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水道系統的滲漏率及其對水體黑臭和污水處理廠運行的影響
認識到下水道系統滲漏是我國許多地方水生態環境惡化和城市污水處理廠低效運行的根本原因,由曹業始領銜若干國內外專家組成的小組進行了相關課題研究。主要成果在2018年11月26日在哈爾濱舉行的第四屆城市水科學峰會和2018年11月30日在重慶舉行的第十三屆中國水務大會上報告。下面是在會議中使用演示的文稿和提交的出版詳細摘要。
演示文稿和摘要強調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介紹開發的計算下水道滲漏的簡單方法, 和用于中國、上海、廣州和北京下水道滲漏計算結果。計算表明整個中國(香港、澳門和臺灣除外)大約一半的污水和含有的COD、氮和磷在下水道系統的運輸過程中滲漏。這不僅浪費了資源, 而且污染了地下水和地表水。由于許多傳質過程都采取了擴散形式, 給控制上帶來困難。
第二,鑒于我國許多地方下水道滲漏,污水表現出的獨特特征, 給城市污水處理設計和運營帶來挑戰。研究特別提出了重新思考許多城市污水處理工藝經常采用的三個工藝的可行性: 一、去除初級沉降; 二、很少用于能量回收的厭氧消化:三、采用常規生物養分去除工藝。
根據研究的結果, 報告對這兩個方面提出相應的建議。作者很高興與大家分享研究結果,并聽取批評意見。同時歡迎有興趣的水公司、大學等組織共同開發基于當地污水特性量身定制的市政污水設計準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