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BR立體生態污水處理技術
導語:
2015年國務院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和《國務院關于印發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通知》兩個重要文件,以及多次召開的關于新型城鎮化工作會議,為水環境領域治理帶來的難得的發展機遇。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蓬勃發展,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污水處理也應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統領,積極推動環境和諧、社會友好、功能齊全、綠色高效的生態技術。
背景:
近30年來中國城鎮化發展速度超過了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原來位于遠郊區的污水處理設施距離居民區和商業中心越來越近。提到污水廠,在大多數城鎮居民的印象中就是溝壑深邃的鋼筋混凝土和灰色暗淡的廠房,大多數人很自然會將其與“臟、亂、臭”聯系在一起,這既與處理工藝有關,也與用地緊張導致的廠界緊鄰居民房屋等因素有關。BFBR立體生態污水處理技術將完全顛覆污水處理廠的傳統形象,將“植物園式的設施”替代“水泥建筑群”,使建筑設施與城市景觀自然結合,在保障低碳、高效、穩定運行的同時,營造了綠色、開放、共享的花園式景觀格局。該技術在國外已經有了三十年的發展歷史,國內也有十多個成功運行的案例,引領了生態水處理技術的發展方向,值得討論,可適度推廣。
工藝簡介:
BFBR技術主要應用于生活污水或類似的有機廢水處理,生化處理系統由連續串聯的6-12級(具體級數根據進出水水質要求確定)生物反應器組成。通過工程技術措施(包括布設曝氣系統、設置人工生物填料、種植挺水植物、配置回流泵及攪拌機等),創造有利于微生物生長繁殖的良好環境,加速微生物繁殖及新陳代謝生理功能,利用反應池內存有的大量微生物,氧化分解污水中有機物,并將其轉化為穩定的無機物,從而實現去除污水中有機物污染物的目的。
討論大綱:
主題:
BFBR立體生態污水處理技術
話題:
(1)關于地表Ⅲ類排放標準;
(2)BFBR工藝特點;
(3)與傳統工藝的對比分析;
(4)案例分享
特邀嘉賓:
曾賢桂,深圳地大水務公司總經理;
劉憲武,深圳地大水務公司經理。
點評專家:
馮生華,天津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原總工程師,排水委員會前副主任,市政府前授銜給水排水工程專家。
時間:2016年6月3日20:00-21:00
精彩內容:
第1部分:分享嘉賓——劉憲武經理
BFBR生態處理技術是市政污水處理廠提標升級改造的首選。
1、為什么BFBR生態處理技術是首選?
(1)它具有極優的出水水質、理想的除臭效果、優美的景觀環境、低廉的運行成本。采用BFBR生態處理技術對污水處理廠提標升級改造(含新建),可一攬子解決污水處理廠現存的所有二次污染問題,可提高污水廠周邊的土地利用價值,共建和諧社會。
(2)它無懼最嚴排放標準的挑戰。根據客戶要求,出水達到“一級A”標準、地表水五類、地表水四類直至地表水三類標準。尾水氨氮一般小于1.0mg/L,尾水TN確保小于10mg/L,如進水碳氮比在合適范圍,TN去除率超過90%。
(3)它高效的內嵌式生物除臭系統讓你有置身在植物園的感覺。我們在生化反應單元池內種植水生植物,利用水池保護高度構建微生物和植物立體除臭系統,將生化反應單元釋放的惡臭氣體有效去除,讓你感覺不到任何異味,只有植物花草釋放的芳香,具有一種親臨植物園的感覺。
(4)它優美的景觀環境讓你徹底顛覆對污水處理廠的認識,改造前后生化單元的景觀環境有天壤之別。
(5)它低廉的直接運行成本。地表水四類出水標準運行成本僅0.3-0.4元。采用BFBR技術進行改造,生化反應單元能耗可降低20%左右,不需建設運營深度處理單元和獨立的除臭系統。且污泥源頭減量40-60%,在同樣的出水水質標準條件下,我們的直接運營成本遠低于任何其它污水處理技術。
2、BFBR技術的核心
(1)植物工程技術
植物的作用:植物根系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積,可為微生物提供氧氣和酶類物質,所形成的生物膜結構比較疏松,為生物菌群提供理想的生存環境,系統內為生物菌群高達3000以上,提高系統運行的穩定性和處理效率。
(2)仿植物根系的人工填料
填料量可達12-16kg/m3,填料使用壽命約16年,采用組合式標準單元模式(即模塊化),可在運行中自由更換損壞單元,更換勞動強度減少50%。
3、我們的質量保障體系
專有的模型設計軟件
專有的流態設計軟件、智能化模擬設計軟件
智能化精細化控制過程
4、主要技術經濟指標
設計規模:20000噸/d
設計出水:地表水四類標準
改造投資:1000-1500萬/噸水
運行成本:0.3-0.4元/噸水
污泥產量:8噸/日(實際值不足萬分之三噸)
噸水耗電:0.2-0.3度/噸水
人員配置:5人/班(三班制)
5、立體生態仿生生物膜產出新生水技術榮獲2016綠色設計國際貢獻獎(中國)京津冀綠色希望獎。綠色亮點:將污水處理廠改造為新生水廠的立體生物膜填料新技術。
2016年世界綠色設計論壇首次于天津舉辦京津冀綠色發展大會,由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原副院長(總工程師)、WGDO標準委員會主席宣布2016綠色設計國際貢獻獎(中國)京津冀綠色希望獎和綠色生活創新產品獎。10類綠色技術、13類綠色生活創新產品機構分別獲綠色設計國際貢獻獎(中國)京津冀綠色希望獎和綠色生活創新產品獎項。夏青院長表示,綠色設計國際貢獻獎的評選一直遵循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希望將更加靠實綠色技術和產品加以表彰和應用。
6、聯系方式:
深圳地大水務工程有限公司
技術咨詢電話:0755-82992508
曾賢桂:13715280348
劉憲武:13823108048
第2部分:分享嘉賓——曾賢桂總經理
廣東河源污水處理廠,一個利用BFBR技術處理至地表Ⅲ類的污水處理廠。
1、建設背景
我們在2013年9月通過招標方式中標,開始對河源市區城南污水廠實施提標升級改造。規模3萬噸/d。項目地處廣東東江流域(東江水是提供香港的飲用水),原廠是 A2O工藝,出水“一級B”,后經人工濕地處理后排至高浦小河后匯入東江。按照地方流域及其它要求,廣東省要求必須達到地表三類水后排放。因此原廠必須提標。鑒于如此高的排放標準和對技術的確保性,減少政府風險,采用BT模式建設,并按照地表三類表1中的24項指標考核,1項不合格即項目不合格,驗收檢測指定必須由廣東省監測站監測。驗收合格后,還要穩定運行一年后才可付款回購。地大水務作為技術方就是在這種條件下開始建設的。(在投資人項下實施總包方責任義務)
項目分兩條線并聯運行(我們分成A、B二條線),須在不影響正常運營的情況下分期進行改造。2013年(9月15日進場)12月完成A線改造,2014年6月完成B線改造,聯動調試在9月開始,12月完成調試,出水正常,2015年1月13至15日由廣東省環境監測中心站實施72小時連續監測,頻次2小時1次,共采集1400多個監測樣本,2015年3月出具合格監測報告,2015年6月1日出具環保驗收批復。
目前運行穩定、出水水質正常合格,于昨天已經進入了回購期。項目目前是開放式的,日常由環保部華南督察組、廣東省環保廳、東江水質監測站、河源市環保局等四級單位監督,上述單位可隨時采樣送檢,在過去的一年里未接到上述單位的任何投訴通知。平時參觀的各地代表或客戶也有采樣回去測定,至今沒有接到說誰知不達標的意見和投訴。出水口(即總排口)時常有人游泳或抓魚......
2、工程概況
改造前的情況:項目分兩期建設,設計總處理規模5萬噸/d,一期三萬噸已建成,二期2萬噸建設時間未定,已預留用地,占地面積8萬平米,其中污水處理廠占地5萬平米,人工濕地占地3萬平米。
出水水質達到三類水體標準,無案例參考,建設單位考慮到技術風險較大,故采用BT模式建設; 改造規模3萬噸/d,總投資約4580萬元。
設計進出水水質如下:
BOD5
|
SS
|
COD
|
NH3-N
|
TN
|
TP
|
|
進水
|
150
|
200
|
250
|
25
|
40
|
5.0
|
出水
|
4
|
10
|
20
|
1.0
|
10
|
0.2
|
主體工藝流程如下:
實際運行工況:
目前實際處理水量2.4-2.6萬噸/d,實際進出水水質如下:旱季進水濃度高,雨季進水濃度較低。
BOD5
|
SS
|
COD
|
NH3-N
|
TN
|
TP
|
|
進水
|
60-120
|
100-400
|
150-300
|
10-25
|
15-35
|
5-10(2014)
10-20(2015)
3-5(2016)
|
出水
|
低于檢測限
|
小于5
|
10-15
|
小于0.5
|
小于5(投加碳源)
5-10(不投加碳源)
|
0.2
|
第3部分:關于BFBR技術及案例的精彩討論
涂涂抹抹:北排有過地表三類水的探索,但成本太高。
趙樂軍:我本人并不主張把污水排放標準定的太高,群友關心,我們作為一個平臺,請建設方講一下,可能會有新的啟發,也請涂總多發表意見。
涂涂抹抹:因地制宜,北京當年也是奧運保障項目,湖南常德最近也在做水廠加濕地的準三類水出水,我認為追求的太極致了。
趙樂軍:是的,因地制宜最重要。
馮生華:正確,因地制宜!三類出水要有需求。河源是香港、深圳、廣州水源地,命脈,是舊廠提標,實際需要!污水處理走的路很長了,實事求是!是我1985年去英國考察最大體會!生化處理,化學物理微生物+機械電氣自控+建筑結構……大型廠廠長手下沒有一批專家組成系統,設計院給弄個工藝復雜,水量水質變化后要不停修正水處理運行參數,污泥穩定化沼氣利用……不斷解決新出現的生產運營問題……哪位設計院總工做過廠長?苦了廠長!不偷排才怪!
馮生華:反對一窩蜂搞三類。
趙明根:我同意馮總的觀點,是否需要處理到這么高的標準,持有懷疑。
劉憲武:水質排放標準按國家要求,目前有爭議,這個我們不去爭論為好。我們說技術目前可以承接出水為地表三類水及以下的水質是沒有問題的。
馮生華:深圳地大水務發明了一套新工藝,宣布主要指標能達到地表水三類要求。這項技術簡稱BFBR,屬典型全固定式生物膜反應器。在反應池內充填創新開發的長效仿生生物膜立體填料,反應池內生物量比其它工藝提高2-4倍,且剩余污泥少,泥齡有效延長至40-50天。在使用這一技術的五萬噸污水處理廠中,可以看到一個厭氧、兩個缺氧、四個好氧串聯的反應單元。
劉憲武:馮總曾擔任我們實施這個地表三類水出水項目的可研評審專家組組長,供參加了三個項目均為前述標準的評審專家組長。
劉憲武:下圖是BFBR技術興建的花園模式污水廠站。仿植物根系填料發明人是匈牙利的伊絲萬先生。他也是歐洲宇航局的太空水分子研究首席專家。
劉憲武:傳統技術污水廠和BFBR污水廠的對比,下圖是BFBR技術北方溫室的施工現場。
當時配置的由圖對比的,這里省略了傳統污水廠的照片
趙朝根:這個是通過技術改造,投資在4500萬,但如果直接上新項目呢?3萬噸,用此工藝技術,投資大概在多少?噸運營費用大概是多少?
劉憲武:要看出水標準,和地質條件,以及景觀配置要求,通常范圍在2200-3300之間。
(出水標準的不同、地質條件中的地下水是否豐富,是否涉及巖層爆破等都會對造價有影響,地質條件復雜的用地或許高于前面所講的造價范圍)
劉憲武:我們采用半地下或全地下設置,直白說就跟買車一樣,標配和頂配按照業主要求來做(譬如軟硬景觀、燈光工程,園林花卉是否有特殊的要求,這些都將導致成本加大)。
XXX:該項目進水中總磷是多少?
劉憲武:TP進水設計值是5,但經常在10以上,峰值最高達到過19.
劉海玉:工藝采用生物除磷結合化學除磷么?
劉憲武:對,但以化學除磷為主。
趙朝根:好的。我說的是通常條件,出水達到三類水體標準是否有過度處理之嫌?是否對受納水體做了充分考慮自凈能力呢?
劉海玉:工藝的生物除磷效果如何?化學除磷加藥量很大,處理成本很高?
劉海玉:除磷后排泥如何處理?
劉海玉:我看進水水質各項污染物指標都不高,水質連續穩定嗎?是否有進水水質很差的情況?進水水質差了能達到三類水標準嗎?
劉憲武:有時進水是偏低的,這個也會回答;(后補充:進水常規COD在200左右,最低時70、80都有,波動是比較大的,南方水質就是這個特性)三類水是必須達標的,否則我們(投資)的4580萬就沒有了。
趙朝根:如果絕大部分磷是以化學方式除掉的,那這個生態處理工藝本身,參考的價值就不是很大了,不知道對不對。
劉憲武:我們認為生物除磷在工程實踐中的效果不是向學者們說的那么好。(后補充:有過污水工程或污水運營經驗的專業人士,他們更清楚生物除磷到底是什么情況)
劉海玉:化學除磷是投加PAC么?
劉憲武:對。
趙明根:其實處理的難度就是氮和磷。
劉海玉:剛才說進水TP有時會很高,在生活污水中投加PAC ,開始50ppm,左右可以達到一定的除磷效果,但當你將藥劑投加量為100ppm甚至更高,你會發現污水的磷不降反升,主要原因是制作PAC、硫酸鋁的原料含有磷礦所導致的,而且如果PAC是投放到生化系統內使系統紊亂的話也會使短期內TP升高的。
趙朝根:如果該生態處理工藝技術,在實際工程中真正的把去除氮磷與利用植物來處理的結合,到是個不錯的所謂的生態處理工藝技術。
曾賢桂:回復第一個問題,本項目排放標準確實過高,因為項目地處東江上游,是深圳和香港的水源地,故定標準。
曾賢桂:生物除磷+化學除磷,除磷劑PAC。
劉海玉:進水是城市污水么?
劉憲武:是工業區的生活污水為主。但會有少部分工業的進來,這個無法控制。項目位于河源高新技術開發區內,目前是國家級高新區。
曾賢桂:經預處理達標后的工業廢水,設計值不大于5%。
趙朝根:污水處理池上面幾十種植物,是否在國內都能找到,需不需要特殊物種的引進?
劉憲武:對我國不同緯度地區進行植物配置,多為挺水性植物,根系要達到1.5m左右的。
曾賢桂:植物基本本地化,以挺水植物為主。
趙朝根:里邊有我們自己的所培育的特殊植物物種嗎?
曾賢桂:用當地植物水培。
唐凱峰:這個高的溶解氧,生物池的氣水比多大啊?
劉海玉:厭氧、缺氧、好氧,不同階段不同植物?
唐凱峰:同一個階段也是不同植物吧?
劉憲武:個別地區已建完的項目中有廠方試著種茄子辣椒一類的,我們種過冬瓜和南瓜。
曾賢桂:出水富氧池,提高溶解氧。
劉海玉:這些植物根據什么選擇啊?
唐凱峰:您的池子里有多少種植物?
劉憲武:我們有個植物庫,常用的四十多種。
曾賢桂:根據當地氣溫和喜陰還是喜陽確定。
曾賢桂:沒有溫室的南方還要考慮風的影響。
唐凱峰:氣水比多大?
王旭陽:我問個問題,我記得這個工藝不回流,生物污泥量會很少,那生物池還有必要做厭氧段么?
補充回答:這是BFBR與其他類似工藝的區別,我們的污泥是回流的,由于泥齡最高可長達近50天左右,因此,污泥產量非常少。
曾賢桂:本項目目前實際電耗0.2-0.22噸/噸。
馮生華:本工藝流程中有植物和沒有植物的差別?
劉曉天:實際剩余污泥產量大概多少?
曾桂賢:目前實際產泥量5-6噸/d,含水率約75%。
劉憲武:前面有說到工程實例表明污泥產量不足萬分之三。
唐凱峰:你的池子里是什么形式的填料?您的填料是什么材質?
黎洪遠:早就聽說過這個工藝,今天總算近距離接觸了。請問能介紹一下全部工藝流程嗎?好氧段停留時間多少?植物起的作用有填料還是有根系吸收?
黎洪元:植物起的作用是填料還是有根系吸收?
曾賢桂:所開發的新型專利仿植物根系填料:壽命長(16年)、易維護(模塊化、故障模塊可獨立吊裝,完全不影響獨立運行)、結構差異化(缺氧區片式結構滿足攪拌要求,好氧區蜂窩結構)、密度差異化(前段低密度、后段高密度)。填料材質是丙綸(PP)。
劉海玉:產泥量很少還需要排泥嗎?
劉憲武:排泥還是需要的。
曾賢桂:可研評審完畢的5萬噸規模污水廠設計參數供各位專家參考,
進水:COD400,BOD150,SS400,NH3-N45,TN60,TP5,
出水:COD30,BOD6,SS10,NH3-N1.5,TN10,TP0.3,
計算的HRT12h,填料容積負荷等設計參數值:0.35kgBOD5/m3.d,0.15kgTKN/m3填料.d,0.013kgTN/kgMLSS.d、0.011kgNH3-N/kgMLVSS.d
楊青:請問植物的作用大,還是人工填料的作用大?
曾賢桂:填料的作用大
劉海玉:還需要前處理和后處理嗎?
劉憲武:前處理和常規工藝沒有太大區別;
劉憲武:地表三對溶解氧有要求,所以增加復氧池在后端。
補充回答:我們的出水DO在8以上。
趙朝根:模仿植物根系填料,作用是增加生物掛膜的表面積?
劉憲武:趙朝根說的對。
劉憲武:植物做補充,植物區的填料和濾料更多的起到除臭作用。相互兼顧補充。
程忠紅:上海城建院之前介紹過一個FCR工藝,也是有植物有填料的,請問這兩種工藝有卻別么?
曾賢桂:技術來源說明:FBR、FCR、BFBR的主要發明人為匈牙利水處理專家伊絲萬先生,主要由其先后創建Organica和Bioplus公司。
劉憲武:同一發明人的產品,上海是2代,我的是3代和4代。
補充:區別是您所講的工藝所用的填料是發明人二代產品,我們是三和四代產品由匈牙利Bioplus公司直供填料,今年力爭實現國產化;前者污泥不回流,BFBR污泥是回流的,因此氮的去除效果更優,加上BFBR填料和深圳地大的發明專利有機的結合使用,更適合國情水質的處理。同時,生化池的植物種植受深圳地大水務專利權的保護的。
劉憲武:升級換代的。
唐凱峰:如果用碳纖維是否更好,現在碳纖維也不貴。
曾賢桂:如果用碳纖維是否更好?現在碳纖維也不貴,這個提議很好,看哪位搶先研發出來
趙朝根:其實植物在這個工藝中沒有起到多少污水處理作用,看似更多的是景觀作用呢?
唐凱峰:植物區的作用也不可忽視,能提供一些活化酶,只是不知道如何驗證。
趙朝根:其實亮點就是植物根系到底起了多大作用?
劉憲武:不能絕對說不起作用,是相互兼顧的,深層的研究請參考中科院曲久輝院士的文章。
趙朝根:好的,到時候拜讀一下。
劉憲武:這個沒問題。
曾賢桂:如果認真研究,植物根系還是很復雜的體系。
曾賢桂:還有填料非常關鍵。
顏炳魁:工藝穩定運行年限有經驗么?更換
唐凱峰:我感覺應該避開了具有固氮作用的植物。
曾賢桂:是的,固氮作用是反向的。
劉海玉:FBR、FCR、BFBR主要區別是什么?
劉憲武:BFBR在其他基礎上更完美,更符合國情,出水水質更佳。
曾賢桂:FCR沒有污泥回流,BFBR設污泥回流,回流比20-40%。
趙朝根:填料的形式有很多,不一定仿植物根系的那種類型就是最佳的。
劉憲武:除臭的核心在植物區
楊青:請問生物除磷效果如何?
唐凱峰:吸收N和S?
曾賢桂:生物除磷效率60-70%。
唐凱峰:回流以后生物池懸浮態污泥濃度控制在多少?
劉憲武:地大團隊成員自2007年開始接觸這項技術,系統的研究和不斷完善,形成今天的BFBR技術,今后還會升級。
劉憲武:地大水務團隊成員80%都出自原深圳奧尼卡公司。
曾賢桂:進水TP10-20mg/L時,PAC的投加量30-40mg/L
唐凱峰:生物池出水污泥濃度多少?
曾賢桂:1000左右
趙樂軍:該技術除了河源,還在哪里用過?進出水水質?
劉憲武:目前我們團隊參與了近二十個項目在國內的建設,均已完成。補充:所有完成的項目最低出水是“優于”一級A標準,最高達到地表三類水出水標準(表一中的24項)。
劉憲武:山東、陜西、湖南、安徽、海南、廣東都有。
劉海玉:PAC投加量30-40mg/L,投加點一般設在哪里?
曾賢桂:沒有污泥回流,TP去除率只有40-50%。
曾賢桂:我們的經驗是要設在生化池出水
曾賢桂:也做過很多對比試驗。
趙朝根:該技術現在老外獨家授權給地大公司在大中華區進行市場推廣?
劉憲武:我們之間和伊絲萬簽約。劉憲武:和Bioplus公司;補充回答:可以這么說的。
黎洪元:請問曾總,本工藝從進到出的工藝流程是?對生物區有SS和其他指標要求么? 本項目已經運行多久?存在淤塞的風險嗎?
唐凱峰:回流過程也把PAC回流至生物池了吧?
曾桂賢:粗格柵和沉砂池
曾賢桂:厭氧和缺氧設推流器。
曾賢桂:所以不會堵塞。
趙樂軍:穩定運行的幾個?
劉憲武:全部穩定;劉憲武:深圳有2個停運的,是因為管網完善后可以直排,節省費用的原因。
唐凱峰:厭氧和缺氧有填料么?
曾賢桂:厭氧沒有填料,缺氧有,好氧有。
劉海玉:好氧需要曝氣么?
曾賢桂:但高濃度懸浮物進水需要設初沉池是另一種情況
黎洪元:生物區停留時間?
黎洪元:看到流程圖了,貌似就比傳統工藝上方多點兒樹呀!
劉憲武:所有在污水池上方種植植物的都屬于侵犯地大水務的知識產權的。
黎洪元:設計MLSS是多少?停留時間或占地情況?
曾賢桂:噸水占地0.6ha
劉憲武:最小可達0.4ha,噸水占地;劉憲武:12h
黎洪元:占地和常規也差不多
黎洪元:12小時靠譜
曾賢桂:最近在陜西有兩個小項目3000噸/d,最近調試完成,一個是西安工程大學校園生活污水,出水要求回用,進水氨氮30-50mg/L,TN50-70mg/L,出水氨氮0.1-0.5mg/L,TN小于10mg/L。另一個是市政污水,兩個項目正在辦理驗收手續;匈牙利36萬噸的項目正在可研,國內也有多個項目洽談中。
詹衛東:如果看一年的數據,出水TP達到0.2mg/L的保證率是多少?
曾賢桂:深圳的水質,達地表四類,HRT1h。
唐凱峰:作為設計單位,我們很關心核心設計參數如何確定,比如停留時間、曝氣量、內回流比,需要補充的碳源量?是否都是經驗數據?跟原來的經典數據都不一樣了吧?
馮生華:我認為本工藝生物膜生物量大負荷低運行穩定,除磷脫氮效果好是關鍵!如水量污水濃度有些變化就需要調整運行參數就麻煩了。設計的好壞就看運行方便否?穩定否?其實一般水體控制富營養主要是磷,如回用,水源區應考慮水資源,三類較好!
曾賢桂:厭氧1.2,好氧8,其余是缺氧。
于明泉:請問改造前后各項指標處理效果提高多少,有具體的數據嗎?如果有填料,不增加植物各項指標會下降多少,有沒有實驗數據?運行久了,填料表面的微生物更新換代效果如何?但考慮生化除磷效果與傳統的活性污泥法相比如何?
劉憲武:項目介紹前有說過。
曾賢桂:如何確定停留時間、需氧量、脫氮除磷效果。我們會全力配合設計院完成。目前核心設計參數選取由匈牙利Bioplus公司完成,地大公司技術人員在接受培訓結束后,將由地大公司完成。我們也在考慮簽訂保密協議后選擇提供計算軟件,便于推進和各位專家認識技術。
曾賢桂:需氧量計算可按《生物接觸氧化法污水處理工程技術規范》(HJ2009-2011),需要一般內回流比100-200%,根據TN要求計算選取;污泥回流比20-40%。碳源補充量低于常規活性污泥法,計算方式有差異。
黎洪元:從劉工和曾總介紹來看,幾個核心參數與傳統差別不大。除了MLSS和曝氣量沒介紹外
曾賢桂:不好意思,接觸氧化法里一般不提MLSS。
黎洪元:河源項目運行多久了呢?有的工藝一開始效果很好,過一段時間下降很快。
劉憲武:已經2年以上。
唐凱峰:懸浮態污泥濃度,遠低于活性污泥法,曝氣量我核算下來比常規也小。
馮生華:脫氮靠生物膜,除磷主要靠生物,最后化學達標……工藝路線正確,關鍵在植物根系及仿生填料……
劉憲武:馮總說的很到位。
黎洪元:游離的生物量也有說總量的
曾賢桂:同意
曾賢桂:所以在前面的負荷計算里也列相關指標
唐凱峰:池容也略小、產泥量也少,還好看,好像全是優點,有缺點么?
曾賢桂:可能會有專家認為不該列,特此補充。
黎洪元:效率主要還是在植物和填料上,看來
曾賢桂:缺點是曝氣頭不好維修
劉憲武:缺點是曝氣頭的更換,我們采用蛙人解決,目前也不是大問題
馮生華:目前常用的AAO工藝最大的問題是運行問題,需要根據進水水質的波動情況不斷調整運行參數,比如污泥濃度、溶解氧、碳源等,運行管理是比較復雜的。
一般的水體為控制富營養化,主要是磷,TP指標必須控制在0.2mg/L以下,這是美國多年的經驗總結。最近中科大的黃教授出了一本關于水體富營養化的書,包括湖泊、水庫、河流等,有好多實例。
對于一般水體來講,主要是控制磷。如果再生回用、水源地,除磷脫氮都要考慮。今天講到的這個工藝,主要是生物膜的作用,曝氣池大量的仿生填料,植物根系,都是大量的生物膜,懸浮狀態的污泥并不多,除磷脫氮都靠生物膜,但是出水達到0.2以下很困難,需要輔以化學除磷。
黎洪元:有機會再請介紹一下仿生填料的關鍵技術和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