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鑒賞:福建120億黑臭水體治理PPP項目
- 福建省福州市區的西湖公園是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近日徜徉在公園里,記者看到,有的市民在動感節奏中跳起了廣場舞,有的圍成一圈踢毽子,有的則兩兩成雙在棧道上散步……然而兩三年前,這里的黑臭水體曾讓人掩鼻而過,不忍直視。
今年73歲的附近居民林基告訴記者,他曾在西湖酒店工作,見證了西湖從“丑小鴨”到“白天鵝”的蛻變。
西湖環境的整體改變,只是福州市黑臭水體治理成果的一個縮影。福州市近年來通過引入PPP模式,讓群山環抱、水系縱橫的城市面貌煥然一新,河水清清、綠草茵茵,人們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為城市“黑臭病”開出“新藥方”
「引入PPP模式,實行既治標又治本的全過程流域綜合治理新模式。」
福州市河網密布,其中內河有107條。隨著城市建設與發展,福州市患上內河污染、水體黑臭等城市病。盡管一直重視內河整治工作,但由于歷史原因與地形條件所限,福州市水系仍被內澇與黑臭所困,從2017年開始,被中央環保督察組和福建省生態環境廳多次現場督察整改,43條內河成為掛牌督辦的黑臭水體,曾經的風景線變成了城市的傷疤。
針對頑疾,福州市在水系治理中開出“新藥方”——告別以往末端治理的舊思路,引入PPP模式,實行既治標又治本的全過程流域綜合治理新模式。
2016年,福州市政府引入PPP模式全面治理市區水系,整合形成7個水系治理PPP項目包,包括晉安新店片區、晉安東區、鼓臺中心區、倉山金山奧體片區等7個片區,涵蓋全市107條內河的新建、改造和運營維護。
福州市城鄉建設局將其稱為“卷地毯”工作法,對在建水系PPP項目包組建“卷地毯”攻堅小組,采取全要素集中協調、全方位快速保障、立體式協同攻堅的方式,將房屋征遷、水系治理、管網遷改、纜線下地、破路占道、園林綠化、景觀提升等工作有機結合,像“卷地毯”一樣連片推進。
“福州市7個水系的建設投資額為120億元,全部由參與PPP項目包的企業參建投資。”福州市城鄉建設局副局長朱宸熠告訴記者,參與福州治水7個PPP項目包的都是聯合體、由水務企業牽頭,帶上施工單位和設計單位,組成聯合團隊。目前有5個聯合體、15家企業參與,其中有大型國企,也有國內知名的民企。“應用PPP項目關鍵是看重企業的專業經驗和專業技術,但河流治理這種PPP項目回收周期長,對企業資金實力和技術實力要求較高,因此,央企參與的比例更高,參與的民企不多。”朱宸熠對記者說。
花好財政每一分錢
「要確保財政資金每一分錢的投入都有實效,PPP模式讓治理后的運營維護有了堅實保障。」
實行按效付費、實現物有所值,是PPP模式與過去治理工程最大的不同。政府用開放的態度拿出優質項目,用市場化的手段與社會資本平等合作,流程更順暢了,效率提高了,水系治理也更加專業規范。
金山片區水系治理PPP項目,由福州市水務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作為政府出資方代表,中國水環境集團、中國市政工程西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宏潤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作為社會資本方組成聯合體中標參與建設。
據了解,這個項目總投資15.53億元,建設期為2年,運營維護期為13年。項目包括對河道內外污染源控制、行洪能力的保持與提升、駁岸新建與改造、景觀綠化、水生態系統基礎的構建與恢復,以及長期水質在線監測系統等。
在考核模式上,金山水系PPP項目首次采用“全線多斷面考核、按效付費”。為全面達到治理效果,社會投資方需要做到從工程、技術、建設投資、運營到最終處理效果的整合。為此,福州市政府專門制定了內河管理辦法,對河道水質、設備運行情況、景觀保養等全方位進行考核。
“因為按效付費,所以我們壓力很大,考核不過關就會扣錢,甚至直接走人,但是運營得好、考核都達標,也會有4億多元的投資收益,所以招投標的時候競爭也很激烈。”北控水務福州市鼓臺區水系PPP項目治理負責人宋治國告訴記者,在治水過程中,企業不僅追求經濟效益,也要負擔起社會責任。
“我們就是要確保財政資金每一分錢的投入都有實效,以結果為導向,以結果論英雄,做好了還要管好。”朱宸熠告訴記者,PPP模式讓治理后的運營維護有了堅實保障。一方面,社會資本方拿出資金、技術、服務,力求通過在合作期內將項目建設好、運營好,以獲得合理回報;另一方面,政府方轉變思路,向做一個更合格的監管者、組織者、協調者轉變。
切實提升居民幸福指數
「水系治理,不僅消除了福州市令人難以忍受的內河黑臭現象,還培育出嶄新的城市風景線。」
經過近年來的不懈努力,福州市城區水系治理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城區107條河道,已系統完成治理99條(含44條黑臭水體);2018年,福州獲評全國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
在這個過程中,市民的獲得感尤為強烈。常年居住在鼓樓區泮洋河邊的熱心市民彭吾木老先生告訴記者,30多年來他終于看到干凈的清水了;倉山區躍進河全線通水時,蓋山鎮北園村的許多村民跑到河邊看河,久久不愿離去;倉山區馬洲支河治理完成后,一位沒留下姓名的老華僑專門飛回福州到河邊看了一眼。
持續、科學、有效的運營管理是河道長治久清的根本保障,隨著治理內容逐步完善,項目重點也將向河道管理傾斜。
管養機制基本健全。在總結治水實踐的基礎上,福州市陸續出臺了《福州市城市內河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使內河管理工作納入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目前,城區所有建成河道都納入正常管養,并在城區全面推行“政府+企業”雙河長制,通過雙河長的緊密協作,確保城市內河排水通暢,沿河污水不進入河道,水質保持穩定良好,沿河環境衛生整潔、景觀良好。
行走在打鐵港河邊,還會經常看到水上保潔員劃著小舟在河道巡查,撿拾垃圾。萬壽橋一側正在進行拆違施工,這里曾是明清時期著名的朝貢商貿基地。據臺江區副區長朱騰介紹,這里將對古建筑群進行修復保護,建設歷史文化保護街區,以民生幸福為基,擴展城市發展,招商引資,實現水工程、水文化到水經濟的發展轉變。
水系治理,不僅消除了福州市令人難以忍受的內河黑臭現象,還培育出嶄新的城市風景線,實現“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目標,讓福州市的黑臭河實現了華麗轉身。
原標題:讓黑臭河實現華麗轉身 ——PPP模式助力福建省福州市黑臭水體治理見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