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處理處置:百億身家 但問題“年年喊、年年有”
我們曾經說過污泥總量是500億噸,考慮到污水處理量增加,也考慮到污泥處理標準提高,所以我們預估污泥處置基礎設施建設的市場規模約800億元。”E20環境平臺高級合伙人、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曾在“2015年上海水業熱點論壇”上這樣表示。
百億市場規模,對業內企業來講無疑是一大利好。市場空間這么大,污泥處理處置豈不成為被哄搶的香餑餑?事實可能并非如此,很多污泥項目甚至遭受無人問津的尷尬局面。2014年,福建省廈門、福州等地區污泥處置項目的招標就屢次流拍,最終改為競爭性談判。面對巨額身家的污泥處理處置市場,很多環保企業表示,“想說愛你不容易。”
其實,這與污泥處理處置一直存在的困惑有關。多位專家甚至感嘆,污泥處理處置面臨的問題很多都是老生常談,“年年喊,年年在。”
成本問題,依然是制約污泥有效處置的關鍵
有媒體將“污泥”稱為“污水”的孿生兄弟,但污泥相較并不受寵。
根據E20研究院最新發布的《中國污泥處理處置市場分析報告(2016版)》顯示,目前全國產生的含水率80%的污泥104301.4噸/天,妥善處理處置率僅在31%-36%之間。去年8月,環保部環境監察局對北京城市排水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進行約談的消息曝出后,很多人驚呼,原來在帝都,污泥處置的無害化比率也并不樂觀。讓人頭疼的還不只這些,“十三五”已經到來,而我國污泥處理處置離“十二五”規劃目標還相差甚遠。(到2015年,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的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達到80%,其他設市城市達到70%。)
這未免有些尷尬,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在眾多討論中,關于污泥處理處置成本問題最為熱烈。
針對目前國內污泥處理處置項目,E20研究院進行了多方調研(以BOT項目為主),在發布的《中國污泥處理處置市場分析報告(2014版)》中,從BOT項目角度,給出的污泥處理處置全成本區間在150-500元/噸,平均成本在270元/噸,折合到污水處理費中約合0.2元/噸(按每萬噸水產生7噸含水率80%的污泥)。
但E20環境平臺合伙人、E20研究院院長助理肖瓊介紹,由于成本數據相對敏感,E20研究院在調研的過程中,由于遇到個別不愿公開和共享數據的情況,也造成調研數據與實際有一定的偏差。以干化焚燒為例,根據調研,目前國內幾個公開的干化焚燒項目的成本運行費用在200-300之間,這一數據也一直被行業質疑。多位行業內熟知污泥焚燒項目的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國內運營的污泥干化焚燒項目的運行成本均在400-500元/噸之間。
雖然肖瓊指出,我國的污泥處理處置成本與國外情況相比,并不是很高。但污泥處理處置費在污水處理費中的比例較小,成為制約資金來源的一大難題。政策一再強調,污泥處理處置費用應該被納入污水處理費。但據E20研究院調研顯示,目前將污泥處理處置費用納入污水處理費用的地方僅有北京市、江蘇省太湖地區、江蘇省常州市、廣州市等少部分地區,江蘇地區污水處理費相對高,其污泥處置費為0.2元/噸,在污水處理費中占比也僅為15%左右。而廣州市則僅有4分錢。
面對這樣的現狀,很多污泥項目只能感嘆囊中羞澀了。前文提到的流標項目中,廈門污泥項目就是由于處理泥餅的服務限價過低,而導致流標。據中國環境報報道,招標文件在法律責任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明確約定,比如中標方如在處置過程中產生泥餅污染環境的行為、將泥餅用于合同約定的處置工藝外的用途,招標方將停止處置費用的支付且不退還履約保證金。工程內容是對筼筜、前埔污水處理廠目前積壓的及期間新產生的深度脫水泥餅共約1.5萬噸進行處置,項目最高限價僅為人民幣110元/噸。而這根本難以實現污泥處置的安全、無害化且不違反環保相關規定。
南方周末曾報道,據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排水專業委員會主任、原北京城市排水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楊向平估算,解決污泥處理處置設施不足的問題需500億資金,其中應由國家拿出250億。相對于污水處理動輒千億,250億很小很小。
要真正解決污泥處理處置問題,還需要政策上給予支持和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