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計劃擴容JebelAli海水淡化項目 產能將提升至80萬m³/天
SDPLAZA海水淡化網訊:迪拜水電局(DEWA)近日公布了一份合同,顯示其將聯合一個未透露名稱的公司對Jebel Ali發電項目的海水淡化系統進行擴容。
圖:Jebel Ali項目 目前,Jebel Ali項目是阿聯酋規模最大的發電項目和海水淡化項目,其海水淡化系統的八個單元每天可以生產淡水1.4億加侖(約合636000m³)。 據了解,上述合同總金額為1630萬阿聯酋迪拉姆(約合440萬美元),合同涉及到新增一個產能為4000萬加侖/天(約合182000m³/天)的海水淡化系統,該項目將于2020年建成。據悉,DEWA之所以要實施該項目是為了滿足該國制定的迪拜2021戰略計劃,同時為該國即將舉辦的2020年世博會做準備。 為了符合迪拜2050年清潔能源發展戰略,DEWA希望減少對于多級閃蒸海水淡化技術的依賴,轉為采用更加節能的反滲透海水淡化技術來對現有發電廠進行改造,同時將配置光伏發電系統。 迪拜水電局總經理兼首席執行官Saeed Mohammed AlTayer表示:“DEWA決定選擇反滲透技術,因為相比多級閃蒸技術它可以節約90%的電能。”迪拜每天可生產4.7億加侖(約合210萬m³)脫鹽水,其中6%來自反滲透海水淡化系統。 據此前相關媒體報道,上述擴容項目還將新增兩個余熱回收渦輪發動機和一個背壓式汽輪發電機,這些發電機于2015年已確定將由西門子供應,并將在2018年前建設完成。
|
北京年均用水缺口達15億m³ 求解海水淡化
來源: 新京報
近幾年北京年均用水36億m3,水資源量卻只有21億m3;人均水資源量不足100m3
新294.1萬立方米!7月30日的市區用水量出現在市自來水集團供水調度中心的大屏幕上時,引來一片驚呼。還好今年市區日供水能力極限比去年提升18萬立方米,達到318萬立方米,才算有驚無險。但294.1萬立方米不僅刷新了北京供水百年紀錄,更是再次發出了水資源緊缺的警報。
目前,北京水資源年均用水總量達36億立方米,而年均水資源總量僅有21億立方米,缺口達15億立方米。北京的年均水資源量平攤到每個人身上,甚至不足100立方米。
北京人均水資源量不如北非
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北京也曾是水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1956年至2000年,北京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37.4億立方米,但是1999年以來,北京進入連續枯水期。近幾年,北京平均用水總量36億立方米,但年均水資源總量僅21億立方米,比多年平均減少38%,缺口達到15億立方米。
同時,隨著北京城市人口快速增加,二者共同作用導致北京市人均水資源量減少到甚至不足100立方米。這種水資源狀況甚至不如以干旱著稱的中東、北非等地區。
這位負責人表示,天然來水急劇減少是造成當前本市水資源短缺的主導因素,同時也有人為因素,這是氣候變化、人類活動和水文自然變異共同作用的結果。
近幾年地下水位飛速下降
“雖然2014年南水北調中線供水10億立方米,對缺水的北京可謂雪中送炭,但是到目前為止,北京只能通過各種途徑,挖掘潛能,維持當前的用水局面。”市水務局介紹,目前北京用水的水源來自三個方面:地表水、地下水和外調水。
地表水主要是指水庫里的水。密云水庫、官廳水庫曾經對解決上世紀北京缺水問題起到過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在北京新一輪的缺水問題中,能發揮的已經很有限了。特別是永定河上的官廳水庫,在建成半個世紀之后,由于上游沿岸的污染和來水的衰減,已經喪失了向北京常規供水的功能。而密云水庫雖然在水源地保護上做了大量努力,但入庫水量逐年減少卻是不爭的事實。
地下水方面,不得不用“超采”這樣的字眼。上世紀70年代初,北京地下水水位很高,甚至出現了鹽堿地現象。為了讓地下水水位下降,開始大規模打井,水位快速下降。然而城市的發展、人口的增加讓水位一路下滑,近幾年,下降速度可以用飛速來形容。
為了保障城市供水,2003年,北京在懷柔啟動第一個備用應急水源地,隨后又啟用了房山、平谷和昌平四個應急水源地,全部都是地下水水源。市區和郊區的大部分自來水水廠,也都把地下水作為水源。
此外,北京2008年起,利用南水北調工程開始從河北調水,包括河北崗南、黃壁莊、王快和安格莊四個水庫。山西冊田水庫等水庫,也多次向北京集中輸水。
北京還在密云水庫上游通過統一調度,將延慶白河堡、密云遙橋峪、半城子等水庫的水調入密云水庫,增加蓄水,累計調水10.48億立方米。
■ 應對
12年來新水用量減少10億m3
北京這個2000萬人口的超大城市,其實早已超過了其資源承載能力,人口大量聚集,缺水成了市民生產、生活最大的威脅。
為了維持到現在,北京用盡了各種方法,除了尋找多種水源“開源”,還通過調整用水結構、再生水利用等辦法“節流”。用三句話概括,就是農業用水負增長,工業用水零增長,生活用水適度增長。
在調整產業結構方面,北京近年來淘汰了很多耗水型工業企業,比如首鋼、焦化廠等,僅首鋼一年的耗水量就可以達到7000萬立方米,是用水大戶。工業用水的年耗水量一度達到過13億立方米,2000年為10.5億立方米,去年則下降到5億立方米。在農業上,北京東南部地區30多萬畝的稻田都改成了旱田。在生活用水方面,去年全市生活用水量16億立方米。
用水總量方面,從2000年到2012年,使用的新水減少了10億立方米,這主要得益于再生水的利用。
再生水主要可以用于工業、農業、河湖環境和綠化環衛等市政用途。其中用再生水替代工業用冷卻水的效果最為明顯。以前,工業用的冷卻水都是使用地表水,改用再生水后,一年可以減少使用地表水2億立方米。
在河湖環境改造方面,再生水再次體現出它的優勢。2000年,全市河湖水環境的水容量不足1億立方米,而去年是5億立方米,這得益于污水處理廠大規模建設后再生水水量的增加,讓高品質再生水流入更多的河湖,為居民營造美麗的生態環境。
■ 背景鏈接
京城清朝水資源豐富
歷史上,北京是水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清朝的京城甚至經常面臨洪災威脅,最大威脅來自有“小黃河”之稱的永定河,皇帝賜名“永定”就是希望這條河不要再泛濫。
此外,北京的萬泉河、玉淵潭、蓮花池等帶水的地名,在當時都是名副其實的水域。
隨著北京的城市擴張、工業發展和人口膨脹,豐富的地表水系迅速斷流、干涸,甚至地下水也超采嚴重,缺水局面漸漸逼近。
【對話人物】
北京市水務局水資源處處長 戴育華
北京有多干涸?
低于“極度缺水標準”
戴育華表示,人均水資源低于500m3為極度缺水,而北京為100m3
北京用水富余量很少
新京報:北京現在人均水資源量100立方米左右,這是什么概念?
戴育華:北京多年降雨形成的水資源每年有37.4億立方米,這個是可利用的量。雖然一共降水98億立方米,有蒸發的和排走的等等,能利用的比如滲到地下、蓄到水庫的,只有37.4億立方米。
1999年到2011年,北京年均降雨480毫米,形成平均每年21億立方米可利用水資源,跟37.4億相比,衰減了44%,形勢嚴峻。把21億除以北京現在的人口,就是人均水資源量。
中國水資源量每年2800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2100立方米,北京現在人均100立方米。國外這個數據是7000多立方米。國際上人均水資源低于1000立方米就是缺水,低于500立方米屬于極度缺水。這是衡量北京缺水的指標。
新京報:老百姓打開水龍頭一看都有水,不覺得缺水。
戴育華:老百姓可能沒有感覺,294萬和214萬對老百姓來說是一樣的,因為水龍頭都是有水的,實際上這背后政府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南水北調,比如第三水廠、第八水廠為城區平穩度過供水高峰發揮了重要作用,可增加日供水能力18萬立方米,不然可能會遇到很多問題。
市區總供水能力每天可達318萬立方米。294萬跟318萬相比,即水廠的供水能力和最大的供水量相比,應該有一個富余量,一般的城市大概有20%-30%富余量,北京可能只有6%,所以安全的富余量很少。
目前水質均符合國家標準
新京報:水務部門最能感受到北京缺水。
戴育華:可能是,除了水務部門,還包括其他各個部門,比如規劃、發改委、財政、市委市政府等,都在解決北京的水資源問題。
新京報:大家最關心的還是水質。
戴育華:目前水務部門、環保部門包括地勘部門對地下水水源都有檢測;衛生部門也按照他們的職責和要求對自來水廠出水水質進行檢測,自來水廠本身對其出廠的水也有檢測,北京對水的監管程度比較嚴格,北京市區管網供水2007年就率先達到了國家106項自來水水質標準。目前通過市區管網供水的水質都是沒有問題、符合國家標準的。
干涸根源何在?
水資源總量不夠+連續干旱
戴育華稱,綜合因素導致北京缺水,人口膨脹是一個很大的原因
新京報:北京為什么會缺水?
戴育華:缺水有兩種形式,一種屬于氣象意義上,就是從降雨量看,比如新疆吐魯番年降雨量才10毫米,這是缺水的方式之一。
降雨量上,北京多年平均585毫米,從氣象意義上來說,北京不缺水,這一點看北京其實是個非常好的地方,因為多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左右是很好的水源環境。但北京這么大的城市,有這么多人,按照人均來看就是很缺水的城市,人口的增加實際上加劇了水的緊缺。
新京報:人口膨脹是主要原因嗎?
戴育華:北京缺水是一個綜合的因素,人口是一個很大的原因。北京水資源緊缺總體上還是水資源總量不夠,加上這幾年連續的干旱。
其實北京在節水方面做得不錯,每萬元GDP的水耗在全國領先,農業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數北京去年是0.697,而全國平均不到0.5,北京的效率比較高,萬元工業增加值的水耗在全國也是最低的,包括家庭、公共生活的用水在全國算比較低的,這幾年通過產業結構調整,用水的結構連續優化,十幾年前最多是農業用水,其次是工業和生活用水。現在最多的是生活用水,其次是農業和工業。
有三句話:“農業用新水負增長、工業用新水零增長、生活用水適度增長”,這幾年基本都按照這個路數來做的。農業跟工業連續多年都達到了這個要求。另外,原來給河湖環境很少能供水,這兩年也可以連續給河湖環境用水供水。
水資源出路求解?
海水淡化目前在做前期工作
戴育華表示,解決北京缺水問題需多種措施,不能僅靠南水北調
新京報:南水北調能從根本上解決水資源緊缺問題嗎?
戴育華:南水北調能起到很大作用,但完全靠南水北調是不行的。對于北京2000多萬的總人口來說,南水北調的水來了,人均增加不到50立方米,從根本上不能解決北京的水資源緊缺問題。
還是要通過多種措施,比如節水、開源、外調水等等。開源的話,目前北京周邊開源的潛力很小,可能還得從外調。
近期可能還有一些措施正在考慮,比如前一段時間大家提到的海水淡化的設想,海水淡化的成本比較高,目前還在做前期工作,離最后的實施還有一定的距離。
新京報:什么時候北京不會缺水?
戴育華:北京的水資源緊缺應該是一個長期的情況,所以從老百姓來說,要從點滴做起,從自己做起,注意節約每一滴水,這樣水資源才能可持續利用,來支撐首都的發展和經濟社會運行。
■ 數說
北京近年節水行動
2000年全市用水量為40億立方米,到去年減少到了36億立方米。
工業用水
年耗水量一度達到過13億立方米,2000年為10.5億立方米,去年則下降到5億立方米。
農業用水
北京東南部地區30多萬畝的稻田都改成了旱田。農業用水最多的是上世紀80年代,年用水量是30.5億立方米,現在的農業用水已下降到10億立方米以下。
生活用水
去年全市生活用水量16億立方米,其中居民用水量9億立方米,公共生活用水量7億立方米。從2000年到2012年,使用的新水減少了10億立方米,這主要得益于再生水的利用。在去年全市36億立方米用水量中,有7.5億立方米使用的是再生水。
河湖環境改造
2000年,全市河湖水容量不足1億立方米,而去年是5億立方米,這得益于污水處理廠大規模建設后再生水水量的增加。
你知道嗎
如果全市有60萬個漏水的水龍頭、20萬個漏水馬桶,一年要損失上億立方米的水,而近年北京年均水資源總量僅有21億立方米。
采寫/新京報記者 鄧琦
海水淡化企業布局各有妙招
本報記者 張蕊
海水淡化市場近日企業動作頻出,備受關注。這不只是由于業內對市場的樂觀預期,更是因為不少企業已經將海水淡化業務作為今后戰略發展的重要方向。與此同時,各企業發展海水淡化的路徑并不相同,有的是通過并購引進先進技術,完善產業鏈;有的是通過大項目迅速拓展;還有的是工業企業拓展新的利潤增長點。
環保企業路徑各異
巴安水務儲備技術、降低成本,北控水務百萬噸項目待推進,天壕環境與賽諾跨界合作,水、氣、電一體化更具經濟性
目前,有些環保企業已經瞄準了海水淡化市場,并且積極蓄積技術實力。巴安水務日前發布公告:公司基于戰略發展需要,擬設立海水淡化研究院。研究院將依托瑞士水務海水淡化膜技術、低溫多效海水淡化技術,KWI氣浮技術, ItN先進的納米平板超溫陶瓷過濾膜技術,作為海水淡化膜法、熱法技術的抓手,開拓迎合海水淡化的市場大趨勢,做好技術儲備。
巴安水務準備依托收購的3家海外公司的技術、設計理念,把膜的使用壽命從原先的3~5年延長到8~10年,預期巴安水務的海水淡化項目噸水電耗、項目維修費、膜更換費用等運維費用將顯著低于目前國內項目。
據了解,“十三五”期間,國家將通過產業基金、降低運營成本等方式著力推動海水淡化產業發展。隨著各地可能出臺電價優惠政策,著力保障海水淡化運營,業內看好海水淡化市場,并預測這一行業將迎來臨界點。
除了電改政策對行業的利好,先進技術的應用將降低運管費用,從而降低噸水處理成本。巴安水務未來可以直接從工業園區電廠購買直供電,電價可以低至約0.45元/度。用電成本下降疊加水價處于上升通道,海水淡化行業迎來爆發臨界點。
北控水務早在數年前就已成立海水淡化事業部,布局產業鏈。去年,北控水務已與京津冀政府相關部門達成一致意見,出于戰略考慮將共同推動海淡進京。北控水務執行總裁李力表示,“海淡進京非常重要,雖然南水北調補充了北京一部分水源,但是出于應對氣候變化可能導致的調水困難以及成本等考慮,京津冀地區的海水淡化還應推進。”
此前,有消息稱,這一項目規模將達到100萬噸/日。未來項目擬采用國際先進的熱膜藕合工藝,不僅可以有效利用周邊能源等資源優勢,同時可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
對比北控水務和巴安水務不難發現,二者在海水淡化業務戰略上的路徑并不相同。前者強調海淡對于北京的水源儲備和戰略需求屬性,依托京企優勢和資源,在京津冀地區以百萬噸的量級推進項目。同時,北控水務已經成為平臺型企業,在整合資本、技術等方面極具優勢。而后者更多是深耕這一領域,通過并購等集聚國際先進技術,完善自身產業鏈,以期通過穩扎穩打的方式,逐步推進多個項目落地。
巴安水務目前在手的海水淡化項目有滄州渤海新區10萬噸/日海水淡化項目、營口仙人島10萬噸/日海水淡化項目等。隨著公司對國內外海淡市場的深入拓展,預計未來3~5年,公司海水淡化運營處理量可以達到50萬噸/日。
此外,天壕環境近期收購賽諾水務,也被視為要在工業廢水和海水淡化領域有所作為的標志之一。賽諾水務是國內最早從事超濾膜及膜產品研發與生產的企業之一。同時具備熱法制膜技術,有望解決海水淡化的核心問題,而高毛利率的海水淡化與工業污水處理將是賽諾水務未來的主要拓展方向。
收購后,賽諾水務可通過高壓泵、膜組件的組合,利用天壕環境的天然氣和電力能源供給優勢,增強海淡項目經濟性。
資料顯示,賽諾水務在新加坡的1000噸/日的示范項目在建,建成后耗電量將降至1.95度/噸。有業內人士表示,“公司的水、氣、電綜合一體化能力有助于增強政府客戶拓展能力及增強項目經濟性,實現海水淡化市場的深度拓展。”
企業基于自身業務布局市場
中交建瞄準協同港口設計業務,首鋼斬獲國家重點研發立項,打造海水綜合利用的循環經濟產業鏈
與傳統的環保企業布局海水淡化市場不同,有些企業是基于自身發展需要涉足這一領域。
一則消息日前在海淡行業震動不小: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交建”)籌劃收購全球最大的海水淡化公司——以色列IDE海水淡化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IDE”)。據了解,IDE至少收到3家中國企業的收購報價。其中,央企中交建提出高達6.5億美元的非約束性報價(non-binding offer),在這輪的收購報價中處于領先地位。
對此,河海大學非常規水資源與海水淡化中心主任郭有智表示,收購IDE之后,對中交建而言,將獲得先進的海水淡化技術和大型海水淡化工廠建設與管理運行經驗,未來在港口航道建設特別是在海島上建港口時,將不再受淡水供應的限制,有利于海洋開發和走出去戰略。
“這項收購可能與中交建的港口設計有關。港口通常都是船只、艦隊等海上交通工具補給淡水的重要節點,目前大部分港口的淡水主要通過市政管網輸送,這意味著如果港口距離市區較遠的話,取用水成本很高,而通過就近的海水淡化工廠供應淡水,就具有了相對的經濟性。”他說。
他進一步指出,目前海水淡化每噸淡水的工程造價為6000元,那么對一個中等的港口來說,建一個供水1000噸的海水淡化工廠基本已經夠用,投資600萬也在可承受范圍之內。如此看來,IDE的業務就能與中交建的港口設計業務結合在一起,間接提高了中交建的港口設計和承包能力。
同時,工業企業基于自身發展需要和水價成本壓力,以及拓展盈利新板塊的目的,也在實施海水淡化。
以首鋼為例,企業一海水淡化項目日前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立項支持。由首鋼總公司牽頭,聯合多家單位共同承擔“基于鋼鐵流程余熱利用的海水淡化技術研發及示范”項目,日前獲得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水資源高效開發利用”重點專項的立項支持。
項目將在鋼鐵流程低品位余熱回收、關鍵傳熱設備優化、濃鹽水資源化利用、關鍵設備制造、核心材料開發等方面進行系統研究和技術攻關,最終建設運行單機規模大于3萬立方米/日的示范工程。
此外,企業抓住海水淡化行業需求增大以及國內制鹽行業高利潤的契機,積極探索海水淡化可持續發展,擴大產能滿足國內不斷擴大的用水需求,緩解水資源短缺問題。比如首鋼一期海水淡化選擇了熱法工藝,可充分利用鋼鐵企業在各工序產生的大量低溫余熱蒸汽,圍繞自備電站(2×300MW發電廠)項目,應用了海水直流冷卻及海水脫硫工程,并與附近的鹽化工公司聯合利用海水淡化裝置產生的濃鹽水進行海水化學資源的綜合利用,打造海水綜合利用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實現資源利用價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