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資源化利用 中信環境技術助力生態濰坊建設
近期,山東省濰坊市人大城建環資委組織市環保局、市城管局和新聞媒體記者,以“固體廢棄物和垃圾無害化處置、資源化利用”為主題,深入昌邑、濱海、高密等縣市區考察調研時,對中信環境技術旗下的濰坊聯合環境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污泥無害化處置項目贊不絕口。
圖為中信環境技術濰坊污泥無害化處置項目外景
助力改良鹽堿地
濰坊聯合環境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污泥無害化處置項目位于昌邑市龍池鎮龍池工業園,走進該公司的展廳,可以看到在展示架上,顏色不一的泥土被裝在玻璃瓶里,有的呈顆粒狀,有的呈粉末狀。“這就是污水廠沉淀的污泥經過加工之后形成的產品。”該公司副總經理于新剛介紹,污泥發酵21天至23天就可以變成有機肥,它們不但可以用于園林綠化,更適合昌邑當地鹽堿地土質改良。
那么污泥是如何變成肥料的呢?據介紹,城市污水經過污水處理廠處理后,會分離成中水和污泥,中水或再利用,或通過地下管網排入城市內河,而剩下的大量污泥因含有重金屬等物質,不能直接利用,則被送進污泥處理廠進行無害化處理。
于新剛介紹,污水處理廠沉淀的污泥經過計量后倒入公司的卸料池,經稀釋和加藥調制后,由板框壓濾脫水后變成泥餅。粉碎后,將其輸送進發酵池,通過添加適量輔料、嗜熱菌種進行高溫發酵殺菌,并進一步降低含水率至40%制成營養土,最后再適當添加氮、磷、鉀等營養元素深度加工,就形成了顆粒狀或粉狀的肥料,滿足農用泥質、改良用泥質、園林綠化用泥質等標準,可用于農林綠化、土壤改良等。
加快污泥資源化、無害化進程
濰坊聯合環境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污泥無害化處置項目承擔著濰坊市中心城區、坊子、寒亭、濱海、昌邑及周邊市政污水廠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剩余污泥無害化處置任務。
于新剛介紹,公司2017年4月份正式投入使用,采用“板框壓濾脫水+好氧發酵堆肥+資源化利用”工藝,通過動態連續運行模式,實現自動進料、混料、輸送、布料,連續通暢,生產全過程采用全封閉式負壓除臭,臭氣經過收集處理后達到排放標準,污水處理達到標準后,排入園區綜合污水處理廠,全程環保衛生無污染,真正實現污泥的減量化、穩定化、無害化、資源化。運行近一年來,效果非常好,每天最多處理污泥550噸左右,經過處理之后生產出有機肥200噸左右。
近年來,隨著國家層面的新環保法、“水十條”相繼出臺,也加快了污泥處置資源化、無害化進程,污水處理廠“重水輕泥”的局面也得到了緩解。濰坊污泥無害化處置項目的建設,既解決了濰坊周邊污水廠污泥處置問題,結束了濰坊地區市政污泥填埋的歷史,也保護了當地生態環境,實現了市政污泥穩定化、無害化、減量化及資源化目標,為當地經濟實現生態綠色、可持續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