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Online|如何玩轉城市濱水空間? 26種空間類型幫你做好設計!

濱水公園是臨近水體區域而建,專為居民提供觀賞、休閑、游憩、文化交流的公共綠地。濱水公園的生態環境對城區布局、改善生態環境、創造怡人的生活、發展空間具有重要的作用。
城市濱水區是構成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部分,并且是城市公共開放空間中兼具自然地景和人工景觀的區域,其對于城市的意義尤為獨特和重要。 其主要功能包括三個方面:生態功能、社會功能和經濟功能。
生態功能---城市生態廊道:海綿體(水生植物、雨水花園以及透水性鋪裝等)
社會功能---休閑游憩休息場所(親水平臺等)
經濟功能---公共開放空間(消防通道等)
營造濱水城市景觀,即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把人工建造的環境和當地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增強人與自然的可達性和親密性,使自然開放空間對于城市、環境的調節作用越來越重要,形成一個科學、合理、健康而完美的城市格局。
-THE FIRST-
濱水景觀的類型

01
生態保護型規劃
對于這種城市濱水景觀的規劃理念不應是高密度城市建筑或人工景觀的大量堆砌,而是朝著建筑量小的“非建筑化”“非城市化”的方向發展,體現生態優先的原則。
02
生態修復型規劃
生態修復既有利于減少人力、財力、物力的投資,又能避免過多的人為干預給生態系統造成過大的負面影響。生態修復是現代濱水景觀規劃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如何在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的濱水區規劃出具有生態修復功能的濱水景觀已成為各國景觀規劃師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

03
旅游游憩型規劃
隨著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人類社會發展的節奏越來越快,在高度信息化的現代社會,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們普遍感到生活壓力不斷增加,放松身心,緩解各種壓力是現代城市居民的共同愿望。
城市濱水地帶以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特色鮮明的自然景觀,比其他地區擁有更為有利的娛樂游憩環境。

-THE SECOND-
濱水景觀設計特殊性

01
濱水地區的生態交錯性
兩種不同類型的自然環境的交界地區被生態學家稱為生態交錯帶,它同時兼具豐富的陸生和水生動植物資源,形成了其它任何單一生態系統都無法比擬的天然基因庫和獨特的生態環境。由于物質和能量流動性高,濱水地區有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高效的生產力。

02
濱水地區的生態脆弱性
與物種多樣性和高效的生產力相對應的是濱水地區生態系統的脆弱性,當受到自然或人為活動干擾時,生態系統穩定性受到一定程度破壞,進而影響生物群落結構,改變生態系統。
特別是城市中的濱水區域,整個系統內物質循環和能源流動都是不連續的,只有依賴人為輸入輸出。一旦人類活動失調,就很容易導致城市濱水景觀生態功能的衰退,總體持續性和宜人性的下降。

03
濱水地區的空間開敞性
作為城市公共開敞空間重要的組成部分,濱水區域承擔著城市綠心,以及供市民親近自然的功能,并對城市通風以及布局產生影響。

-THE THIRD-
濱水景觀設計26種空間類型

我們在設計濱水景觀時究竟在設計什么?
簡單地說,是在設計水陸之間的景觀界面,而這種景觀界面可以歸納為一系列空間類型。

濱水景觀水陸界面處理的26中空間類型
1讓自然做功
自然駁岸應成為濱水區域的主要空間類型,自然生態是其最重要的景觀特征。


2碎石護岸處理
具有很強的可塑性碎石間縫隙利于動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長。


3平行曲線路徑
曲率平緩,與河岸線關系很協調。


4波動折線路徑
具有強弱對比的力度感,注意節奏及其與地形的關系。


5波動曲線路徑
力度感稍弱,但同樣具有張力。


6打斷路徑
可切割出一系列的次級空間結合高出處理設計,效果更佳。


7路徑與岸線重疊
與水體直接發生聯系,城市內運用較多。其他區域局部運用也不錯。


8單個水邊構筑物
供人停留休息的水邊庇護空間。


9路徑局部放大
作為較長濱水路徑的打斷,可以是路徑的放大,也可以是獨立空間。


10重復路徑
結合地形和生態功能設計更有意義。


11路徑分叉成廣場
分叉的空間成為可參與的濱水廣場。


12低于水面的廣場
出人意料、直面水體,慎用。


13內凹空間
使水體主動與岸邊對話的空間。


14伸出水面的平臺
使陸地主動與水體對話的空間。


15貼近水面的出挑路徑
可以是碼頭可以是垂釣空間或其他......


16成組的臨水構筑物
與平臺相比,使人停留更久的空間。


17完整圖形疊加
強調節點空間的常用手法可單一使用也可組合使用。



18伸出的臨水平臺
除了基本景觀,可以注入更多的主題活動。


19水邊臺階廣場
濱水高頻空間,用了肯定不會錯.


20階梯狀綠化
軟化的臺階廣場,不錯的折中手法。


21凸出水邊的綠地
常與濱水舊碼頭改造結合,慎用!


22多層次立體平臺
使濱水空間酷炫的必備把戲,也可以是立體路徑。



23線狀臺階廣場
空間狹窄時的常用對策。


24網狀高差路徑
關鍵是高差跌落,而不是網狀。


25交錯重疊的濱水平臺
可使親水空間更有趣更好玩。


26插入水中的斜面廣場
常與臨水建筑結合設計,或用在主要節點廣場。


組合方案示例:
Case study 1


Case study 2


Case study 3


-THE FORTH-
濱水景觀的生態設計方法

景觀設計是對任何有關于人類使用戶外空間及土地問題的分析、解決和實施過程,即人類和土地的關系協調的過程。任何與生態過程相協調,盡量使其對環境的破壞影響達到最小的設計形式都稱為生態設計。濱水景觀設計從本質上說就應該是對濱水區域場地和空間的生態設計。
01
生態自組織設計
濱水區域的生態是具有能動性和自組織能力的。一個水塘,如果沒有人工的精心干預,很快便會在其水中或水邊生長出各種昆蟲、水藻、雜草,并最終演化為一個物種豐富的水生生物群落。生態自組織性設計就是充分發揮自然的自組織能力,通過生態技術使濱水景觀區域能夠擺脫對人工體系的高度依賴。

02
生態地方性設計
生態地方性設計包含了尊重當地文化,尊重場所以及運用當地材料三部分內容。當地文化包含了長久以來當地居民對于場所經驗的有機衍生和積淀,能夠凸現濱水景觀的特色。同時設計應結合濱水地區的自然特征,及鄉土建材和當地植物的運用,這樣不但可以維護場所健康,更可以降低維護植物的成本。

03
生態顯露性設計
現代城市居民離自然越來越遠,自然元素和自然過程日趨隱形。生態顯露性設計“即顯露和解釋生態現象、過程和關系的景觀設計”。它包括顯示出隱藏的系統和過程,顯示出人類曾有的歷史和足跡。
設計不應只是設計景觀的形式、功能,更應該通過生態景觀的設計拉近人們與自然的距離,喚醒人們的生態意識,引導人們加強生態保護的行為。
濱水景觀的生態設計不是某項景觀實驗工程,不是化妝式的景觀小品,而是基于尊重場地現狀,尊重當地歷史文化,保護恢復濱水自然環境的設計,濱水景觀設計應結合生態自組織性、生態地方性、生態顯露性的方法,就是讓生態自己做功,創造宜居環境,體現城市特色風貌。

-THE FIFTH-
濱水景觀設計面臨的挑戰

01
景觀的生態失衡
城市濱水區是構成城市公共開放空間的重要部分,它兼具自然和人工景觀的營造,并將其巧妙融合在一起,能夠增強人與自然的可達性和親密性。
然而,當前的濱水景觀設計,大多缺乏生態意識及河流、湖泊保護意識。河流、湖泊被隨意裁彎取直、攔截隔斷的現象到處都是;獨立性的景觀水體不能滿足生物的多樣性生長;生活、生產污水未經處理排放,造成水體富營養化,藻類大量繁殖,水體自凈能力破壞,水系生態失衡,水質污染嚴重。
這些現象極易造成濱水區生態結構失穩,最終致使城市整體生態系統失調。

02
景觀的社會分異
隨著房地產市場的開發,各類濱水地區的土地和空間資源并沒有規劃為城市的公共開敞空間,為大眾提供服務,而是作為一項稀缺資源被少數高檔住宅小區所占有,導致社會分異加劇。
03
景觀的形式主義
當今濱水景觀設計充斥著形式主義,忽視城市的文化特征,切斷了城市文脈。于是我們看到了似曾相識的濱江濱湖景觀,建設中采用了大量的大體量構筑物,而沒有就地取材、充分利用現有的自然資源要素,造成千河一面、萬鎮一統的雷同景觀,其可觀賞功能、可親近功能和生態調節功能被弱化,濱水區的特色景觀喪失殆盡。
04
景觀的政績工具
現在的濱水區景觀規劃很多都是作為政府的形象工程來做的,所以普遍存在項目策劃、設計、施工全過程周期長的問題,在追求大規模的同時,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提升了碳成本和碳排放,違背了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THE SISTH-
濱水景觀設計注意要點

01
濱水區開發改造應注重統一規劃
濱水區開發改造應注重統一規劃,調整用地結構和產業結構,使建筑、環境、規劃協調。濱水區的開發是在整體的規劃指導下進行的開發、調整和改建,而非移植式地創造一個全新的景觀,這種整體觀念指導下的開發改造更有利于新建部分與已存空間相融合。即把濱水區作為一個整體進行開發,并建立科學合理的產業結構對濱水區的開發是至關重要的。
02
尊重規劃選址,延續歷史文脈
引入地區文化濱水區是城市中的特定空間,有著與城市其它區域迥然相異的地理特征,它積淀了大量的歷史遺存,其中許多是工業時代的遺留:大跨度的廠房、高聳的煙囪、廢棄的碼頭水閘、倉庫、吊車、帆船等。濱水區是認識歷史的媒介,它和這一特殊地段的建筑和環境,形成具有獨特文化氣息的城市景觀。
在未來的景觀設計中應把握地區的歷史文化風貌和自然景觀特色,保持原有格局,保護原有的景觀特色,使人造環境與自然環境相協調,保護和突出的城市的特色景觀。

03
重視地表肌理,水景與其它元素關系
在濱水景觀設計中,既要突出水景的處理,又要重視原始地形的地表肌理,盡量保持原有地形地貌,還應理順各造景元素之間的關系。
04
強調景觀的可親性、可用性及共享性
濱水區是城市不可分割的資源,設計時應充分考慮景觀的公共性、私密性,提供盡可能多的公共開敞空間,應把岸線規劃成共享的公共綠地避免個別單位、個別建筑獨占岸線。景觀設計多重功效可觀賞性、可親近性、可遠可近性。

05
注重景觀設計的生態性
濱水景觀設計中應強調生態性原則,大規模挖填會造成一系列生態的破壞:破壞動植物賴以生存的棲息地;改變土壤結構,因穩定性下降造成滑坡、塌方;破壞自然景觀等等。
河流具有調節城市微氣候的功能,由于水體、太陽、蒸發、高空氣流、岸邊綠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來調節城市中心的微氣候。利用合理的景觀設計將季風引進城區內部,調節微氣候,在保持生態平衡的同時,達到節能的目的。
06
重視濱水區的開敞性
盡量采取措施擴大觀水景觀范圍。在設計中把握好水際線、濱水地面岸線與天際線、建筑輪廓線之間的關系,臨水面不宜有高大建筑,注意建筑輪廓線層次感,保證濱水地區的開敞性。

07
采用五維度量的濱水景觀設計
景觀設計采用五維度量的設計,即注意立體設計,注重平面與空間不同層面的景觀效果,考慮植物的選擇搭配,做好地面景觀和屋頂景觀的設計。
08
充分考慮濱水區的防災、防洪
在豎向設計中,應根據不同的防洪要求,設計不同的景觀,充分植物的生長習性,選擇與環境相適應的樹種。濱水區景觀設計應充分考慮防災的要求,計算環境容量,設置疏散通道、避難設施,停車場地及一些必要的公共設施。

09
重視岸線斷面的設計
岸線斷面的布局在滿足防洪和護岸工程的前提下,景觀、休閑散步和親水等因素綜合考慮。
根據不同水位進行不同布置:低水位盡可能保持原有地貌,標高不宜過高,使人們能夠近水、親水;中水位設計以五年一遇洪水位,臺階寬度一般2-3 米,可供人們散步、休閑、觀水;高水位按設防標高考慮,留足一般寬為(10-30 米)的空間作綠化用地后,再布置濱水路和建筑用地。
為了滿足城市生態系統的需要,原有的岸線要盡可能保持原貌。

-THE SEVENTH-
優秀設計案例
01
波蘭Paprocany湖東岸







02
紐約長島南濱公園
項目展現了全新的濱水公共空間景觀體驗,整個設計以公園景觀、街道景觀為設計主體,營建了一個兼具創新性與靈活性的理想化城市基礎設施系統,利用基地的工業遺產和壯觀的景觀建立起富有彈性、多層次的休閑和文化目的地。
并整合基礎設施、景觀、建筑、碼頭等元素,將基地轉換成一個新的生態走廊。該項目獲2014ASLA綜合設計專業獎。







03
俄羅斯喀山市卡班湖群濱水區







04
挪威奧斯陸Grorud公園






05
墨爾本菲利普港Elwood海灘







06
魁北克濱水公園






06
芝加哥河濱河步道
芝加哥河主干有著悠久且豐富的歷史,它在很多方面呈現了芝加哥城市本身的發展。芝加哥河以前是一條蜿蜒的沼澤,后來被硬化改造為工程河道以支持城市向工業型轉換。近年來,通過水質處理與合理規劃,芝加哥河的城市生態與休閑效益功能得以重新發揮。
概念性規劃框架中建立全新聯系的步道系統,為公園游客提供不間斷步行體驗,推動一系列與河相連的全新功能,使得濱河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 來源:萬漪景觀設計、筑龍園林景觀;http://www.sohu.com/a/286997033_649223
■ 編輯:中規建業城市規劃設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