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進步獎一等獎——“生態節水型灌區建設關鍵技術及應用”
科技部門戶網站 www.most.gov.cn 2017年01月05日 來源:科技部
完成人:王沛芳,王超,侯俊,崔遠來,錢進
完成單位(完成人所在單位):河海大學
推薦單位(人):教育部
宣傳要點:
針對國家重大需求的面源污染治理和農業節水的關鍵理論技術瓶頸問題,選擇灌區綜合功能耦合協同科技研究為突破點,創建了生態節水型灌區建設理論方法體系,提出灌區節水與面源污染防控協同新方法,研發了灌區節水減污、面源污染源頭防控與資源化、耦合于排灌溝渠河道的帶狀與面狀濕地凈污系統構建與生態化、灌區智能化網絡監控與優化決策系統等核心技術,形成完整的技術系統。
解決灌區“灌溉高效、排澇防漬、水肥節約”等水利功能與“面源截留、水質改善、環境優美、生物多樣”等生態功能耦合的關鍵技術難題,在技術創造性、新穎性、實用性和功能綜合性等方面取得原創性突破。主要創新點如下:(1) 開創性地提出生態節水型灌區建設理念,創建理論技術體系。(2) 創建了灌區多水源聯合調控和水資源循環利用的優化配置模式。(3) 創新性建立污染物源頭控制減量和資源化利用的整裝成套技術系統。(4) 提出灌區溝渠河道建設“輸水高效、排水凈污、結構生態”的新方法。(5) 研發了灌區水、肥、污染物等全信息鏈智能化監控技術體系。在我國灌區規劃、設計、建設和運行管理中廣泛應用,顯著提升了行業科技水平。成果直接應用于江蘇、江西等59 個單位灌區建設之中,取得了重大的社會經濟及生態環境效益。
完成單位(完成人所在單位):河海大學
推薦單位(人):教育部
宣傳要點:
針對國家重大需求的面源污染治理和農業節水的關鍵理論技術瓶頸問題,選擇灌區綜合功能耦合協同科技研究為突破點,創建了生態節水型灌區建設理論方法體系,提出灌區節水與面源污染防控協同新方法,研發了灌區節水減污、面源污染源頭防控與資源化、耦合于排灌溝渠河道的帶狀與面狀濕地凈污系統構建與生態化、灌區智能化網絡監控與優化決策系統等核心技術,形成完整的技術系統。
解決灌區“灌溉高效、排澇防漬、水肥節約”等水利功能與“面源截留、水質改善、環境優美、生物多樣”等生態功能耦合的關鍵技術難題,在技術創造性、新穎性、實用性和功能綜合性等方面取得原創性突破。主要創新點如下:(1) 開創性地提出生態節水型灌區建設理念,創建理論技術體系。(2) 創建了灌區多水源聯合調控和水資源循環利用的優化配置模式。(3) 創新性建立污染物源頭控制減量和資源化利用的整裝成套技術系統。(4) 提出灌區溝渠河道建設“輸水高效、排水凈污、結構生態”的新方法。(5) 研發了灌區水、肥、污染物等全信息鏈智能化監控技術體系。在我國灌區規劃、設計、建設和運行管理中廣泛應用,顯著提升了行業科技水平。成果直接應用于江蘇、江西等59 個單位灌區建設之中,取得了重大的社會經濟及生態環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