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要講好流域治理的“中國故事”——訪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孟偉
10月17日至19日,由中國工程院與美國工程院聯合主辦的2016城市可持續建設國際會議在深圳召開,來自中國、美國、歐洲的工程院院士聚集一堂,為城市可持續發展建言獻策。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美國國家工程院院長丹尼爾·牟德分別通過視頻致辭,中國工程院副院長趙憲庚、美國國家工程院涉外秘書長露絲·戴維、深圳市副市長吳以環等出席開幕式并致辭。
10月17日至19日,由中國工程院與美國工程院聯合主辦的2016城市可持續建設國際會議在深圳召開,來自中國、美國、歐洲的工程院院士聚集一堂,為城市可持續發展建言獻策。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美國國家工程院院長丹尼爾·牟德分別通過視頻致辭,中國工程院副院長趙憲庚、美國國家工程院涉外秘書長露絲·戴維、深圳市副市長吳以環等出席開幕式并致辭。
城市可持續建設國際會議由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創辦,首屆會議于2014年在美國舉辦。2016城市可持續建設國際會議為期3天,各位專家圍繞可持續發展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理念、亞洲乃至全球未來可持續發展議題、未來城市可持續建設所面臨的關鍵問題和挑戰,發表了精彩的演講。
會議期間,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孟偉在百忙中接受了記者的采訪,闡述了他們在環保領域的獨到觀點,并對深圳可持續建設提出了很好的建議。
作為全國流域污染控制與水環境保護技術研究領域的一流專家,孟偉與深圳有著很深的感情,他有很多國家級項目、地方服務項目都是在深圳開展的,見證了深圳的發展。18日,在2016城市可持續建設國際會議舉辦期間,孟偉在百忙當中接受記者采訪,對深圳水環境治理提出了寶貴意見和建議。
孟偉
孟偉希望深圳要為全國探索流域治理的經驗和模式,講好流域治理的”中國故事”。
水環境壓力是深圳面臨的突出問題
孟偉說,深圳具有非常好的自然條件,有山有水。但深圳的自然條件決定了降雨量大,水資源總量也不小,但季節性很強,蓄水能力比較弱。深圳自然條件還是很不錯的。但隨著改革開放,深圳也面臨著很大的水環境壓力,已經成為近十幾年來的突出矛盾。
“深圳市社會經濟發展取得巨大的成就。不僅在經濟上總量大、貢獻大,而且亮點還多。”孟偉認為,近些年深圳的經濟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轉變,深圳市在發展過程中還是把握住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大的階段性的特點。因為到了今天,深圳市再不轉型發展,面臨的各方面的社會問題,包括環境問題,可能就是一個不可逾越的重大障礙。
孟偉對深圳的大氣治理給予充分肯定,在大氣污染治理上深圳市先走了一步,也為國內探索了比較好的經驗。他說,深圳在大氣治理方面是全國最好的城市之一。PM2.5年均提前三年達到國家治理要求。但是也要注意到,雖然深圳的PM2.5控制達到了一個比較好的指標,但是臭氧、揮發性有機物污染問題開始漸漸顯露出來。
“深圳市主要領導提出要把深圳發展得更快、更好、更美。我想這不是一句口號,更快,深圳市已經做到了;更好,還面臨挑戰;更美,更富于挑戰。”孟偉指出,從目前來看,水的問題,是深圳市政府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
解決水環境污染要切實做好頂層設計
孟偉說,把生態環境建設作為生態文明建設重要組成部分,不光老百姓有這個需求,深圳市政府也有這個責任。在中國也能實現經濟社會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統一,不要把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對立起來。"我支持把深圳發展得更快、更好、更美的想法,但現階段應該把更好地發展放在突出位置。"孟偉表示,只有有一個優美的自然環境,才跟深圳市在國際的知名度相匹配。"如果人們來深圳看到河流呈現黑臭特點,在河邊不能嬉水,很多水還要外調,這不符合一個現代城市發展的理念,深圳市民也不會期望這樣一個家園。"
如何更加有效地開展水污染治理?孟偉說,近兩年深圳市委市政府下大決心,花大成本,試圖解決水環境污染問題,這個初衷是好的,目標也是符合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的,但在具體操作上如何做得更好,還需要切實做好頂層設計。
"我知道,深圳市政府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針對水污染治理簽訂了戰略協議,希望用外部智庫力量來開展水環境冶理。我也知道,省政府與環保部簽訂了戰略協議,要把茅洲河、汕頭的連江作為省部合作,綜合整治水環境的示范試點。孟偉說:"把茅洲河治好,也是給政府和老百姓以信心。我認為這個點選得好。"
深圳要為全國探索流域治理經驗
深圳市水資源要靠外來為主,做好區域協調,是深圳市需要做好的一個實際問題。孟偉建議,深圳市水環境治理尊重科學規律,通過投資治理達到利益最大化。每一條河流都是有生命的,就像一個人一樣。上游,一定是以保水、產水為主。深圳有這樣的特點,水資源需要從外面輸血,那么,深圳市堅守50%土地開發紅線,來增加保水能力,必須堅定不移地堅定這個理念,千萬不要想著用土地資源來換取開發的空間。中游,我們一般講要人水和諧,不能讓城市片區有黑臭水體。
孟偉認為,深圳飲用水源的保障總體是比較好的,現在最突出的矛盾是城市片區水體的黑臭問題。那么,治理一條河流的目標到底是什么?一定是健康的。為此,孟偉建議,深圳市在水污染治理中一定要保持一個清醒的認識,在治理中要注意要保持水體的物理完整性,也就是說要保持它的面積、形態和自然結構,要在健康識別的基礎上來解決污染問題。
"因此,我們在水污染治理中,要把生態功能的識別、評估和保護目標的確定作為第一步,不能盲目治理。同時,通過制度設計政府和企業的環保責、權關系現順,各負各的責。"孟偉說,總的來說,在治河理念、技術思想、政府和企業就當履行的法律責任和監管模式上,深圳市應該在治污過程中先行一步,做好頂層設計,通過治污在全國建立起來一個環境保護的新模式,而深圳在這方面特別有條件先行一步,為全國探索流域治理的經驗和模式,向全國去傳遞.
"我認為這是深圳市人民的希望,也是深圳市政府就當擔負的責任。"孟偉表示,深圳市的建設發展決不僅僅是深圳市的事,還是全國的事,深圳市就應當講好這個"中國故事"。 來源:深圳新聞網
倫敦:全流域治理泰晤士河污染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作者:曹方超
為了有助于全流域治理,英國政府還建成一個新的水務管理部門——泰晤士河水務管理局,負責對泰晤士河流域進行統一規劃與管理。水務管理局有權提出水污染控制的政策法令、標準,有權控制污染排放。在河水治理的過程中,水務管理局積極協調與各個部門以及公眾的合作關系,污水處理廠還對市民進行積極的宣傳工作,在政府與公眾之間建立橋梁,使公眾對政府在污水處理系統方面的投資有清晰的了解。
發源于英格蘭西南部科茨沃爾德希爾斯的泰晤士河被譽為英國的“母親”河,全長346公里,橫貫英國首都倫敦與沿河的10多座城市,流域面積13000平方公里。近代以來,泰晤士河不但供應了倫敦兩岸居民的生活生產用水和水產品,同時也對英國航運外貿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故此,“泰晤士河孕育了倫敦的繁華”的說法也成為了普遍共識。
但是,隨著英國工業化的進一步發展,大量的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河內,加之沿岸又堆積了大量垃圾污物,使該河成為倫敦的一條排污明溝。作為倫敦地區主要的水源地,泰晤士河的水質直接影響著倫敦居民的健康和生命。1858年夏季泰晤士河“惡臭”大爆發,此外,由于倫敦飲水遭受污染及清晨常有大霧彌漫與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有毒氣體混合,多次爆發了霍亂大流行和震驚世界的倫敦煙霧事件,其中僅喪生于霍亂者達3萬余人。
在此背景下,英國政府開始重點關注河流污染問題,并開始了長達百余年的治理過程。總體來看,泰晤士河的治理可分為兩個階段:1852年至1891年是泰晤士河污染治理的第一階段,修建了兩大排污下水道系統,基本確定了河流污染治理的規劃。1955年至1975年進行了第二次治理,這是對泰晤士河進行全流域的治理,對泰晤士河的生態系統進行了全面修復。
第一階段:建立排污系統
1866年,英國皇家河流污染調查委員會的一份報告指出:“泰晤士河從克里科雷德到倫敦排水系統端點這一段河道,因沿途城鎮、村莊與住戶排放的污水不斷注入其間,使得河水總是污濁不堪。有不少的造紙廠、制革廠等工廠企業的廢水也流入了泰晤士河。不僅流入泰晤士河的地表水未經任何處理,而且各種動物的尸體順流而下,直至腐爛而成垃圾。這一區域的所有污染物,不管是固體的還是液體的,全都進入了泰晤士河,泰晤士河也就無可阻擋地成了藏污納垢之所,同樣是這一河水,在受到如此嚴重的污染之后,卻又被抽取,用沙過濾后,輸入倫敦,供家庭使用。”根據此份報告可以看出,生活污水、工業廢水以及各種固體廢物是造成泰晤士河污染的主要原因。
同時,出于對水利資源、供水以及廉價水利交通的需要,倫敦大量的煤氣工廠分布在河流兩岸,制造煤氣所產生的廢渣排入河流也是導致污染的重要原因。
為了有效緩解污染所帶來的危機,英國政府首先采用的是立法與建立地下排污系統兩大方式。
1858年英國議會通過的 《大都市地方管理法修正案》,其中特別規定限制污水排入泰晤士河。1876年英國議會通過《河流防污法》,這不僅是英國歷史上第一部防治河水污染的國家立法,也是世界歷史上第一部水環境保護法。
同時,1858年,主要職責為在倫敦主城區河段建立隔離式地下排污系統的 “大都市工務局”也開始正式行使職權。其在泰晤士河南北兩岸建造了兩套龐大的隔離式排污下水道管網,以匯集兩岸的污水,然后在泰晤士河離出海口25公里處從南北兩側注入,排入北海。這一下水道系統在1874年投入使用至今,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泰晤士河倫敦區河段的污染狀況。這一做法對倫敦污染治理起到了抑制作用,但卻將市區的污染問題轉移到了倫敦下游的河口處,每逢海潮上漲,出海口的污水又會回流到泰晤士河。英國政府圍繞“排污”進行治理的第一階段只將污水從上游轉移到了下游,并沒有從根本上控制住水污染的惡化趨勢。
第二階段:實施全流域治理
進入20世紀,倫敦的人口激增,同時,合成洗滌劑的廣泛使用也對泰晤士河的水質造成了極大影響。到1950年,河水達到了完全缺氧的程度。數據顯示,1950年貝肯頓和克羅斯內斯兩大污水庫日平均流量分別僅有90萬立方米和45萬立方米,而生化需氧量卻高達240mg/L和80mg/L;在距離倫敦橋下游40公里的河段內,河水中的溶解氧在1893年到1910年期間高達25%,而到了1950年左右幾乎為零。
在此背景下,20世紀60年代英國政府對泰晤士河再次進行全面整治,首先,這一時期,政府頒布了更為嚴格的法律法規,明確了對各種違規行為的司法監禁或經濟制裁等處罰規定,先后頒布了《河流法》、《水資源法》、《水法》、《污染控制法》等法律法規,并且隨著形勢的發展及時加以修訂。逐漸形成了河水治理從供水、截污排污、廢水處理、河流整治、水質改良,一直到管理體制的一整套完備的法律體系。
其次,英國政府還實施全流域治理,對整個河段實施統一管理,把190多個小型污水處理廠合并成15個較大規模的污水處理廠。并對十九世紀末建成的位于兩大下水系統末端的污水處理廠進行現代化改造,使之成為當時歐洲最先進的污水處理廠。
同時,為了有助于全流域治理,英國政府還建成一個新的水務管理部門——泰晤士河水務管理局,負責對泰晤士河流域進行統一規劃與管理。水務管理局有權提出水污染控制的政策法令、標準,有權控制污染排放。在河水治理的過程中,水務管理局積極協調與各個部門以及公眾的合作關系,污水處理廠還對市民進行積極的宣傳工作,在政府與公眾之間建立橋梁,使公眾對政府在污水處理系統方面的投資有清晰的了解。不僅如此,水務管理局還設有專門的研究部門,雇員中有20%的人員從事研究工作,有助于及時研究解決出現的問題。
隨后,伴隨著英國產業的升級改造和結構調整,一批對河流污染造成重大影響的煤氣廠、造船廠等也被相繼關閉。
經過百余年的治理,如今泰晤士河已不再是“惡臭河流”。20世紀80年代,其河流水質已恢復到17世紀的原貌,再次達到飲用水標準,百余種魚類重新回到了其中。
2016最HOT水業環境公眾號推薦 :
★長按二維碼,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進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