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三大“垃圾山”將蛻變生態公園
長江商報消息 千子山循環經濟產業園建成后日處理5000噸垃圾
□本報記者 劉倩雯
在中國過去數十年的城市發展進程中,大多數城市垃圾處理的方式常采取填埋處理,隨著城鎮化進程,早年地處城市偏遠地區的垃圾填埋場,逐步與市中心交匯,形成“一邊是高樓林立、繁華盛世,一邊是臭水橫流、堆‘圾’成山”的景象。這種填埋造成的二次污染已經嚴重威脅到生態環境,武漢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建成的岱山、北洋橋、紫霞觀簡易垃圾填埋場就是一個典型。
“因為這一方式處理量大、操作工藝簡單,最重要的是省錢。”武漢一名從事垃圾回收的企業負責人告訴長江商報記者,如今,岱山、北洋橋、紫霞觀這三大垃圾填埋場正緊鑼密鼓地進行生態修護,經過改造將成為城市綠肺,循環經濟上的“武漢技術”正讓垃圾填埋場“變廢為寶”。
“垃圾山”變90萬平方米城市綠肺
武漢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建成的岱山、北洋橋、紫霞觀簡易垃圾填埋場因庫容飽和先后進行了封場,受當時經濟發展水平和技術的制約,其積存的垃圾仍在繼續產生填埋氣體和滲透液等污染物,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
“填埋氣中含有甲烷和硫化氫等氣體,還會引發溫室效應、污染大氣。”武漢市環投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垃圾滲濾液中含有多種有毒有害的物質,由于垃圾自我修復的過程非常緩慢,也嚴重地影響原有場地的開發利用。
該負責人介紹,目前,武漢市6大垃圾處理項目建設正齊齊提速。其中,岱山、北洋橋、紫霞觀三大垃圾填埋場正緊鑼密鼓地進行生態修復,未來兩年內陸續變身3大生態公園;陳家沖、長山口這兩個垃圾填埋場正在加快二期建設工作,并借助多項技術革新,破解垃圾填埋過程中的難題。
北洋橋生態修復的設計人員、中南市政院工程師龍思杰工程師介紹,“北洋橋”修復完成后,將成為楊春湖商務區重要的景觀公園。
“這里緊鄰武漢火車站,外地人一下火車就能感受到武漢的美麗。”在距北洋橋項目不遠處的綠島小區,居民們紛紛盼著公園早日落成,他們都知道這個曾經在陽光照射下散發臭氣的垃圾場,將變成一座美麗的公園,成為自己晴天時嬉戲游玩的場所。
“我們正在加快岱山、北洋橋、紫霞觀生態修復建設,預計2年內可陸續為市民提供近90萬方的‘城市綠肺’。”武漢市環投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市民已經可以期待,身邊再多幾個美麗的大公園了。”
“修復手術”使滲濾液可以養魚
“垃圾滲濾液的處理,在整個生態修復中是一個難點,也是重中之重。”著名固體廢物處理專家羅繼武告訴長江商報記者,作為高濃度有機廢水,垃圾滲濾液的成分十分復雜,并含有致癌物質,必須經過嚴格處理。
為了能妥善處理滲濾液,陳家沖垃圾填埋場在垃圾底下還埋了近萬米的管道,用于收集垃圾滲濾液,以便集中凈化處理。同時,引進了世界最新的生化處理和物理技術,通過讓細菌“吃掉”污水中的有害物質,以及國際尖端的物理滲透與蒸汽再壓縮等技術,讓污水直接變清水。
“通過這些技術,細菌截留率可達近100%,符合我國最嚴格的標準,處理后的滲濾液可以用來灌溉、養魚、噴灑道路等,最終可實現滲濾液污染零排放。”羅繼武介紹,武漢市環投集團目前采取的先進技術,在全國都是屈指可數的。
“經過修復治理,原本需要20年以上的垃圾自我修復時間將縮短至2年,不僅還青山綠水于民,更可以快速恢復周邊土地功能,提高梯度資源整體利用效果。”園林專家李婷建議,應當多種植灌木、喬木和草皮,盡量擴大綠化面積,將其開發成公園和景區,“這將對武漢生態文明建設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千子山”日吞垃圾5000噸
由于操作不規范、垃圾分類不到位、資金投入欠缺等原因,一些垃圾焚燒廠排放的煙氣無法完全達標,排放大量的酸性物質、二噁英等污染物,又造成大氣污染。因此,加大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和產業循環發展,是我國全力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
作為循環經濟的代表,國內首家集生活垃圾焚燒、工業危廢和醫廢處理、建筑垃圾處理、有機垃圾處理、市政污泥處理等六大子項目集于一體的武漢市千子山循環經濟產業園,也將在今年年底基本完成配套工程建設。
在千子山,污水處理廠深度處理達標后的中水通過回用系統,可以用于園區道路澆灑、綠化灌溉;生活垃圾焚燒的余熱可以發電,不僅可以滿足園區內企業的用電需求,還可以并網外輸;市政污泥利用園區的生活垃圾發電的余熱進行干化,干化后的污泥與生活垃圾一起進入焚燒爐內焚燒,可改善市政污泥難處理的現狀;建筑垃圾處理后可形成新的建設資源;餐廚等有機垃圾可以進行厭氧發酵,產生的沼氣可以進入焚燒爐發電……
“目前我們正在抓緊建設千子山項目,預計今年年底可以完成主體配套工程建設,項目完成后日均可無害化處理各類垃圾及廢棄物5000余噸。”武漢市環投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千子山將實現垃圾發電、中水循環利用、生物質柴油制造等垃圾循環利用,從源頭到終端將垃圾吃干榨盡。
未來,千子山不僅是垃圾綜合處理基地,更是循環經濟產業園、環保宣傳教育基地和環保產業園。
北洋橋生態修復效果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