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智庫聚焦寧夏治水專家建言“十六字方針”
中新網銀川9月27日電 (記者 張素)27日在銀川舉行的第十期錢學森論壇,10余位院士專家圍繞新時期治水方針“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建言獻策。
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黨委書記郭京朝介紹,寧夏引黃灌溉已經有2000年的歷史,古老的水利工程造就了沃野千里、稻田遍布的寧夏平原。寧夏雖是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足全國人均水平三分之一的西部內陸省份,卻是中國唯一的省級節水型社會建設示范區。
“寧夏的歷史,很大程度上就是治水興水的創業史。”郭京朝說,本期“錢學森論壇”旨在踐行中央新時期治水方針政策,瞄準制約寧夏治水興水的技術和管理瓶頸,廣泛集成國內院士和知名專家學者的創新思想,為寧夏水利轉型升級、服務寧夏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薛惠鋒坦言,當前寧夏發展的最大瓶頸在水、最大出路在水、最大動力在水、最大價值也在水。他建議運用錢學森智慧,做好“以水興業、以水富民、以水維安”的大文章,構建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的“大水業”工作格局。
“戰略上,以‘文藝復興’指引‘產業興水’;戰役上,以‘綜合集成’推動‘系統治水’;戰術上,以‘天地一體’實現‘數據管水’。”薛惠鋒說。
多位院士專家紛紛給出見解。李佩成院士認為寧夏在節水領域“為全國開了好頭”,今后應大力推進節水優先戰略。
傅伯杰院士對此認同,指出破解中國水資源瓶頸的根本出路是集約和高效節水,依靠的基本力量是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當務之急和長遠之策是全民全社會強烈節水意識和理念指引下的生產生活方式根本轉變。他認為下一步應盡快制定國家節水規劃和節水戰略路線圖。
王玉民院士提出借鑒以色列水資源革命,并建議寧夏發揮區位優勢、借助國家戰略因素,盡力爭取將自身發展置于更大區域甚至國家戰略部署的“大棋盤”中。
許健民院士也強調地球的降水總量是不變的,因此對于破解水資源缺乏困局,最重要的是節水而不是降水。
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副院長李原園提到保障“水資源—經濟社會—生態環境性協同發展”,即:劃定水生態空間和生態保護紅線;形成“四橫三縱、南北調配”的國家層面河湖水系連通總體格局,提高國家水資源統籌調配能力和生態環境保護能力;塑造合理健康良性的流域循環過程;構建防控水安全風險體系。
王禮恒院士認為加快推進寧夏水治理現代化的步伐可以考慮從若干方面開展,包括完善提升寧夏治水戰略,推動落地寧夏重大水工程,加快構建完善寧夏水工程網絡,加快建設寧夏現代灌區,舉全社會之力合作治理保護寧夏水生態水環境等舉措。
本期錢學森論壇由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中國工程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指導,寧夏回族自治區水利廳、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中國航天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共同主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