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處置亟待補齊技術短板
隨著我國污水處理行業的迅速發展,污泥產量大幅增長,但污泥處置行業卻因實用技術的缺失以及相關政策趨嚴,一直以來少有重大突破。
這是《中國科學報》記者從1月12日在海口市召開的“第五屆污泥高峰論壇”上了解到的情況。此次論壇由全國污泥處理處置促進會、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城市廢棄物資源化專業委員會、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排水專業委員會主辦。
長期以來,我國污泥處理處置設施建設相對滯后,污泥無害化處置率嚴重不足。該問題成為我國環境污染治理、環境保護工作中面臨的新挑戰,已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
全國污泥處理處置促進會副理事長、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所研究員陳同斌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一直以來,污泥處理工作有著“臭、臟、累”的特點,臭氣污染嚴重,作業環境臟亂,勞動強度大。污泥處理過程中往往會釋放硫化氫等有毒有害氣體,對作業人員的健康產生潛在影響。
而污泥處理處置裝備的智能化發展能一定程度上解決這些問題,是未來發展趨勢,也是國家重點支持的戰略新興產業方向。
環保行業具有多學科、多領域融合的特點,無論哪一方面的科技進步,都會給環保領域帶來創新的可能。在陳同斌看來,目前污泥處理技術的亮點在于智能化、集成化、裝備化水平越來越高,同時更為清潔和節能。
對于當前污泥處置行業發展面臨的技術操作復雜、運營管理難度大、二次污染風險大、缺乏政策扶持等問題,陳同斌認為,技術、裝備、規范、污泥處置去向等需妥善解決。他認為,對于眾多環保企業尤其是污泥處理企業來說,如果沒有核心技術,不重視科技進步,不積極創新,不僅難以抓住千億元污泥市場機遇,還可能很快被優化淘汰。
陳同斌提醒說,無論哪種污泥處理技術,都需要控制處置過程中的二次污染問題,要同步提升技術,避免環保企業淪為污染企業。同時,他提出要更多關注污泥處理處置技術的環境因素識別風險,處理技術及設備運行要具有不同地域環境的高適應性,避免技術和設備的簡單復制。
原標題:污泥處置亟待補齊技術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