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漢出品 | 海口金牛湖南湖水生態修復工程:重構水生態系統 還一湖清水凈流
鐵漢出品 | 海口金牛湖南湖水生態修復工程:重構水生態系統 還一湖清水凈流
來源 :鐵漢生態
金牛嶺被譽為海口之肺,金牛湖位于金牛嶺公園內是海口之肺的肺葉。金牛湖建于1992年,占地面積約19.8萬m2,總庫容103萬m3,分南、北兩湖,其中南湖面積約6萬m2,平均水深2.0 m;南湖作為金牛湖的前置湖,接納了90%以上的入湖污染,曾經是水葫蘆肆意生長的污水塘,水質為劣V類。2016年5月鐵漢生態聯合中標海口市龍昆溝、東西湖、金牛湖等11個黑臭水體的治理項目,開始了金牛湖的綜合治理之路。
經現場深入調研,鐵漢生態技術團隊提出了“截污控源+生物調控+沉水生態系統構建+人工引導浮游動物控藻體系構建”的“中醫療法”對金牛湖南湖進行治理。工程完成2個月后,南湖實現全湖清澈見底,主要水質指標穩定達到地表V類,局部區域達地表III類,水體生態系統多樣性提高2~3倍,水體自凈能力大幅提升,雨后2-3天可自行恢復。
修復前(水質劣V類、水體渾濁、透明度小于30 cm、底泥黑臭、局部區域藻類爆發)
水生態系統建立2個月后(沉水植物覆蓋度達75%,完成了藻型湖泊向草型湖泊的轉變,水體清澈見底,水質穩定優于地表V類)
底棲螺類、浮游動物生物量大幅提高,有效抑制藻華出現
生態系統構建前,污染指標(特別是氨氮) 濃度高、波動大;生態系統穩定后污染負荷得到大量消減,氨氮維持在1 mg/L以下,溶解氧顯著提高穩定保持在5 mg/L以上。
一
金牛湖南湖水生態修復工程難點分析
金牛湖南湖有別于其他景觀湖,在治理過程中技術團隊碰到了諸多難題。
1、金牛湖前身為廢棄采石場,存在大量無泥和少泥區。如何選擇沉水植物種類,針對不同底質情況采用有效種植方式是團隊碰到的一大難題;
2、金牛湖為污染型湖泊,接納污水廠尾水,水體氨氮濃度高,底泥黑臭現象嚴重。如何對高氨氮水體進行凈化解毒,如何進行底泥改良(部分區域需帶水底改),是團隊面臨的又一難題;
3、金牛湖為納污水體,其匯水面積約306.71hm2,雨后有大量雨、污混合水進入,沖擊大;在生態系統未成熟前,如何在雨后快速恢復水質也是技術團隊需要考慮的難題;
金牛湖主要排污口分布情況
4、生態修復初期,水位淺,水體透明度得到一定提高,在該條件下極易爆發藻華;此外水綿也容易瘋長影響沉水植物生長。生態修復初期預防藻華、控制水綿也是技術團隊需要解決的難點。
針對以上難題,技術團隊憑借多專業理論支持及多年工程實踐經驗,通過現場實驗、創新思路多手段結合、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等多種方式尋求解決方法。將工程的實施重點落在針對性多方式種植、精心養護上。最終克服了重重困難,成功構建了穩定的金牛湖南湖水生態系統。
二
治理思路及技術手段
針對金牛湖的實際情況和重難點分析,技術團隊提出了以下生態治理思路。
1、底泥改良
針對現場不同情況,采用了三種底泥改良方法,底泥經過改良為沉水植物創造了良好生長條件。
2、微生物水質調控
南湖原水體氨氮濃度較高(3-5 mg/L,局部區域>7 mg/L)。為快速降低水體氨氮濃度,在種植沉水植物后持續投加活化硝化細菌及芽孢桿菌,硝化細菌以水草為載體得以較好生長并有效降低水中氨氮濃度。
菌劑投加與氨氮變化關系圖
3、沉水生態系統構建
沉水生態系統的構建步驟主要包括:沉水植物選擇、沉水植物種植、種植初期沉水植物的養護、水生動物結構優化。
(1)沉水植物選擇
經研究選取以下沉水植物作為金牛湖水生態系統的主要物種:常綠矮化苦草(Vallisneria natans)、水蘊草(Elodea densa (Planch.) Casp.)為主;輪葉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 、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 L.)為輔。
(2)種植方式
采用了插種、拋種、種植袋包種、芽孢種植等多種方式,成功在底質惡劣條件下完成水草種植,保證成活率。
(3)種植初期植物養護
種植初期技術團隊對系統進行精心養護,持續關注水質、藻相、水草附著物、野雜魚等多種影響因素,做到及時響應及時調控,確保新生態系統的穩定構建。
(4)水生動物結構優化
通過移除羅非魚、鯉魚等雜食性魚類,并投放適量黑魚、青魚、鳙魚及有益底棲螺類等,優化水生動物結構,形成良性食物鏈體系。
4、人工引導浮游動物控藻體系的構建
通過生物操縱手段引導水體浮游動物大量生長繁殖,從而防止水體藻華發生。
三
技術創新
本項目針對有外源污水匯入、不同底質條件采用了多種創新的沉水植物種植及養護方式;同時成功通過生物操縱手段預防藻華發生。
本項目技術服務團隊由西北規劃設計院水治理所技術人員組成,其中博士2人,碩士3人,本科1人。
“以審計結果為竣工結算依據”被全國人大取消!
來源:建筑時報、中建協官網、工程人互聯
近日,建筑行業內關注的“以審計結果作為建設工程竣工結算依據”問題,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復函明確:應當予以糾正。
什么是“以審計結果作為建設工程竣工結算依據”?
近年來,北京、上海、山東、江西等多個地區先后出臺了地方性審計條例或審計監督條例,規定政府投資和以政府投資為主的建設項目“以審計結果作為工程竣工結算依據”,規定“以審計結果作為建設工程竣工結算依據”出發點是為了保護國有資產不流失、監督財政資金合理使用。點擊☞工程資料免費下載
為什么受到業界反對?
各地出臺了以審計結果作為建設工程竣工結算依據規定后,廣大施工企業反響強烈,呼吁撤銷此規定。因為:
1、損害了自愿、公平、公正的市場交易原則,嚴重損害了施工企業的合法權益。
2、一些政府投資工程的建設單位以等候審計結果為由拖延工程結算時間,進而拖延支付工程款,使施工企業不堪負重,并直接影響對材料、設備供應商及勞務企業的款項結算和支付。
3、通過地方立法強制性地將第三方做出的審計結果作為平等主體之間簽訂的民事合同的價款結算依據,實際上是以行政定價代替市場定價。
4、審計機關和被審計單位之間是一種行政監督關系,審計機關并沒有對具體交易行為進行定價的權力。
事件結果:應當予以糾正!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日前在回復中國建筑業協會《關于對地方性法規中以審計結果作為政府投資建設項目竣工結算依據有關規定提出的審查建議的復函》中提出,地方性法規中直接以審計結果作為竣工結算依據和應當在招標文件中載明或者在合同中約定以審計結果作為竣工結算依據的規定,限制了民事權利,超越了地方立法權限,應當予以糾正。且法工委已將研究意見印送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常委會。目前,有關地方人大常委會正在對地方性法規中的相關規定自行清理、糾正。
事件經過
2013年,中建協聯合26家地方建筑業協會和有關行業建設協會兩次向全國人大常委會申請對規定“以審計結果作為工程竣工結算依據”的地方性法規進行立法審查,并建議予以撤銷。點擊☞工程資料免費下載
2015年5月中建協再次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提交申請,進一步說明這一地方性法規給施工企業造成的經濟損失,引起了法工委的高度重視。
2月22日,法工委印發《對地方性法規中以審計結果作為政府投資建設項目竣工結算依據有關規定的研究意見》,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常委會對所制定或者批準的與審計相關的地方性法規開展自查,對有關條款進行清理糾正。
6月5日,法工委復函《關于對地方性法規中以審計結果作為政府投資建設項目竣工結算依據有關規定提出的審查建議的復函》。該復函提出,經過充分調研和征求意見,認為地方性法規中直接以審計結果作為竣工結算依據和應當在招標文件中載明或者在合同中約定以審計結果作為竣工結算依據的規定,限制了民事權利,超越了地方立法權限,應當予以糾正。
目前,此項工作各地現已完成自查,對相關條款的清理修訂工作亦在抓緊落實。
|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主辦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