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發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黨的十九大報告的明確定位。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的重要性,對此,我們必須準確理解綠色發展理念,深刻吸取歷史經驗教訓,轉變發展方式,實現高質量發展。
第10期《求是》雜志重新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重要講話。這篇講話以辯證唯物主義史觀列舉了大量的古今中外事實,闡述了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否則就會遭到大自然報復的道理。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寫到: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為了得到耕地,毀滅森林,但是他們做夢也想不到的是,失去森林、失去水分積聚中心和貯藏庫的這些地方,今天竟成了不毛之地。阿爾卑斯山的意大利人,當他們把山北坡的樅樹林砍光用盡之時,卻把高山畜牧業的根基毀掉了;更沒有預料到的是,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內竟然枯竭了,雨季又使更加兇猛的洪水傾瀉到平原上。位于南美洲以西約3500公里面積約165平方公里的復活節島,曾有過發達的文明,而今只剩下一堆石像。研究發現,之所以只留下一堆石像,是因為島上居民將石像視為守護神而沉迷于雕鑿巨大石像。為了移動巨石,需要樹木而將島上樹木砍伐殆盡,生態系統完全摧毀,并導致文明的徹底崩潰。
傳統工業發展模式,使早期工業化國家飽受污染之害。《寂靜的春天》一書記錄了西方國家“八大環境公害”: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先后導致近千人死亡、75%以上市民患上紅眼病。倫敦煙霧事件,在1952年12月首次暴發的短短幾天內,死亡4000人,隨后2個月近8000人死于呼吸系統疾病,1956年、1957年、1962年又發生12次嚴重的煙霧事件。日本水俁病事件,因工廠把含有甲基汞的廢水直接排放到神奈川的水俁灣中,人食用受污染的魚和貝類后患上極為痛苦的汞中毒病,患者近千人,受影響者多達2萬人。
中華大地也曾上演類似事情。史料記載,現今植被稀少的黃土高原、渭河流域、太行山脈曾森林遍布、山清水秀,地宜耕植、水草便畜。由于毀林開荒、濫砍亂伐,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塔克拉瑪干沙漠的蔓延,湮沒了盛極一時的絲綢之路;河西走廊沙漠的擴展,毀壞了敦煌古城。科爾沁、毛烏素沙地、烏蘭布和沙漠的蠶食,侵占了富饒美麗的蒙古草原。樓蘭古城因屯墾開荒、盲目灌溉,導致孔雀河改道而衰落。河北北部的圍場,早年樹海茫茫、水草豐美,同治年間開圍放墾后,千里松林幾近蕩然無存,出現數十萬畝荒山禿嶺。
對于古今中外的這些深刻教訓,我們一定要認真吸取。我們要牢記古人先哲對自然要取之以時、取之有度的思想,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了歷史性發展成就,但也積累了大量生態環境問題,環境污染呈高發態勢,人民群眾反映強烈,成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成為全面小康社會短板。
必須走一條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綠色發展之路。綠色發展,是理念、是保護,更是發展。發展理念是行動先導,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長遠的,引領我們在破解難題中增強發展動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必須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方針。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必須加大生態建設和污染防治力度。地球是我們的“唯一家園”,必須守護。堅持底線思維,以國土空間規劃為依據,把城鎮、農業、生態空間和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作為調整經濟結構、推進新型城鎮化的不可逾越紅線。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重點解決影響群眾健康的污染問題,打好打贏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以污染企業整治和達標排放為重點,優化產業結構;以散煤清潔化替代為重點,優化能源結構;以公路轉鐵路和柴油貨車治理為重點,優化運輸結構;以綠化和揚塵整治為重點,優化用地結構。碧水保衛戰,要保護水源地,整治城市黑臭水體,推進重點流域和海洋的治理,加強長江保護修復,加快建設城鎮、開發區、工業園區污水處理設施并正常運行。循序漸進推進土壤污染防治,減少土壤污染對食品安全的風險。
必須推動綠色發展。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發展必須是可持續的,決不能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一地的增長。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們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要以綠色發展為導向,引導產業布局和優化升級,推動企業入園集聚發展,形成新產業、新動能、新業態,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讓群眾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喝上干凈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環境中,實現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