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國外壟斷!我國自主研發高強度膜技術占據全球制高點
2018-06-25 14:11:49
來源: 咸寧新聞網理財

發展科學技術,企業是生力軍。要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培育一批核心技術能力突出、集成創新能力強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徹底打通關卡,破解實現技術突破、產品制造、市場模式、產業發展“一條龍”轉化的瓶頸。
“作為環保行業的創新型企業,我們感到十分振奮。”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碧水源”)董事長文劍平表示,“將打開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新篇章,讓我們有信心和決心,通過自主創新把生態環境保護事業進行下去,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不斷作出新貢獻。”
水安全與膜技術
華北平原地下水超采的嚴重性,甚至從衛星上都可以監測得到。
根據原環保部和原國土部發布的《全國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2011-2020年)》,截至2011年,華北平原東部深層承壓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面積已經達7萬多平方公里,部分城市地下水水位累計下降達30-50米,局地累計水位下降超過100米,已然成為世界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區”。
為什么會是這樣?根本原因還是地表水不足以使用,人們才不得不抽取地下水,作為飲用水源、農業灌溉水源和工業水源。從2002年開始,國家投入巨資建設的南水北調工程,其實也是基于相同的原因。
緩解水危機,開發再生水、實現污水的循環利用是重要出路之一。不過,雖然我們現在的生活用水、工業用水很多都已經被收集起來,送到污水處理廠統一進行處理。但2002年制訂的國標《國家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準入門坎低,按照最嚴格的一級A標準執行,也只相當于《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所規定的劣V類水質。由于標準偏低,水處理技術比較傳統,處理后的水排放到自然界后無法循環,導致可用的水越來越少。
碧水源研發中心首席專家李鎖定博士告訴記者,要想實現循環利用,污水必須處理到地表四類水的標準,這樣才能在自然界中進行循環。而要想穩定達到這一標準,傳統污水處理廠的活性污泥法工藝就會有些力不從心。國際上更先進的方法是采用膜技術對污水進行過濾,像篩子一樣把水中的污染物質篩除掉,這樣才可以保證出水水質穩定達標。
但是,過去高端膜技術一向由國外廠家壟斷,特別是用于污水處理的高強度膜,只有日本三菱、美國通用電氣等少數幾家公司掌握了這一技術。
“實踐反復告訴我們,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自主研發突破技術壟斷
從2006年起,碧水源決定研發自己的膜產品,成立了膜技術研發部門,正式踏上自主創新研發的道路。
經過3年攻堅,2009年,碧水源第一代膜產品、也是中國第一款自主研發的高強度中空纖維微濾膜(MF)宣告誕生。隨后,碧水源加大技術攻關力度,又相繼研發出高性能超濾膜(UF)、超低壓選擇性納濾膜(DF)和反滲透膜(RO),以及膜生物反應器(MBR)、雙膜新水源工藝(MBR-DF)、智能一體化污水凈化系統(CWT)等膜集成城鎮污水深度凈化技術。
碧水源的成功,也帶動了一批中國企業投入到膜產品的研發之中。從那以后,市場上的膜產品逐漸走上了國產化、規;牡缆,價格也開始逐漸下降。到2018年,2000年時售價1.4萬元/支的8040反滲透膜的市場價已經降到3000元/支了,前后價格相差近5倍。中國的膜技術也可以與日本三菱、美國GE等國際知名公司相比肩了。
目前,中國已是全球MBR膜技術應用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該技術在京津冀、太湖流域、滇池流域、珠三角等地區已獲得廣泛應用,并成為了緩解中國水資源緊缺、水污染嚴重、城鎮黑臭水體泛濫等問題的一件“法寶”,并借力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走出國門,遠銷馬來西亞、安哥拉等地區。
文劍平表示,市場是創新的第一推動力,對于企業來說,政府在給予企業人才、資金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外,更重要的是期待市場的開放和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讓創新成果有用武之地。這樣才能保證創新投入和產出的高效益,進一步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