容量為1820萬kW,設計年均發電量847億kWh;后又在右岸大壩“白石尖”山體內建設地下電站,裝6臺70萬kW的水輪發電機;再加上三峽水電站自身的兩臺5萬kW的電源電站,總裝機容量達到了2250萬kW,設計年均發電量約1000億kWh。三峽水電站裝機容量比巴西伊泰普水電站多了850萬kW,所安裝的32臺70萬kW水輪發電機組是目前世界上單機尺寸最大的混流式水輪發電機組。【圖為】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雙線5級船閘全景圖(據Google 地球資料編繪)。
三峽大壩建成前(1987年)后(2006年)長江三斗坪段水域變化圖。
在長江三峽建造大壩的設想最早可追溯至中華民國開創者孫中山,他在《建國方略》(1919年發表)一書中《實業計劃》認為長江“自宜昌以上,入峽行”的這一段“當以水閘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資其水利”(第二計劃第四部庚)。按此設想,1940年代中期,國民政府與美國墾務局簽約,對三峽工程做過一些勘測、設計和研究工作。準備利用美國資金建設水電站,并邀請該局總工程師、世界知名壩工專家薩凡奇(John Lucian Savage)來華考察。【圖為】世界知名水利專家薩凡奇(John Lucian Savage)在三峽地區考察。
薩凡奇先生在三度實地考察三峽地區后,寫出了《揚子江三峽計劃初步報告》,建議在南津關至石牌之間選定壩址、修建電站。時為電站設計壩高225m,總裝機容量1056萬kW,兼有防洪、航運、灌溉之利。《報告》認為三峽工程可行,并安排開展前期工作。但后因內戰,此事無果而終。【圖為】美國墾務局總工程師、世界著名壩工專家薩凡奇(John Lucian Savage)構想的三峽大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由于長江上游洪水頻發,屢屢威脅武漢等長江中游城市的安全,因此三峽工程被重提。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于1953年初視察三峽時曾說:“三峽水利樞紐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但最后下決心確定修建及何時開始修建,要待各個重要方面的準備工作基本完成之后,才能作出決定。”又作“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水調歌頭?游泳》)的詞句,表示出建設三峽工程的設想,并指定由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督辦。【圖為】1958年3月,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到三峽工程選址地現場考察。
在周恩來總理的主持下,開始了三峽工程的勘探、設計、論證工作,并邀請了蘇聯的水利專家參與。在當時的情況下,考慮國力、技術和國內國際形勢等其他因素,毛澤東最終決定暫緩實施三峽工程,“積極準備,充分可靠”,先修建葛洲壩水電站,作為三峽水電站的實驗工程。葛洲壩水電站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區,工程于1971年開工,實行“邊設計、邊準備、邊施工”。但不久后因施工質量實在不合格而停工。在多次修改設計和施工方案后,于1974年復工,1981年實現長江截流,1988年全部建成。葛洲壩水電站為無調節能力的徑流式水電站,電站共安裝19臺12.5萬kW和2臺17萬kW水輪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271.5萬kW,電站建成后曾一度是中國最大的發電廠。三峽水電站建成后,也成為三峽水電站的反調節電站【圖為】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全景圖(據Google 地球資料編繪)。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政府重新將重點放到建設“四個現代化”的方向上來,并決心興建一批骨干工程以拉動國民經濟的發展,三峽工程的建設被再次提上議事日程。1983年,國家水利電力部提交了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并著手進行前期準備。1984年,國務院批準了這份《可行性研究報告》。1986年~1988年,國務院又召集張光斗、陸佑楣等412位水電專家,分14個專題對三峽工程進行全面重新論證。結論認為:技術方面可行、經濟方面合理,“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更為有利”。1992年3月,總理李鵬等國務院領導將工程議案提交給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審議。1992年4月3日,該議案獲得通過,標志著三峽工程正式進入建設期。1993年,國務院設立了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為工程的最高決策機構,由國務院總理兼任委員會主任。此后,工程項目法人——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成立,實行國家計劃單列,由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直接管理。【圖為】1994年12月14日,三峽工程開工典禮在三斗坪隆重舉行,國務院總理李鵬宣布:三峽工程正式開工。
三峽工程的總體建設方案是“一級開發,一次建成,分期蓄水,連續移民”。工程共分三期進行,總工期17年。【一期工程】(1993~1997年):施工準備及一期工程,工期為5年。利用中堡島修建一期土石圍堰圍護右岸叉河。一期基坑內修建導流明渠和混凝土縱向圍堰。同時,在左岸岸坡修建臨時船閘。江水及船舶仍從主河槽通過。1997年導流明渠正式通航,同年11月8日實現大江截流。【圖為】1997年11月8日,三峽工程大江截流,標志著一期工程完成,二期工程開始
三峽工程的大江截流,具有截流水深、流量大,截流施工強度高和工期緊,截流進程中有通航要求,以及戧堤基礎覆蓋層深厚等難點。三峽壩址位于葛洲壩樞紐水庫回水區,截流時河床最大水深約60m,截流水深居世界首位。如何防止戧堤進占時堤頭坍塌,保證堤頭穩定,成為截流實施過程中的關鍵問題。為此,工程設計人員開展了大量水力學模型試驗、數值計算和機理分析研究。結果表明:當水深減少到20m左右時,可以有效防止堤頭坍塌,保證堤頭安全穩定。據此,最終確定采用預平拋墊底、上游單戧立堵,雙向進占,下游尾隨進占的方案。隨著長江流量的遞減,截流戧堤連續預進占。1997年11月8日下午3時30分,大江截流勝利合龍。三峽大江截流,創造了截流流量8480~11600 m3/s,截流水深60m,上下游戧堤進占24小時拋投強度19.4萬m3的世界紀錄。“大江截流設計及施工技術研究與工程實踐”榮獲1999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7年11月8日,三峽工程大江成功截流。大江截流的施工規模、截流設計流量、施工水深和施工強度,均居世界前列。【圖為】1997年11月,國家郵政局發行“長江三峽工程?截流”特種(T)郵票一套,以連票形式展示長江三峽工程明渠通航和大江截流的壯觀場景,以紀念三峽工程大江截流成功。
【二期工程】(1998~2003年)二期工程從大江截流后的1998年開始,工期為6年。修建二期上下游橫向圍堰,與混凝土縱向圍堰形成二期基坑。進行河床泄洪壩段、左岸電站壩段和左岸電站的建設。同時,在左岸修建永久通航建筑物。二期導流期間,江水經導流明渠下泄,船舶經導流明渠或臨時船閘通行。到2002年中,左岸大壩上下游的圍堰先后被打破,三峽大壩開始正式擋水。2002年11月6日實現導流明渠截流,標志著三峽全線截流,江水只能通過泄洪壩段下泄。2003年6月1日起,三峽大壩開始下閘蓄水;到6月10日蓄水至135m,永久船閘開始通航;7月10日,第一臺機組并網發電;當年11月,首批4臺機組全部并網發電,標志著三峽二期工程結束【圖為】三峽工程樞紐布置圖。
【三期工程】(2004~2009年)三期工程在二期工程的導流明渠截流后就開始建設,工期為6年。修建三期碾壓混凝土圍堰,攔斷導流明渠。水庫蓄水至135m高程。左岸電站及永久船閘開始投入運行。三期圍堰與混凝土縱向圍堰形成三期基坑,基坑內修建右岸大壩和電站。三期導流期間,江水經由泄洪壩段的永久深孔和22個臨時導流底孔下泄,船舶經雙線五級船閘通行。2006年5月20日,三峽大壩主體部分完工;2009年年底全部完工。【圖為】三峽水利樞紐工程三維效果圖。
三峽工程在建設中全面實行項目法人負責制、招標投標制、建設工程監理制、合同管理制等制度,以確保工程質量。三峽工程的業主是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設計單位和主要監理單位為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主要施工單位有中國葛洲壩集團公司(葛洲壩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安能建設總公司(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水電部隊)、中國水利水電第四工程局(聯營體)、中國水利水電第八工程局(聯營體)、中國水利水電第十四工程局(聯營體)等,這些企業曾經承擔了包括葛洲壩水電站、二灘水電站、引灤入津工程在內的許多大型水利工程建設【圖為】三峽樞紐工程水工建筑物結構圖。
三峽工程預測的靜態總投資大約為900億元人民幣(1993年5月末價格),其中工程投資500億元,移民安置400億元。預測動態總投資將可能達到2039億元。2013年6月7日,國家審計署公布對長江三峽工程竣工財務決算草案審計結果。這是審計署從2011年6月到2012年2月以來對長江三峽工程竣工財務決算草案進行的第20次審計。審計結果顯示:三峽工程財務決算總金額為2078.73億元。【圖為】三峽樞紐工程水工建筑物結構圖。
三峽工程建設資金主要來自三峽工程建設基金及電費附加費。國務院1992年規定,全國人民每使用1kWh電能便需附加上交0.003元以投入三峽工程,此后這一數字又被多次調升,有的省份甚至達到0.0124元。1994年起,葛洲壩水電站的利潤也被直接轉為三峽建設資金。到2002年,以葛洲壩電廠為主體的中國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掌管葛洲壩和三峽的所有發電資產。該公司2003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公開發行股票上市,其募集的資金和此后獲得的發電利潤也成為建設資金的重要來源。此外,三峽總公司還發行了數期國內債券募集資金【圖為】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廠房壩段典型剖面圖。
三峽大壩的選址最初有南津關、太平溪、三斗坪等多個候選壩址。最終選定的三斗坪壩址,位于葛洲壩水電站上游38km處,地勢開闊,地質條件為較堅硬的花崗巖,地震烈度小。江中有一沙洲中堡島,將長江一分為二,左側為寬約900m的大江和江岸邊的小山壇子嶺,右側為寬約300m的后河,可為分期施工提供便利。大壩的壩高,在籌劃中曾有低壩、中壩、高壩三種方案。1950年代,在蘇聯專家的影響下,各方多支持高壩方案。到了1980年代初,“短、平、快”的思路占了主流,因而低壩方案非常流行。但是,出于為重慶改善航運條件的考慮,各方最終同意建設中壩【圖為】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泄洪壩段典型剖面圖。
三峽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它壩長2335m,底部寬115m,頂部寬40m,壩頂高程為海拔185m,最大澆筑壩高181m,正常蓄水位海拔175m。大壩下游的水位約海拔66m,壩下通航最低水位海拔62m,通航船閘上下游設計最大落差113m。工程主體建筑物的土石方挖填量約1.34m3,混凝土澆筑量約2794萬m3,耗用鋼材59.3萬噸。其中金屬結構安裝占25.65萬噸,鋼筋制作安裝46.30萬噸。水庫全長600余km,壩軸線全長2309.47m,水面平均寬度1.1km,總面積1084km2,總庫容393億m3,其中調洪庫容約221.5億m3,調節能力為季調節型【圖為】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廠房壩段模型剖面圖。
三峽大壩設計成由多個功能模塊組成,從左至右(面向下游)依次為永久船閘、升船機、泄沙通道(臨時船閘)、左岸大壩及電站、泄洪壩段、右岸大壩及電站、山體地下電站等。大壩的永久船閘為雙線五級船閘,建于壇子嶺背對長江的一側,年通過能力5000萬噸【圖為】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全景圖。
三峽水電站的機組布置在大壩的后側,共安裝32臺70萬kW水輪發電機組,其中左岸14臺,右岸12臺,地下6臺,另外還有2臺5萬kW的電源機組,總裝機容量2250萬kW,設計年發電量約1000億kWh。機組設備主要由德國福伊特(VOITH)公司、美國通用電氣(GE)公司、德國西門子(SIEMENS)公司組成的VGS聯營體和法國阿爾斯通(ALSTOM)公司、瑞士ABB公司組成的ALSTOM聯營體提供。它們在簽訂供貨協議時,都已承諾將相關技術無償轉讓給中國國內的電機制造企業【圖為】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地下廠房施工場景。
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右岸廠房壩段施工場景。
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右岸廠房壩段水輪機蝸殼安裝施工場景
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水輪機蝸殼安裝施工場景
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水輪機蝸殼安裝施工場景
三峽工程直徑12.4m的世界最大引水壓力鋼管安裝施工
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右岸地下廠房尾水施工場景
2002年10月21日,三峽大壩最關鍵的泄洪壩段已經全部建成,全線達到海拔185m大壩設計高程;2002年10月26日,全長1.6km的三峽二期大壩全線封頂,整段大壩都已升高到海拔185m設計壩頂高程【圖為】2010年12月1日,大型工程機械對三峽地下電站圍堰進行拆除。
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全景
閃電輝映下的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全景
晚霞輝映下的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全景
在鳳凰山復古建筑群前遠眺三峽水利樞紐工程
三峽水利樞紐工程遠眺
【世界著名水電工程】中國-三峽水電站(多圖)(5)
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泄洪時的場景
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大壩雄姿
經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審批的三峽輸變電方案是:三峽電站采用15回500kV出線,并留有2回擴建余地。其中2回向川渝電網送電,送電容量按200萬kW考慮。其中8回送到左岸、右岸換流站和葛洲壩換流站500kV母線上,從換流站通過3回直流共720萬kW向華東電網送電。其余5回加上由左岸、右岸換流站500kV交流母線出來的4回共9回500kV線路聯接到華中電網,其送電容量按1200萬kW考慮。
三峽輸變電工程總量為:500kV交流線路6900km,其中華東850km,華中4970km,重慶1080km;500kV交流變電容量2475萬kVA,其中華東850萬kVA,華中1350萬kVA,重慶275萬kVA;直流線路2200km,直流換流站容量1200萬kW。
按1993年5月末價格測算,三峽輸變電工程靜態總投資275.32億元,動態投資589億元。工程所需資金主要來源于三峽電網建設基金。
三峽水電站的輸變電系統由中國國家電網公司負責建設和管理
圍堰拆除后的三峽工程地下電站外景
三峽水利樞紐工程雙線5級船閘
三峽水利樞紐工程雙線5級船閘投入運行,大型船隊進入船閘
2003年6月16日,雙線5級船閘成功試通航
三峽水電站水輪機轉輪
運輸途中的三峽水電站水輪機轉輪
三峽水電站機組安裝中,針對巨型機組的技術特點,就大型定子組裝焊接自動化技術,大容量、大尺寸機組現場定子疊片組裝技術,轉子不圓度焊接測量技術和磁軛、磁板不圓度等項目開展了技術攻關,使機組安裝總體水平居世界前列。監測結果表明, 己安裝投產機組運行平穩,各項技術參數均滿足設計要求。在2007年,三峽電廠一年內有7臺70萬kW機組相繼完成安裝并投產, 刷新了大型水輪發電機組年度安裝總量的世界紀錄【圖為】三峽水電站水輪機轉輪吊裝
三峽水電站首臺機組定子安裝
2002年3月17日,三峽工程首臺發電機組轉子吊裝成功。轉輪的順利安裝為三峽工程在2003年實現首批機組發電創造了條件【圖為】三峽地下電站第二臺機組轉子成功安裝
2003年7月10日,三峽首臺機組(左岸2號機組)投產發電
2010年7月,三峽電站機組實現了電站1820萬kW滿出力168小時運行試驗目標(日發電量可突破4.3億kWh電,占當時全國日發電量的5左右)。1949年,中國總發電量僅為43億kWh【圖為】三峽水電站右岸第8臺轉子吊裝。
三峽水電站16號機組轉子吊裝
加緊建設中的三峽水電站地下發電車間
技術人員在三峽地下電站廠房內指揮吊裝發電機定子構架
工人在三峽地下電站30號機組內進行發電機定子線圈安裝施工
2011年4月26日,工程技術人員加緊對三峽地下電站30號機組進行安裝施工。當日,三峽地下電站32號機組率先啟動了充水實驗,進入投產發電前的有水調試階段。按計劃,若調試順利,地下電站首臺機組將于5月正式投產。三峽地下電站6臺機組中有3臺機組計劃于今年汛前陸續投產,其中擬最先發電的32號機組安裝調試進展順利、進度最快,另2臺發電機組目前也正按計劃組裝并聯機調試。
水輪發電機組上支架安裝
2011年5月8日,機電安裝技術員,在三峽地下電站32號機組進行試運行前的檢測。三峽地下電站首臺機組32號機組,順利完成投產前的各項調試工作,當天下午13時開閘起動,并于16時50分,進行72小時合閘并網發電試運行,標志著三峽地下電站首臺機組即將投產發電圖為三峽地下電站首臺機組進入72小時并網發電試運行 【圖為】三峽地下電站全景。
三峽水電站左岸電廠中央控制室
三峽工程左岸電站廠房內景
2011年5月8日,機電安裝技術員,在三峽地下電站32號機組進行試運行前的檢測
2011年5月8日,機電技術員,在三峽地下電站32號機進行組噪聲檢測
2011年5月8日,機電技術員在三峽地下電站32號機組進行配電觀測
2011年5月8日,機電技術員在三峽地下電站32號機組進行配電觀測
2011年5月8日,三峽地下電站試運行總指揮,在三峽地下電站32號機組指揮開閘啟動
2012年5月4日,三峽地下電站27號機組首次啟動成功,此舉標志著三峽工程最后一臺70萬kW機組投產發電進入倒計時階段。27號機組由東方電機公司設計生產,是目前三峽工程國產化程度最高的機組,與已投產發電的28號機組為同一型號機組,均是世界單機容量最大的巨型蒸發冷卻機組,采用了中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定子繞組自循環蒸發冷卻”技術【圖為】單機容量70萬kW的巨型蒸發冷卻機組
2012年7月4日,三峽工程最后一臺70萬kW巨型機組正式交付投產。至此,經過10多年的安裝、調試,世界裝機容量最大水電站三峽電站32臺機組全部投產,三峽工程發電效益全面發揮
三峽地下電站廠房全景
進行充水實驗調試的三峽地下電站32號機組
2011年4月26日,三峽地下電站工程技術人員對調試的有關數據進行采集
技術人員在查看三峽地下電站最后一臺水輪機組的運行情況
技術人員在查看三峽地下電站最后一臺水輪機組的運行情況
工人從已安裝好的三峽水電站地下發電車間32號機組前走過
三峽工程主要有三大效益,即防洪、發電和航運等。其中,防洪被認為是三峽工程最核心的效益。【防洪效益】歷史上,長江上游河段及其多條支流頻繁發生
洪水,每次特大洪水時,宜昌以下的長江荊州河段(荊江)都要采取分洪措施,淹沒鄉村和農田,以保障武漢的安全。在三峽工程建成后形成的水庫,正常蓄水位高程175m,設計預留的防洪庫容為221.5億m3,其巨大的庫容量所提供的調蓄能力將能使下游荊江地區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可使江漢平原1500萬人口和150萬公頃耕地免受洪水威脅,在遭遇特大洪水時可避免發生大量人口傷亡的毀滅性災害,也有助于洞庭湖的治理和荊江堤防的全面修補。三峽水利樞紐最大泄洪能力為116 110 m3/s,可削減的洪峰流量達27 000~33 000 m3/s,屬世界水利工程之最。1931年的長江洪水,受災面積達13萬km2,淹沒農田339萬公頃,被淹房屋180萬間,受災民眾2 855萬人,被淹死亡者達14.5萬人,估計損失13.45億銀元【圖為】1931年7月以后,武漢三鎮雨水連綿,長江水位逐日增高,而當局又疏于防范,終致漢口城區被江水淹沒,人員財產損失極其慘重。照片紀錄了武漢被江水淹沒街道的實景。
1954年,長江中下游地區雨季提前到來,洪水發生也比一般年份早,洞庭湖、鄱陽湖水系于4月份即進入汛期,長江中下游干流高水位持續時間長,漢口至南京江段水位自6月25日起全線超過警戒水位,超警歷時一般在100天~135天,中下游洪水位全線突破當時的歷史最高值。長江中下游洪水與川水遭遇,形成全流域性大洪水。該年該年長江上游宜昌站最大洪峰流量66 800 m3/s,在無奈情況下考慮荊江分洪方案,雖保住武漢市,但受災人口1890萬,被淹房屋427.66萬間,淹死3.4萬人,淹沒良田317萬公頃,受災縣市123個,京廣鐵路不能通車達100天,損失數十億元。在荊江采取分洪措施后,沙市最高水位仍達44.67m;中游漢口站最高水位29.73m,超過1931年的最高水位,相應流量76 100 m3/s;下游大通站最高水位16.64m,相應流量92 600 m3/s。最大30天洪量,1954年分洪潰口水量達1 023億m3【圖為】1954年的武漢洪水,漢口著名的標致性建筑物——江漢關的街道上已成澤國
1998年長江洪水是繼1954年以來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長江中下游干流沙市至螺山、武穴至九江共計359km的河段水位超過了歷史最高水位。鄱陽湖水系五河、洞庭湖水系四水發生大洪水后,長江上中游干支流又相繼發生了較大洪水,長江上游接連出現8次洪峰。據分析:1998年7~8月,長江上游來水量略大于1954年,中、下游水量略小于1954年【圖為】1998年8月25日,沈陽軍區某舟橋團官兵奮力封堵被洪水沖垮的堤壩
為抗擊98’洪水,國家動用大量人力、物力,歷經近3個月的抗洪搶險,從全國各地調用130多億元的搶險物資,高峰期有670萬群眾和數十萬軍隊參加抗洪搶險,但仍有重大的損失。湘鄂贛皖四省共淹沒耕地23.9萬公頃,受災人口231.6萬人,死亡1526人【圖為】人民子弟兵奮力抗擊98’洪水
三峽水庫的泄洪閘最大泄洪流量是按照1870年長江大洪水為設計依據,泄洪流量可達10.25萬m3/s,是世界上泄洪能力最大的泄洪閘。其洪水調節能力強大,可以消減洪峰流量高達2.7~3.3萬m3/s。該水利工程可以有效控制長江上游洪水,受其保護的長江中下游的地區,其人口大約為1500萬,土地約為2300萬畝。通過調節洪水到達前所調節的實際壩前水位以及泄洪流量,至少可實現不同的防洪目標,甚至可以抵抗千年一遇的洪水【圖為】1931~1998年期間,長江流域發生的4大洪水淹沒范圍圖
2010年7月20日晨,三峽大壩迎來70 000 m3/s特大洪峰規模超1998年。7月19日下午,三峽大壩開啟7個泄洪深孔和2個排漂孔泄洪。7月19~20日上午,三峽水庫將迎來峰值接近70 000 m3/s的洪水,是三峽工程建成以來的最大規模的洪水。為減輕長江中下游的防洪壓力,三峽工程積極發揮削峰、錯峰作用,避免此次洪峰和下游洪水疊加在一起給下游造成安全威脅。洪水經由三峽大壩攔截后,出庫流量減少到40 000 m3/s,相當于三峽工程利用防汛庫容攔截了30 000 m3/s的流量,有效地減小了洪水對下游造成的危害。
【發電效益】三峽水電站共安裝32臺單機容量為70萬kW的水輪發電機組(含右岸地下電站6臺單機70萬kW的機組),加上電源電站安裝的2臺單機容量5萬kW的機組,總裝機容量2250萬kW,年最大發電能力約1000億kWh,是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發電效益顯著。三峽水電站最大輸電半徑是1000km。機組所發電能主要送往華中、華東、廣東等地。三峽水電站強大的電能,不僅可以緩解受電地區電力緊缺的形勢,而且通過三峽水電站,可以把華中、華東、華南電網聯成跨區的大電力系統,取得地區之間的錯峰效益、水電站群的補償調節效益和水火電廠容量交換效益【圖為】三峽大壩前,電網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