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首個縣級污泥處理中心在淅川投運 污泥洗個澡廢物變成寶
淅川縣污泥處理中心正式投入運營,污泥變廢為寶,呵護丹江口庫區環境。 特約記者 夏季風 攝
11月9日,淅川縣污泥處理中心拿到排污許可證并開機生產,標志著全省首個縣級污泥處理中心投入運營。該中心可破解“污水不治泥,等于白治理”環保難題,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地水質穩定達標再添力。
淅川縣污水處理廠和12個鄉鎮污水處理廠在治理污水過程中產生的污泥,因重金屬超標和腥臭熏天嚴重影響著丹江口庫區環境。
淅川縣籌資2764萬元建設污泥處理中心,定期將全縣污水處理廠產生的污泥全部收集起來,脫水后與粉碎后的秸稈、花生殼、鋸末等輔料混合投進槽式翻拋機,在65攝氏度的恒溫下進行24天持續好氧發酵。發酵中產生的臭氣,即時通過管道進入生物濾池,充分降解直至達標后安全排放。經過無害化處理的發酵物,符合《城鎮污水處理廠處置農用泥質》和《城鎮污水處理廠處理處置園林綠化用泥質》等要求,作為有機肥料、栽培基質和土壤改良劑,直接用于園林綠化、花卉栽培、荒山治理等。
去年12月26日至今年3月25日,是南陽市環保局批準的試生產期。淅川縣污泥處理中心處理污泥約3000噸,好氧發酵后的氣體排放和發酵物含量均達標,深加工后1000噸有機肥料已使用于城市園林綠化中。
“中心設計規模為日處理50噸污泥。”淅川縣污泥處理中心主任謝海江說,對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水源核心區來說,實現污泥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意義重大,在資源循環利用中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全媒體記者 賈林偉)
來源:南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