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国内精品视频免费,免费看a级毛片,国产第一页亚洲,www.精品国产,伊人久久婷婷,亚洲va在线观看,看国产毛片,99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中國給水排水2025年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高級研討會(第九屆)邀請函暨征稿啟事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資訊 » 水業新聞 » 正文

廣東《城鎮地下污水處理設施通風與臭氣處理技術標準》(征求意見稿)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0-05-05  瀏覽次數:402
核心提示:廣東《城鎮地下污水處理設施通風與臭氣處理技術標準》(征求意見稿)
中國給水排水2025年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高級研討會(第九屆)邀請函暨征稿啟事

中國給水排水2025年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高級研討會(第九屆)邀請函暨征稿啟事
 

廣東《城鎮地下污水處理設施通風與臭氣處理技術標準》(征求意見稿) 

 

廣東省標準

城鎮地下污水處理設施通風與臭氣處理技術標準

(征求意見稿)

前 言

根據《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關于發布<2019年廣東省工程建設標準制訂、修訂計劃>的通知》(粵建科函【2019】1118號)的要求,由廣州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會同有關單位編制完成的。

本標準在編制過程中,編制組經過廣泛調查研究,認真總結實踐經驗,參考有關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并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最后經審查定稿。本標準不涉及收費專利。

本標準共分9章,主要技術內容有:1. 總則;2. 術語;3. 臭氣源及臭氣污染源濃度;4. 臭氣源控制策略與方法;5. 設計;6. 設備與材料;7. 施工、調試及驗收;8. 節能;9. 建設及運營管理。

本標準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負責管理和解釋,由廣州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負責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執行過程中如有意見或建議,請寄送廣州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通風除臭標準編制組(地址:廣州市環市東路348號市政大廈東梯,郵政編碼510060)。

主 編 單 位:廣州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參 編 單 位:華南理工大學

山大學

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

廣東省南方環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廣州市凈水有限公司

廣東申菱環境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劉承東、唐宏輝、謝藝強、鄭宇祺、劉雪峰、許穗民、鄭理慎、陳志平、陳運進、金輝、史亮

主要審查人:

1 總 則

1.0.1 為規范廣東省城鎮地下污水處理設施通風與臭氣處理工程的設計、施工、驗收和運行管理,做到安全可靠、經濟合理、技術先進、節能環保,保護地下污水處理設施內、外部環境,制定本標準。

1.0.2 本標準適用于廣東省新建、擴建和改建的城鎮地下污水處理廠、污水泵站、調蓄池等地下污水處理設施的通風與臭氣處理工程的設計、施工、驗收和運行管理。對于采用地面加蓋或半地下等方式形成有限空間的非全地下污水處理設施的通風與臭氣處理工程的設計、施工、驗收和運行管理,可參照本標準執行。

1.0.3 地下污水處理廠進行污泥減量化處理工藝設計時,應進行全面論證,所選取的減量化工藝設備應滿足既實現減量化目標、又不給環境連續帶來大量粉塵、惡臭污染等負面影響的要求。

1.0.4 地下污水處理設施通風與臭氣處理工程應與項目主體工程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同步運行。

1.0.5 地下污水處理設施通風與臭氣處理設計方案,應根據地下污水處理工藝特點、臭氣產生區域、產生方式和運行管理模式等,貫徹全過程控制理念,結合國家有關安全、節能、環保、衛生等政策、方針,通過技術經濟比較后確定。在設計中宜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

1.0.6 地下污水處理設施通風與臭氣處理工程的設計、施工、驗收和運行管理,除應符合本標準外,尚應符合國家和廣東省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

2 術 語

2.0.1 城鎮污水 urban wastewater,sewage

綜合生活污水、工業廢水和入滲地下水的總稱。

2.0.2 城鎮污水處理設施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指對進入城鎮污水收集系統的污水進行凈化處理的污水處理廠,也包含污水泵站和調蓄池等設施。

2.0.3 城鎮地下污水處理設施 underground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水處理構筑物位于地面以下,設備操作層封閉,地面層進行綜合利用的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包括全地下、半地下等形式,簡稱城鎮地下污水處理設施。

2.0.4 污水泵站 sewage pumping station

分流制排水系統中,提升污水的泵站。

2.0.5 綜合生活污水 comprehensive sewage

居民生活和公共服務產生的污水。

2.0.6 工業廢水 industrial wastewater

工業企業生產過程產生的廢水。

2.0.7 入滲地下水 infiltrated ground water

通過管渠和附屬構筑物進入排水管渠的地下水。

2.0.8 臭氣污染物 odor pollutants

刺激人體嗅覺器官、引起人們不愉快和損壞生活環境的氣體物質。

2.0.9 臭氣源 odor source

地下污水處理設施污水、污泥和固體廢棄物處理處置過程中,產生臭味的構筑物和設備的臭氣散發點。

2.0.10 臭氣濃度 odor concentration

根據嗅覺器官試驗法對臭氣氣味的大小予以數量化表示的指標,用無臭的清潔空氣對臭氣(含異味)樣品連續稀釋至嗅辨員閾值時的稀釋倍數。

2.0.11 嗅覺閾值 odor threshold value

嗅覺閾值是指引起嗅辨員嗅覺最小刺激的物質濃度 (或稀釋倍數)。

2.0.12 進水及預處理 Water intake and pretreatment

用于調配污水處理廠進水水質水量和去除污水中較大的懸浮物、漂浮物等雜物,以保障后續生物反應處理工藝正常運行的工藝區段。通常包括:進水格柵井、進水泵房、調節池、沉砂池等處理設施。

2.0.13 生物反應池 biological reaction tank

利用活性污泥法進行污水生物處理的構筑物。反應池內能滿足生物活動所需條件,可分厭氧、缺氧和好氧狀態。池內保持污泥懸浮并與污水充分混合。

2.0.14 缺氧區 anoxic zone

生物反應池的非充氧區,且有硝酸鹽或 亞硝酸鹽存在的區域。生物反應池中含有大量硝酸鹽、亞硝酸鹽,得到充足的有機物時,可在該區內進行脫氮反應。

2.0.15 厭氧區 anaerobic zone

生物反應池的非充氧區,且無硝酸鹽或亞硝酸鹽存在的區域。聚磷微生物在厭氧區吸收有機物和釋放磷。

2.0.16 好氧區 oxic zone

生物反應池的充氧區。微生物在好氧區降解有機物和進行硝化反應。

2.0.17 生物膜法 biofilm process

污水生物處理的一種方法。該法利用生物膜對有機污染物的吸附和分解作用使污水得到凈化。

2.0.18 曝氣生物濾池 biological aerated filer(BAF)

生物膜法的一種構筑物。由接觸氧化和過濾相結合,在有氧條件下,完成污水中有機物氧化、過濾、反沖洗過程,使污水獲得凈化。又稱顆粒填料生物濾池。

2.0.19 污泥處理 sludge treatment

對污泥進行減量化、穩定化和無害化的處理過程,一般包括濃縮、調理、脫水、穩定、干化或焚燒等加工過程。

2.0.20 污泥處置 sluge disposal

對處理后污泥的最終消納過程,一般包括土地利用、填埋、焚燒和建筑材料利用等。

2.0.21 污泥濃縮 sluge thickening

采用重力、氣浮或機械的方法降低污泥含水率,減少污泥體積的方法。

2.0.22 污泥脫水 sluge dewatering

濃縮污泥進一步去除大量水分的過程,一般采用機械的方式。

2.0.23 污泥干化 sluge drying

通過滲濾或蒸發等作用,從濃縮污泥中去除大部分水分的過程。

2.0.24 洗滌處理 scrubbing

采用水或含酸堿、化學氧化劑、助溶劑等物質作洗滌劑,與臭氣充分接觸混合,將臭氣中可溶解物質溶于水或使臭氣污染物與洗滌劑中的化學藥劑發生反應,去除臭氣污染物的處理工藝。

2.0.25 液氣比 liquid-gas ratio

洗滌裝置中噴淋液體與氣體的流量比值。

2.0.26 空塔流速 empty bed velocity

按空塔計算氣流通過塔的平均流速,即用氣流流量除以塔的總橫截面積得到的數值。

2.0.27 空塔停留時間 empty bed residence time

采用臭氣處理裝置(包括生物法、化學法或物理法)時,所用填料的填充體積除以臭氣流量得到的停留時間。

2.0.28 生物除臭 biological deodorization

通過微生物的生理代謝將具有臭味的物質加以轉化,使目標污染物被有效分解去除的臭氣處理方式。

2.0.29 離子除臭 plasma odor removal

當外加電壓達到一定程度時,氣體被擊穿產生高能電子、各種離子、原子和自由基的混合體,在高能電子和自由基的多重作用下,空氣中產生臭味的化合物發生一系列氧化還原反應,去除臭氣污染物的處理工藝。

2.0.30 離子新風 plasma fresh air

經過離子發生器處理后的室外新風。一般用于對室內臭氣進行就地干預和處理以改善室內空氣品質和人體舒適度。

2.0.31 活性炭吸附 activated carbon adsorption

用單一活性炭顆粒作為吸附介質,將目標污染物從臭氣中分離的處理方式。

2.0.32 臭氣凈化效率 odor purification efficiency

指臭氣處理設施去除的污染物的量與處理之前的量之比,可通過同時測定處理前后廢氣中污染物的排放濃度和排氣量,以被去除的污染物與處理之前的污染物的質量百分比計。

2.0.33 氣流組織 Space air diffusion

在地下污水處理設施內合理地布置送風口、排風口,對氣流流向和均勻度按一定要求進行組織,將清潔空氣由送風口送入室內,在擴散與混合的過程中,均勻地消除室內余熱、余濕及臭氣(異味),在工作區形成比較均勻而穩定的溫度場、濕度場、速度場和濃度場,滿足生產工藝和人體相對舒適要求的通風系統布置方式。

2.0.34 立體送風

在地下污水處理設施內,為控制臭氣擴散、實現對臭氣源及其附近區域設置多孔送風立柱的方式。

2.0.35 最高允許排放濃度 maximum acceptable emission concentration

經處理后排氣筒中污染物任何一小時濃度平均值不得超過的限值;或指無處理設施排氣筒中污染物任何一小時濃度平均值不得超過的限值。

2.0.36 最高允許排放速率 maximum acceptable emission rate

一定高度的排氣筒任何一小時排放污染物的質量不得超過的限值。

2.0.37 無組織排放 fugitiveemission

凡不通過煙囪或排氣系統而泄漏煙塵、生產性粉塵和其他有害污染物,均稱為無組織排放。

2.0.38 無組織排放監控點 fugitiveemission monitoring point

為判別無組織排放是否超過標準而設立的監測點。

2.0.39 單位周界 unit border

也稱廠界,指單位與外界環境接界的邊界。通常應依據法定手續確定邊界;若無法定手續,則按目前的實際邊界確定。

2.0.40 排氣筒高度 emission pipe height

自排氣筒(或其主體建筑構造)所在的地平面至排氣筒出口處的高度。

3 臭氣污染物濃度

3.0.1污水處理設施的臭氣可采用硫化氫、氨等常規因子和臭氣濃度表示。

3.0.2地下污水處理設施的臭氣污染物濃度應根據實測數據確定,也可采用所在城市歷年監測數據開展設計,當上述數據均沒有時,可按表3.0.2的規定取值。

4臭氣源控制策略與方法

4.1 基本規定

4.1.1為防止臭氣在地下空間內的擴散,阻斷因氣流、濃度差發生的傳質現象,應對地下污水處理設施內各臭氣源采取密閉隔離、負壓抽吸、集中處理等措施。

4.1.2處理后的臭氣尾氣應進行有組織排放,排放塔出風口的離地高度應不小于15m,且應符合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要求,排放塔的造型應與周邊景觀環境協調一致。

4.2 臭氣源密閉收集

4.2.1地下污水處理設施的臭氣源密閉收集包括加蓋或加罩密封、負壓抽吸等方式,宜在臭氣源區與非臭氣源區分隔處設置緩沖間,并送入離子新風等措施。

4.2.2 應根據臭氣源特點和工藝操作要求選擇合適的密閉收集方式,密閉罩應盡量靠近臭氣源,做到結構簡單、經濟合理、密封性好、便于安裝和維護管理。

4.2.3車輛外運未進行減量化處理的污泥時,車輛的裝泥倉應有良好的密閉性,嚴禁采用敞口裝泥倉。對于含水率小于40%的污泥,必須控制污泥中可燃粉塵的最小粒徑大于400μm,且污泥粉塵的濃度不大于40g/m3。

4.2.4 污泥料倉向車輛卸泥時宜采用負壓密閉方式。

4.3 臭氣源壓差控制

4.3.1應根據地下污水處理設施各區域臭氣源濃度大小和分布特點有針對性地布置臭氣收集風口,并宜按照臭氣濃度大小、有無臭氣源等情況分別實現臭氣高濃度區相對于低濃度區,低濃度區相對于無臭氣源區保持-10~-5Pa 的負壓梯度。

4.3.2 臭氣源車間與相鄰的無臭氣源車間或用房之間的聯絡宜設置緩沖間,其房門應保持常閉狀態,緩沖間宜送入離子新風,并相對于相鄰的臭氣源車間保持10~20 Pa的壓差;臭氣源車間(含預處理區、污泥卸泥間等)與相鄰的無臭氣源車間或用房之間宜設置空氣幕。

4.4 其 它

4.4.1地下工作間溫、濕度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GB Z1《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和GB Z2.2《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的相關規定。

4.4.2應對曝氣管、污泥干化處理設備等各類散熱管道及設備進行保溫隔熱,宜控制保溫材料外表面溫度不超過34℃。

4.4.3 對于污泥脫水及干化車間等區域操作空間,除采取壓差控制外,有條件時可采用冷風降溫、控制濕度等方式進一步控制臭氣擴散、改善工作環境。

4.4.4進水及預處理區提升泵房和粗格柵間上方的吊裝孔蓋板應做好隔熱措施。

4.4.5污泥干化工藝過程中產生的冷凝水應通過封閉管道連接排至污水池中,嚴禁直接散排至排水明溝中。

4.4.6生化區操作間宜利用柱、墻均勻布置壁掛式風扇加強大空間氣流擾動。

5 設 計

5.1 一般規定

5.1.1 在污水處理工藝設計、建筑設計、廠區總平面設計時,應采取綜合預防和治理措施,從源頭上減少臭氣總量,并防止臭氣擴散對室內外環境造成污染。

5.1.2 地下污水處理設施總平面布置時,臭氣排氣筒(排放塔)應保持與環境敏感點必要的防護距離,防護距離應滿足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要求,并結合當地主導風向確定。

5.1.3 地下污水處理設施的臭氣應就地處理或收集后集中處理,處理后的尾氣應進行有組織排放。

5.1.4地下污水處理設施周界監控點的臭氣濃度限值和惡臭特征污染物的濃度限值應符合附錄A規定。

5.1.5地下污水處理設施通風與臭氣處理系統的設計應改善室內的工作環境,符合現行國家標準GB Z1《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GB Z2.1《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 第1部分:化學有害因素》、GB Z2.2《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等相關規定,并宜符合附錄B規定。

5.1.6 對產生臭氣的構筑物和設備進行加蓋收集等密閉處理措施時,應能滿足實施后的操作、運行和維護要求。對于地下污水處理設施新增臭氣處理設施時,不應影響污水、污泥處理設施的正常運行。

5.1.7 地下污水處理設施的通風系統和除臭系統應按不同區域單獨設置,并宜按防火分區分別設置;對于臭氣污染物難以完全封閉的地下空間,其通風系統宜結合臭氣處理系統統一設置,合理組織氣流,并滿足排除余熱、余濕、控制臭氣濃度的要求。

5.1.8 臭氣處理系統按照臭氣密閉條件及工作人員是否進入操作,分為密閉收集集中處理和在臭氣源就地干預處理兩種方式,前者宜由臭氣源加蓋(密閉)、臭氣收集、臭氣處理裝置和處理后排放等部分組成,后者宜由除臭送風系統和除臭排風系統組成。

5.1.9集中收集后在臭氣宜優先采用生物除臭方式進行處理;當伴有大量粉塵產生的臭氣濃度或者其臭氣濃度的波動范圍超過了生物除臭設備處理能力時,應采用包括水洗除塵、生物除臭和化學洗滌等除塵除臭多級處理方式,并應合理安排各級除臭工藝串聯處理的先后順序,不同工藝連接管路宜安裝切換閥門,設置必要的旁通管路。

5.1.10裝泥間應采取必要密閉措施,并及時收集粉塵、進行除塵和除臭治理。

5.1.11對于地下柴油發電機房的儲油間、地下鍋爐房等存在爆炸危險性的房間和區域應采取必要的防火防爆措施,包括建筑布局、防火分隔、防爆結構、消防設施和泄壓措施等;對于包括加氯間等在內的存在突然放散有毒有害物質或爆炸危險性的房間,均應分別單獨設置在線氣體儀表監控系統及對應的通風系統,同時,應滿足事故通風換氣次數不小于12次/h要求。

5.1.12服務于有爆炸危險性房間和區域的通風裝置應接地,接地電阻不應大于1Ω。

5.1.13地下污水處理設施各水池上方操作空間在火災危險性等級為戊類,地下各生物池、二沉池及污泥處理設施操作間等無可燃物且無人員經常停留區防火分區的面積可根據工藝要求確定,可不設置排煙系統。

5.1.14 在通風與臭氣處理系統設計中,對有可能造成人體傷害的設備及管道,應采取安全防護措施。

5.1.15 在通風與臭氣處理系統設計中,應設有設備、管道及配件所必需的安裝、操作和維修的空間,或在建筑設計時預留安裝維修用的孔洞。對于大型設備及管道應提供運輸和吊裝的條件或設置運輸通道和起吊設施。并適度預留發展和更新改造空間。

5.1.16在通風與臭氣處理系統設計中,應根據國家現行抗震設防等級要求,考慮防震或其他防護措施。

5.2 臭氣風量

5.2.1 污水處理設施各構筑物臭氣源產生的臭氣氣體應及時排除,臭氣風量的計算應符合表5.2.1規定。

注:1、曝氣量由污水處理工藝設計計算確定。

2、各處理池均按密閉加蓋后的池內水面以上空間計算其換氣次數。

3、各臭氣源密閉罩應盡量靠近罩內設備或裝置,并滿足其正常運行、巡檢、維修、保養所需空間要求。

4、脫水機、干化機尾氣處理量根據干化工藝確定。

5、污泥干化車間換氣次數的確定與建筑空間高度有關,高度大于6m時,可取小值,低于6m時,宜按上限取值。

5.3 通風、空調與除塵系統

5.3.1污水處理設施各地下區域房間內的設計參數宜符合表5.3.1-1、表5.3.1-2規定:

5.3.2服務于地下污水處理設施內的廁所、加藥間、柴油發電機房儲油間、鍋爐間的通風系統應分別獨立設置,其中儲油間、鍋爐間的通風裝置應防爆。

5.3.3設有高空排放塔時,生化池操作空間的排風宜接入排放塔高空排放。

5.3.4地下電容器間、低壓配電室等設置有PLC控制盤的電氣設備用房在設置通風系統的同時,還應設置冷風降溫系統,用于降溫的各類空調器的室外機不應設置在地下空間等通風散熱效果不好的區域。開啟空調器時應關閉通風系統,并宜采取間歇通風方式進行換氣。

5.3.5設于地下的鼓風機房,其發熱部件如油冷器等宜設置于室外或排風井中,當采用通風方式不能保證鼓風機正常工作所需環境溫度條件或者采用通風方式不經濟時,可采用冷風降溫方式消除余熱。

5.3.6地下污水處理設施的綜合辦公樓、鼓風機房、變配電設備房及污泥干化車間等需要設置空調系統或采用冷風降溫方式的場所,宜結合我省有關蓄冷電價政策開展水蓄冷系統與常規空調方式的比選,技術經濟合理的情況下可采用水蓄冷方式制取冷水。

5.3.7采用蓄冷系統供冷降溫時,除應符合現行國家行業標準JGJ 158《蓄冷空調工程技術規程》外,尚宜符合下列規定:

1 制冷機房應盡量設于負荷中心;

2利用地下消防水池以及新設水池作為蓄冷池時,應合理設計水池的高徑比和水流分配器,并需經消防有關部門批準。

3冷水機組冷凝器散熱宜利用污水處理廠中水作為冷源降溫,水質條件滿足時可以直流通過,水質條件不滿足時應通過板式熱交換器進行二次熱交換。

5.3.8對于散熱量較大的地下污泥干化車間,當采用送入離子新風方式排除余熱、余濕控制臭氣逸散的效果不能滿足設計標準要求時,可采用對離子新風先進行降溫除濕處理,再送入室內進行除臭的方式,室內溫度宜控制不大于30℃。

5.3.9服務于地下污水處理廠燃油或燃氣鍋爐房的通風系統尚應符合國家標準GB 50041《鍋爐房設計規范》的相關規定。

5.3.10放散粉塵的污泥干化工藝設備、污泥裝運間應采取密閉措施,密閉方式應根據設備的特點和工藝要求,設置局部密閉罩、整體密閉罩或大容積密閉罩。

5.3.11 防塵密閉罩的設置應不妨礙操作和檢修,必須設置的操作孔、檢修孔及觀察孔應避開氣流速度較高的部位。

5.3.12 防塵密閉罩應力求嚴密,所設各種門孔應開關靈活并保證嚴密,物料的取樣孔口應裝設彈性材料制成的遮塵簾,裝泥間卸泥口與裝泥車之間應采用彈性材料密閉連接進行卸泥作業。

5.3.13密閉罩內宜合理設置離子送風口、粉塵及臭氣收集風口,收集風管的風速應根據粉塵顆粒的特性及除塵風管風速的相關規定確定,并宜控制相對于外部空間不小于15Pa的負壓。

5.3.14 應根據污泥干化工藝特點選擇合適的除塵設備,并應密閉收集除塵過程中產生的污水。

5.4 生物除臭系統

5.4.1開展地下污水處理設施臭氣處理系統設計時,應根據臭氣氣體的性質、濃度選擇適宜的生物除臭裝置。當臭氣氣體溫度超過40℃、臭氣氣體中粉塵含量大于30mg/m3時,應進行前置處理。

5.4.2 生物除臭系統一般由臭氣收集風口、風管、風機、風量調節閥、防火閥、生物除臭裝置及其相關控制柜等組成,生物除臭裝置宜設置在除臭風機負壓端。

5.4.3 生物除臭系統宜根據污水處理的不同工藝區域或建筑布局分別設置,生物除臭裝置宜靠近臭氣排放塔布置,處理后的尾氣應通過臭氣排放塔集中排放。

5.4.4服務于同一區域的生物除臭系統各生物除臭裝置之間應預留必要的安裝、檢修空間,風機宜設備用。

5.4.5生物除臭系統水平收集風管應形成一定的坡度,坡度不宜小于0.5%,坡向臭氣收集點,水平風管應避免形成局部最低點,風機入口段最低點處應設短管排水,并在短管上安裝不銹鋼截止閥定期排水。

5.5 離子除臭通風系統

5.5.1離子除臭系統的進風應直接采自大氣,排風應經處理達標后排放。

5.5.2離子除臭系統處理臭氣的可燃成分濃度應低于其爆炸下限濃度的10%。

5.5.3離子除臭系統應分區域設置,送風量宜按各區域負壓控制要求計算確定,并符合表 5.2.1規定。

5.5.4采用離子除臭系統進行除臭時,應考慮布氣均勻,防止與臭氣收集系統形成短路,送、排風口之間的最小距離不應小于3m。

5.6 氣流組織

5.6.1 地下污水處理設施各區域設置的通風、除臭系統應根據臭氣源分布、壓差控制要求等因素進行氣流組織設計,工藝過程中伴隨臭氣產生粉塵的區域,還應合理組織氣流控制粉塵的擴散。

5.6.2 復雜污水及污泥處理區域的通風除臭系統氣流組織設計,宜借助計算流體動力學數值模擬。

5.6.3離子送風系統一般用于操作間除臭,宜采取立體送風方式,形成對臭氣源設備、人員巡視檢修路徑、車間大門等處的覆蓋。

5.6.4風管在工藝設備安裝區域內敷設時,應避免影響工藝設備檢修。

5.6.5 預處理區、污泥處理區等操作空間宜單獨設置除臭收集系統和離子送風系統。

5.6.6預處理區、生化區、泥區等人員操作檢修空間的氣流組織設計應避免通風死角。

5.6.7預處理區的除臭系統氣流組織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應采用透明密閉罩對粗、細格柵以及出渣口進行密閉收集臭氣。

2 應對泵井、格柵池、沉砂池等內部臭氣進行密閉收集。

5.6.8 生化區的除臭系統氣流組織設計應符合以下規定:

1 生化區生化池內應單獨設置生物除臭系統。

2 生物除臭系統應通過池體蓋板上方的支風管引入好氧池、厭氧池、缺氧池等池體中進行臭氣收集。

3 好氧池、厭氧池、缺氧池每個流道內均應設置除臭風口,并宜按照生化區空間情況均勻布置。

4 生化區操作間應單獨設置機械送排風系統,宜采用上排風方式。

5 生化區操作間宜利用柱、墻均勻布置壁掛式風扇加強大空間氣流擾動。

5.6.9 污泥脫水機房除臭系統氣流組織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應分別對儲泥池、污泥反應罐(池)、污泥脫水機和料倉內接入風管進行臭氣收集,風口應靠近臭氣源。

2離子送風系統應采取立體送風形式,形成對脫水機、出泥斗、裝泥間門口和人員巡視路徑的覆蓋。

5.6.10污泥干化車間的氣流組織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污泥干化車間應根據污泥干化工藝特點、臭氣源產生方式選擇合理的通風除臭及除塵系統,并應采取局部與全面通風除塵除臭相結合的方式。

2 應對干化設備尾氣、各類污泥輸送設施及其存儲空間臭氣單獨收集。

3 應對干化設備密閉透明鋼化玻璃罩內臭氣采用沿長邊一側均勻設置上下收集風口,并宜在收集口對側送入離子風。

5.6.11鼓風機房的通風系統氣流組織設計宜滿足下列規定:

1地下鼓風機房宜采用自然進風、機械排風方式,應靠近熱源設置排風口及補風口。

2當生化區與鼓風機房長邊相鄰布置時,在做好生化池孔洞密閉情況下,可將生化區操作間排風系統與鼓風機房新風系統合并設置,通過相鄰隔墻上的百葉和鼓風機房排風機將生化區排風作為鼓風機房的進風。

5.6.12其它區域的通風系統氣流組織設計宜滿足下列規定:

1采取氣體滅火的地下變配電用房,氣流組織宜采用上排風與下排風相結合的排風方式。

2其它設備用房宜采用上送、上排的氣流組織形式。

5.7防煙排煙系統

5.7.1地下污水處理廠內僅用于運送污泥及垃圾的地下車道,可不設置排煙系統。

5.7.2地下污水處理廠地下設備用房大于40米的疏散走道應設置排煙系統。防煙樓梯間、前室、合用前室、避難走道和避難走道前室應設置防煙系統。

5.7.3地下污水處理廠宜按同一時間只有一處發生火災設計。

5.7.4防煙、排煙、通風和臭氣處理系統的管道,在穿越防火隔墻、樓板和防火墻處的孔隙應采用防火封堵材料封堵。

5.7.5防煙、排煙、通風和臭氣處理系統的風管穿過防火隔墻、樓板和防火墻時,穿越處風管上的防火閥、排煙防火閥兩側各2.0m范圍內的風管應采用耐火風管或風管外壁應采取防火保護措施,且耐火極限不應低于該防火分隔體的耐火極限。

5.7.6穿越氣體滅火系統保護房間隔墻的風管和百葉風口處均應設置防煙防火閥。

5.7.7 地下污水處理設施的防煙排煙系統的設計尚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GB 50016《建筑設計防火規范》和GB 51251《建筑防煙排煙系統技術標準》的相關規定。

5.8 噪聲控制

5.8.1地下污水處理設施通風空調及除臭系統的噪聲控制應按下列要求執行。

1 通風機房: ≤ 90 dB(A)

2 周界: 晝間 ≤ 60 dB(A)、夜間 ≤ 50 dB(A)

3生產車間: ≤ 85 dB(A)

4車間內值班室、觀察室、休息室、辦公室、實驗室:≤ 70 dB(A)

5 集中控制室、消防值班室、一般辦公室室內背景噪聲級:≤ 60 dB(A)

5.8.2 當通風系統風機通過風管傳遞的噪聲值不滿足室內外噪聲控制要求時,應分別在通風機進口端、出口端設置消聲器,且宜在距離軸流風機不少于其4倍直徑的直管段設置。

5.8.3 各類除臭收集系統風機宜選用低噪聲耐腐蝕的離心風機,離心風機應設有消聲機殼,不得直接裸露于車間。

5.8.4 通風與除臭系統的噪聲控制尚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

5.9 風速標準

5.9.1地下污水處理設施通風空調、除臭、除塵及防排煙系統風速標準宜按下列規定執行。

1 金屬風道最大排煙風速:≤20m/s

2 非金屬風道最大排煙風速:≤15m/s

3 金屬風管通風風速:≤10m/s

4 混凝土風道風速:≤8m/s

5 風亭百葉迎面風速:≤4m/s

6 消聲器內氣流速度:≤10m/s

7 消聲彎頭氣流速度:≤8m/s

8離子除臭系統圓孔送風方式的風速應不小于4m/s,圓孔直徑宜取¢40

9 加壓風口風速:≤7m/s

10 除臭排氣筒(排放塔)排風風速宜為15~20m/s,且宜直接向上排出,同時應在底部設置必要的排水設施。對集中大型排氣筒宜根據污水處理廠規劃建設處理能力預留排風能力。

11流經顆粒狀活性炭吸附裝置處的風速:0.3~0.5 m/s

12污泥粉塵收集風速:垂直風管≥12m/s,水平風管≥14m/s。

5.10 設備選型與配置

5.10.1地下污水處理設施通風除臭及防排煙系統設備選型附加系數宜按下列規定執行。

1. 通風機風量:k=1.05;風壓:k=1.1

2. 防煙、排煙風機風量:k=1.2

3. 生物除臭風機風量:k=1.1;風壓:k=1.2,并考慮預留400Pa的填料層阻力。

5.10.2采用多臺并聯運行的風機風量應考慮并聯損失,并聯運行的風機型號、參數宜相同,每臺風機前后應設置隔斷閥,且不宜采用4臺以上風機并聯的運行方式。

5.11 風亭、風井、排氣筒(排放塔)

5.11.1 設置通風系統的地下污水處理設施各空間的進風不應從其他污水處理操作間引入,當從車道等無污染源區域間接引入時,需滿足相關防火規范要求。

5.11.2 地面新風亭應設在空氣潔凈的地方,新風亭應盡量設在全年主導風向的上風向,新風亭應避開臭氣排放塔、地下車間的排風口、廁所等污染源布置,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新風亭口部距各污染源或外部建筑物邊緣的直線水平距離應不小于10m;

2 進風百葉底部距地面應大于2m,當布置在綠化地帶內時,可降低至1m;

3 新風亭與排風亭風口邊緣間的最小水平距離不應小于10m,當排風亭兼作事故排風亭時,其與新風亭風口邊緣之間的最小距離不應小于20m;

4 排煙風亭與補風亭風口邊緣間的最小水平距離不應小于20m;

5 新風亭不應與服務于地下污水或污泥處理區域空間的排風亭合建。

6 敞口風亭口部應設置有效通風面積不小于70%的防腐、防銹格柵網;

7 敞口風亭下部應設集水井。

5.11.3 臭氣排放塔的離地高度不應低于15m,其臭氣(異味)污染物排放限值應滿足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要求,并宜符合本標準附錄C規定。

5.11.4 污水處理廠排風亭宜與臭氣排放塔集中組合設置,兩者之間應采用隔墻分隔氣流,臭氣排放塔應避免采用防雨百葉風口,其排風口宜向上或平吹。

5.11.5排放塔應設置用于監測的采樣孔和監測平臺,以及必要的附屬設施。

5.11.6 風亭距各類功能區、建成區敏感建筑的距離不應小于表5.11.6要求,且應滿足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要求。對于建成區,風亭與敏感建筑物的最小水平距離宜滿足表5.11.6要求;當確實無法滿足時,風亭與敏感建筑物的最小水平距離應滿足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要求,且應采取消聲降噪、除臭等措施達到相應區域噪聲限值及廠界污染物濃度要求。

5.11.7 各風道和風亭均應作好防水和排水設計,外界水流不得通過風口流入風道內。地面風亭百葉及附屬材料設計應考慮安全和防盜要求。

5.12 監測與控制

5.12.1 城鎮地下污水處理設施通風與臭氣處理工程監測與控制系統的功能,宜包括地下空間及地面綜合辦公樓的相關參數檢測、參數與設備狀態顯示、自動調節與控制、工況自動轉換、設備連鎖、自動保護與報警、能量計量以及中央監控與管理等。通風與臭氣處理工程監測與控制系統的設計應根據地下污水處理設施的工藝特點、地下空間環境控制要求、設備運行時間和節能要求等因素確定。

5.12.2城鎮地下污水處理廠通風與臭氣處理系統應納入全廠集中監控系統。

5.12.3 集中監控系統應具備下列功能:

1 應滿足通風與臭氣處理系統要求的時間間隔與測量精度連續記錄、顯示各系統運

行參數和設備狀態。系統存儲介質或數據庫應保存連續兩年以上的運行參數記錄。

2可計算和定期統計通風與臭氣處理系統的能量消耗、各受控設備連續和累計運行時間。

3可改變各控制器的設定值,并可對設置為“遠控”狀態的設備直接進行啟動、停止和調節。

4可根據預定的時間表,或依據節能控制程序,自動進行通風與臭氣處理系統設備的啟停。

5應設置操作者權限、訪問控制等安全機制,可采用人臉或指紋識別等信息控制技術。

6設置可與其他智能監控系統通信的數據接口。

5.12.4采用集中監控系統控制的通風與臭氣處理系統設備,應設就地手動控制裝置,并應通過就地/遠控轉換開關實現就地與遠程控制的轉換;就地/遠控轉換開關的狀態應在集中監控系統的人機界面上顯示。

5.12.5 控制器宜安裝在被控系統或設備附近。

5.12.6 預處理區、污泥處理區域及底層排空泵房應設置有毒有害氣體的監測和聲光報警裝置,超標報警時聯鎖啟動相應的事故通風系統。

5.12.7 下列各處應設相關污染物濃度監測儀表和報警裝置:

1 排水泵站:硫化氫(H2S)濃度;

2 消化池:甲烷(CH4)濃度;

3 加氯間:氯氣(Cl2)濃度;

4 底層排空泵房:硫化氫 (H2S)、甲烷(CH4)濃度;

5 排放塔、無組織排放口:硫化氫 (H2S)、甲烷(含CH4)、氨氣(NH3)濃度;

6 其他易產生有毒有害氣體的密閉房間或空間:硫化氫(H2S)濃度。

5.12.8臭氣監測指標采用氨氣、硫化氫、臭氣濃度,特殊情況可根據污染特征增加其他臭氣監測指標。

5.12.9 硫化氫氣體檢測報警裝置的主要技術參數應符合下述規定

1 硫化氫氣體檢測傳感器安裝位置應靠近硫化氫氣體源頭下風向和氣體易積聚位置,其安裝位置應在地坪上方300mm~600mm;

2 硫化氫氣體檢測器應設置現場聲響報警器,其聲壓級應高于背景噪聲15dB, 環境噪聲較大的場所可增加設置紅色閃光報警燈;

3 硫化氫氣體檢測報警裝置的檢測范圍應為0~25mg/m3; 檢測誤差≤3%;報警閥值為 10 mg/m3;報警方式為電笛(≥100db)、閃光;響應時間(T90) 不應大于60s;

5.12.10 甲烷氣體檢測報警裝置的主要技術參數應符合下述規定

1甲烷氣體檢測傳感器應安裝在釋放源下風向和氣體易積聚位置,其安裝位置距離建筑物頂板不應大于300mm;

2 宜采用催化燃燒法檢測甲皖氣體的濃度;

3 檢測范圍應為0~100 %LEL;

4 檢測誤差不應大于3%;

5 響應時間(T90) 不應大于30s;

6 應設置兩級報警,第一級報警闕值不應大于10%LEL,第二級報警闕值不應大于25%LEL;

7 甲烷氣體檢測裝置應設置現場聲響報警器,其聲壓級應高于背景噪聲15dB, 環境噪聲較大的場所可增加設置紅色閃光報警燈;

5.12.11 氨氣檢測報警裝置的主要技術參數應符合下述規定

1 氨氣檢測傳感器應安裝在釋放源下風向和氣體易積聚位置,其安裝位置距離建筑物頂板不應大于300mm;

2 宜采用電化學法檢測氨氣氣體的濃度;

3 檢測范圍應為0~100 PPM;

4 檢測誤差不應大于3%;

5 響應時間(T90) 不應大于60s;

6 氨氣檢測裝置應設置現場聲響報警器,其聲壓級應高于背景噪聲15dB, 環境噪聲較大的場所可增加設置紅色閃光報警燈;

5.12.12在現場和中控室應分別能對各通風及除臭系統進行啟停控制,并顯示啟停和故障報警狀態。

5.12.13防火閥應在全廠消防控制室顯示啟/閉狀態,消防控制室可與中控室合用。

5.12.14 應實現防煙排煙及通風除臭系統的控制要求。

5.12.15生物除臭裝置應采用變頻運行,運行頻率可根據曝氣量變化等實際生產情況進行調整,但必須滿足各系統維持臭氣收集區域的最低風量所需最小頻率要求。

5.12.16 除臭裝置應自帶單臺設備集成控制功能,提供以太網或工業現場總線接口,并納入污水處理設施智能化集中監控系統。

5.12.17 防火與排煙系統的監測與控制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GB50116《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設計規范》、GB50016《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1251《建筑防煙排煙系統技術標準》等有關規定;兼做防煙排煙用的通風系統設備應受消防系統控制,并應在火災時能切換到消防控制狀態;風管上的防火閥應設置位置信號反饋。

6 設備與材料

6.1 一般規定

6.1.1地下污水處理設施通風空調及除臭系統的設備與材料應根據輸送氣流是否具有腐蝕性氣體分別選用合適的金屬或非金屬材質,對于收集污水池及污泥處理設備臭氣的風管宜優先選用玻璃纖維增強塑料等非金屬耐腐蝕材料,對于輸送離子風及其處理后的廢氣收集風管材質應采用不銹鋼材料,并符合國家、廣東省的相關質量規范與標準規定。

6.1.2與消防有關的設備與材料必須提供防火檢驗報告。

6.1.3除臭風機的基本參數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GB/T 3235《通風機基本型式、尺寸參數及性能曲線》的有關規定,風機的工作點應在高效區內且遠離喘振區,其全壓效率應大于60%。

6.1.4在額定轉速下的工作區域內,風機的實測空氣動力性能曲線與提供的性能曲線偏差應滿足在規定的風機全壓或靜壓下,所對應的流量偏差應≤±5%或在規定的流量下,所對應的風機全壓或靜壓差應≤±5%;離心風機全壓效率不得低于其對應點效率的95%。

6.1.5除臭裝置電氣基本要求:

1 應具有對用電設備的供電、電氣保護、控制及顯示功能,設有“手動/停止/自動”、“本地自動/遠程自動”選擇開關,滿足手動、自動控制和中央控制系統的監控。

2 供電電源負荷等級應為二級。

3 控制柜宜統一放置于控制室。如不具備統一放置條件時,可放置于設備現場,放置于現場時電控柜應有元器件的防潮防腐措施,柜體應采用耐腐蝕性材質,防護等級不低于IP54。

4 應配備專用電動機保護斷路器或熱過載繼電器進行保護。

5 柜內外所有的用電設備均應配備獨立的電氣開關進行保護。

6 各用電設備應分別配置手動控制按鈕。

7 柜內使用開關電源對柜內控制電源和外部電源進行隔離保護。

8 柜內安裝用銅排、電纜、端子、線槽等安裝輔材應符合國家標準。

9 電控柜必須散熱良好、可靠接地;

10 柜內及電控柜面板的所有電氣元件、電纜線和端子應該排列清楚、防短路、運行可靠并進行明確標識。

11 應具有通訊功能,通訊協議應滿足協議開放要求。

12 應具有完善的自動控制功能,在正常運行時無需人工操作。

13 應具有手動、自動、遠程等三種控制方式。

6.2 除臭設備

I 生物除臭裝置

6.2.1生物除臭裝置應滿足放置于地下污水處理設施區地下空間內連續運行的要求,宜滿足本規范5.1.3的排放限值要求或滿足凈化效率≥95%,其中H2S凈化效率≥99%;NH3凈化效率≥99%;臭氣(異味)凈化效率≥95%。臭氣污染物凈化效率計算公式如下:

6.2.7生物除臭裝置噴淋補充水水源宜采用未消毒的污水處理廠中水,不宜采用自來水,底部應設有排水系統。

6.2.8生物除臭裝置的生物填料,應具有比表面積大、空隙率高、結構穩定、抗酸堿腐蝕性好、耐壓實、防板結、持水能力強、微生物易附著的特性,填料本身對人體無害,不會造成二次污染。生物填料設計使用壽命不宜低于15年。

6.2.9生物除臭裝置的荷載應考慮結構承重經濟性,高度應滿足內部管線安裝和檢修需求。生物濾池池體應采用固定式全密閉箱式結構,漏風率應小于1%,殼體應采用耐腐蝕、結構強度高、外形美觀的玻璃鋼板或不銹鋼材質制作,并應配置風管接口、管道接口、填料支撐架、填料、檢修門、濾液排放口、噴淋裝置等附件,池體應帶有頂蓋,并應設有配氣空間或導流設施、設置不銹鋼爬梯、預留合適的檢修空間。

6.2.10采用玻璃鋼材質時,玻璃鋼板厚度應不小于6mm,并在外部輔以鋼結構支撐,滿足池體的支撐強度;采用不銹鋼材質時,不銹鋼板材質型號不應低于SS304,其厚度應不小于1.5mm。

6.2.11生物除臭風機宜采用側吸式離心風機。風機材料、材質、效率、使用壽命、防護等級、絕緣等級、隔聲、溫升、隔振、變頻等均應滿足設計要求。

6.2.12生物除臭風機應能根據工藝生產負荷變化情況,接受就地控制器及中央控制系統的監控,實現變頻運行。多臺風機并聯運行時,應滿足設計工況要求。

6.2.13生物除臭裝置配用的水泵應適應地下污水處理設施的酸堿腐蝕環境,適應全天24小時連續工作要求,水泵及附屬設備應運行平穩,不得有異常震動和噪聲。水泵電機防護等級不低于IP55,E級絕緣,接地保護應符合現行GB755《旋轉電機 定額和性能》的規定。

II 離子除臭裝置

6.2.14離子除臭裝置的箱體及其所接風管材料應采用不銹鋼材質,滿足耐腐蝕和耐氧化性要求,并應具有足夠的強度和剛度。

6.2.15離子除臭裝置的過濾材料宜采用耐腐蝕材質,并應為可拆卸式,過濾效率不宜低于F5,壓力損失不宜大于50Pa。

6.2.16離子除臭裝置出口臭氧含量應小于0.06ppm。

6.2.17離子發生器的可靠運行壽命應大于30000h。

6.2.18離子除臭裝置應采用固定式全密閉矩形結構。

III 洗滌處理裝置

6.2.19洗滌處理裝置包含水洗、酸洗、堿洗、氧化等類型,根據不同的洗滌要求選擇水、酸、堿或化學氧化劑等洗滌劑。

6.2.20洗滌裝置應包括洗滌塔、洗滌液、循環噴淋系統、投藥系統、電氣控制系統、除霧裝置、洗滌排放系統等。

6.2.21洗滌塔的空塔風速取值范圍0.6~1.2m/s,如受空間限制可適當增大風速,但不應超過1.5m/s。

6.2.22廢氣在填料層的停留時間可取1.5~3s。

6.2.23單層填料高度宜為0.8~1.2m,當填料總高度大于1.2m時,可分段布設。

6.2.24填料層噴淋的液氣比取值范圍宜為2~5L/m3,噴淋密度不宜小于10m3/(m2·h)。

6.2.25與酸堿或化學氧化劑接觸的塔體、設備和管道應采用耐腐蝕材料。

IV 活性炭吸附裝置

6.2.26地下污水處理設施宜采用活性炭吸附裝置作為應急備用除臭裝置,作為臭氣濃度波動或檢修期間的除臭處理。

6.2.27應根據臭氣濃度、處理要求、活性炭吸附容量確定吸附裝置單元的空塔停留時間和活性炭類型。

6.2.28活性炭塔體應采用耐腐蝕材質,支撐板應滿足活性炭吸附飽和后的機械強度要求。

6.2.29 活性炭吸附裝置空塔停留時間宜為2s~5s。

6.2.30流經顆粒狀活性炭吸附裝置處的風速宜為0.3~0.5m/s。

6.2.31活性炭吸附裝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1 進風端應設有粗效過濾網;

2 宜采用顆粒活性炭,顆粒粒徑宜3~4mm,孔隙率宜為50%-65%,比表面積不宜小

于900 m2/g;

3活性炭層的單層厚度宜為0.3~0.5m,可采用分層并聯布置方式,填充密度宜為350-550 kg/m3,應考慮方便更換。

6.3 材 料

6.3.1單體風閥應采用結構堅固、控制精度高、泄漏量小,摩擦力矩小,運轉靈活、噪聲低,可滿足不同通風面積,不同風壓和環境溫度、濕度及耐腐蝕要求。

6.3.2電動風量調節閥應滿足污水處理廠設備監控系統要求。

6.3.3止回風閥應具有可靠的平衡調節裝置,應啟閉靈活,關閉時應嚴密。

6.3.4地下污水處理設施的風機軟接頭嚴禁用作風機與風管之間的變徑管。

6.3.5風機軟接頭的防火等級應達到現行國家標準GB 8624《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燒性能分級》的A級不燃要求,常溫耐溫要求在0℃~70℃之間。風機軟接頭在地下潮濕的環境下耐老化,壽命應達到15年以上,其工作壓力范圍宜為-25KPa~25KPa。軟接頭內應有彈簧鋼絲螺旋支撐,使其伸縮自如,并能充分吸收設備振動、保證通風截面,在負壓時不會被吸癟。風機軟接頭應使用內壁光滑、不易粘附塵埃的材料。

6.3.6防雨百葉宜采用鋁合金或不銹鋼材質,葉片應有足夠的鋼度,應考慮瞬時風壓及風力作用在百葉片上的不均勻性。

6.3.7非消防風管法蘭墊片應采用橡膠材質,應耐油、耐潮、耐酸堿腐蝕,表面應無粘性,易切割成型,表面平滑,厚度均勻,彎曲時無裂紋。

6.3.8風口宜采用鋁合金或不銹鋼材質,風口宜帶調節裝置,厚度須滿足設計要求,應不產生振動和氣流再生噪聲。

6.3.9消聲器應具有惰性、防腐、防潮、防蟲等特性;連接要牢固、無松動及開焊現象;表面要平整、無銹蝕;

6.3.10消聲器選用材料應不燃、耐高溫、抗老化、抗腐蝕,應不含有害、有毒物質。

6.3.11玻璃纖維增強塑料(FRP)風管的板厚、拉伸強度、彎曲強度、抗壓強度、表面巴氏硬度、彎曲彈性模量、吸水率以及糙率系數等性能應滿足設計要求,并符合表6.3.11-1、表6.3.11-2要求。

6.3.12玻璃纖維增強塑料風管應具有良好的耐腐蝕性能,結構從內向外應由內襯防腐層、結構層、外表層三層組成;漏風量應滿足現行標準JGJ141《通風管道技術規程》中的要求。

6.3.13玻璃纖維增強塑料風管必須達到難燃B1級及以上,密封膠應為A級不燃。

6.3.14玻璃纖維增強塑料及其他材料應無毒無害,符合國家相關衛生要求。

6.3.15粗效過濾器宜采用復合式粗效過濾器,過濾器材料應為非燃或阻燃型。過濾效率應符合GB/T14295《空氣過濾器》的要求。

6.3.16粗效過濾器應滿足以下技術要求:

1 對于≥5μm粒徑的大氣塵徑限的計數效率應在50~90%內。

2 在設計風量下,通過過濾器的面風速應不超過2m/s。過濾段的進風斷面風速均勻度應大于80%。

6.3.17鍍鋅鋼板的屈服強度、抗拉強度、斷后伸長率等質量指標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GB/T 2518《連續熱鍍鋅鋼板及鋼帶》的規定,純鍍鋅層厚度可參照GB/T 13912-2002規定選取和控制,平均值應滿足對應于GB/T 2518內等厚純鋅鍍層317g/m2以上的公稱鍍層重量推薦值。

6.3.18不銹鋼板質量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GB/T 3280《不銹鋼冷軋鋼板和鋼帶》的相關敘述內容。

6.3.19應根據設計文件和現行國家標準GB50243《通風與空調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中相關內容選擇相應厚度的鍍鋅鋼板、不銹鋼板制作風管及管件。

7 施工、調試及驗收

7.1 施 工

7.1.1 地下污水處理設施的通風與臭氣處理工程設備及管線施工前應組織施工人員熟悉圖紙,并按設計要求對預留、預埋件進行復核。

7.1.2 構筑物和設備的加蓋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對構筑物進行加蓋時應保證有效密閉;

2 設備的加蓋應在設備安裝完成后進行;

3 蓋內施工結束前,蓋內不應密閉且應保持有效通風狀態;

4 應設置可開啟式的門、窗或孔,并應預留設備所需的維修空間。

7.1.3 風管的施工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施工前應對風管走向、標高和位置進行復核;

2 風管安裝前應對外觀進行質量檢查,并應清除施工過程中遺留的管內雜物;

3 風管安裝應按設計要求的坡度敷設。

7.1.4 生物除臭裝置的施工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填料裝填應均勻,填料層與池邊壁不應留有縫隙。

2 噴頭安裝前應沖洗干凈。

7.1.5風管安裝完畢后,必須進行風管系統的標識,并標注氣流方向。不同性質的風管用不同的顏色進行標示。

7.1.6地下污水處理設施的通風與臭氣處理工程的施工除了符合本標準規定外,尚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GB 50738《通風與空調工程施工規范》等有關規定。

7.2 調 試

7.2.1 地下污水處理設施的通風與臭氣處理工程的功能性試驗應符合設計文件和相關規范的要求,功能性試驗包括管線工程的嚴密性試驗、強度試驗。

7.2.2 地下污水處理設施的通風與臭氣處理工程帶負荷聯合試運轉前應具備下列條件:

1 設備、管線安裝工程等應驗收合格;

2 設備單機試運轉應合格;

3 外部供電能滿足聯合試運轉的負荷條件,廠內的各臺變壓器應具備用電負荷;

4 應為電氣設備和自控系統提供符合運行要求的電源條件。

7.2.3 地下污水處理設施的通風與臭氣處理工程進行帶負荷聯合試運轉前,應檢查下列文件:

1 設備、管線安裝工程驗收記錄;

2 設備單機試運轉記錄;

3 外部供電驗收報告;

4 電氣設備、自控系統單機試運轉記錄;

5 聯合試運轉調試記錄。

7.2.4 風機、除臭裝置等設備聯合試運轉應連續、穩定,符合設計及設備技術文件的要求,運行指標應達到設計要求。

7.2.5 電氣設備及系統聯合試運轉應連續、穩定,運行指標應滿足安全要求,供電能力應滿足設計要求,運行狀態及數據應顯示正常,報警應及時。自動控制系統、儀器儀表和執行器安裝前應先按照產品手冊及國家相關標準的要求進行計量和標定,監控系統方可投入運行。

7.2.6 聯合試運轉應帶負荷運行,試運轉持續時間不應小于72h ,設備應運行正常、性能指標符合設計文件的要求。

7.2.7 聯合試運轉過程中,設備及管線工程應安全可靠,除臭裝置池體、管線應無滲漏。

7.2.8 設備、管道防腐的試驗檢測應符合設計文件的要求和國家現行標準的有關規定。

7.3 驗 收

7.3.1 地下污水處理設施通風除臭系統工程質量驗收應由施工單位提出、監理單位組織,建設、施工、監理、設計、運營等單位參加。

7.3.2 地下污水處理設施通風除臭系統工程質量驗收的程序和組織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檢驗批應由專業監理工程師組織施工單位項目專業質量檢查員、施工專業工長等進行驗收。

2 分項工程應由專業監理工程師組織施工單位項目專業技術負責人等進行驗收。

3 分部(子分部)工程應由總監理工程師組織各專業監理工程師、施工單位項目負責人和項目技術負責人等進行驗收。設計單位項目負責人、通風除臭系統設計人員和施工單位技術、質量部門負責人應參加主要機電設備安裝等分部工程的驗收。

4 單位(子單位)工程應由建設單位項目負責人組織監理、施工、設計等單位項目負責人進行驗收。

7.3.3 風管應通過工藝性能檢測或強度和嚴密性試驗,并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通風與空調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43的有關規定。

7.3.4 密閉蓋或密閉罩可采用漏光法檢測,漏風部位檢查可采用聽、摸、觀察、使用水和煙氣等檢漏措施,并應做好標記。

7.3.5 應檢查臭氣處理裝置密閉狀況和處理設備的壓降情況。

7.3.6 應測定并調節各構筑物支管段的風量,總風量應達到設計風量要求,并應對系統的壓力損失進行測定。

7.3.7 噴灑處理裝置應檢查噴灑的均勻性,單位時間的噴淋水量應符合設計要求。

7.3.8 閥門、風機、動力設備和配套儀表的調節開關應靈敏,儀表指示應正確。

7.4 安全生產、環境及職業健康安全管理

7.4.1施工及調試階段,施工單位應采取強制通風措施滿足建(構)筑物內部的空氣品質符合現行國家標準GB Z2.1《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 物理因素》、GB Z2.2《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 化學因素》規定。

7.4.2施工單位應由持有國家注冊建造師或通風工程安裝上崗證的人員擔任現場施工經理,并對通風及除臭系統安裝隊伍進行安裝前的培訓,達到國家相關要求后才能進場施工,并在進入現場前按規定穿戴好相關個人安全防護裝備。

7.4.3在施工過程中,施工單位應注意根據現場實際安裝條件,包括現場安裝空間、與其他安裝施工單位的工作面劃分情況、安裝時序要求等條件合理組織通風及除臭工程的設備及管道的安裝施工,并據此做好相關管道部件的現場制作,保證在設計要求的安裝地點安全吊裝:在池體上方安裝通風及除臭風管時,必須采取措施保證施工人員安全,相應風管的制作要考慮其現場安裝條件狹窄等不利因素。

7.4.4通風及除臭設備在完成安裝后,應與持有上崗證的電氣安裝人員共同對通風及除臭設備系統進行調試,并保證在調試過程中電氣安全。

8 節 能

8.0.1 通風系統風機單位風量耗功率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GB51245《工業建筑節能設計統一標準》規定,風機的能效等級不應低于2級,單位風量耗功率限值Ws≤0.27W/(m3/h)。

8.0.2 風機設計工作點應位于風機經濟工作區之內,風機應與系統“流量-壓力”特性匹配。

8.0.3生物除臭系統應設置變頻器,具備根據生產負荷和實際管路阻力變化情況實現變頻節能運行的能力。

8.0.4房間空調器的額定能效等級不應低于現行國家標準GB12021.3《房間空氣調節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中的2級能效指標。

8.0.5多聯式空調(熱泵)機組的額定能源效率等級不應低于現行國家標準GB21454《多聯式空調(熱泵)機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級》中的2級所對應的制冷綜合性能系數[IPLV(C)]指標。

8.0.6 按區域和用途分別設置各種用能的計量設備或裝置,進行用能的分區、分類和分項計量。

8.0.7 施工完畢后,對制冷、空調、通風和除塵等系統進行節能調試,調節功能正常。

8.0.8 生物除臭裝置應采用非傳統水源,有效利用中水。

9 建設及運行管理

9.1 建設基本要求

9.1.1城鎮地下污水處理設施通風與臭氣處理工程建設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基本建設程序進行。

9.1.2 設備廠家應根據用戶需求書提供符合設計文件要求的設備。

9.1.3 材料的進場驗收工作由建設單位、監理單位、施工單位根據國家相關驗收標準及規范,結合現場的實際情況,共同嚴把材料進場驗收關,檢查內容包括:產品的規格、型號、數量、外觀質量、產品出廠合格證以及其他應隨產品交付的技術資料是否符合要求。

9.1.4 施工單位應嚴格按設計文件要求施工,保證臭氣收集系統施工質量。

9.2 運行管理基本要求

9.2.1地下污水處理廠投入試運行前,應進行安全生產評估,評估合格方可投入試運行。

9.2.2 應確保地下污水處理設施內所有通風除臭系統按設計要求連續運行,當現場情況發生變化時,應經授權方可進行必要調整,并保證甲烷、硫化氫和氨氣等有毒有害氣體濃度在線監測設備的正常運行,對臭氣濃度進行定期檢測。

9.2.3 正常運行時,應確保所有臭氣源密閉蓋處于密閉狀態,并應盡量縮短取樣、巡視檢查的開蓋時間。

9.2.4 應采取防止污水和污泥跑冒滴漏的措施,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水及冷凝水等污染物禁止直接散排在開放空間里。

9.2.5 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固體廢棄物應及時清理。

9.2.6 操作人員進入密閉空間進行檢修維護前,應強制通風換氣,測試安全后方可進入,作業時必須連續通風,并有專業人員旁站。

9.2.7 應定期巡視、檢查和記錄通風除臭設備設施的運行狀況,并應定期維護。

9.2.8 洗滌裝置的運行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應對洗滌液的流量、溫度、pH值等參數定期檢查;

2 洗滌裝置出現結垢、堵塞、短流等情況時,應查明原因并及時采取措施;

3 洗滌裝置長時間停機時,應清洗處理設備,并應保持對裝置通風。

9.2.9 生物臭氣處理裝置的運行應符合下列規定:

1 生物處理裝置的填料層壓降應進行定期監測,當填料層壓降異常升高時,應分析原因并及時采取措施;

2 填料層滲出液或循環噴淋液的pH值、TDS和MLSS等參數應定期檢測,并應根據滲出液水質變化調整噴淋系統的運行條件;

3 填料層應定期檢查,填料層出現板結、壓實、破碎等情況時,應及時處理、補充或更換填料;

4 應根據所處理氣體的溫度、濕度,生物處理裝置臭氣物質去除效果變化確定最佳噴淋頻率和噴淋量;

5 應定期檢查噴頭堵塞情況,并應及時清潔或更換堵塞的噴頭。

9.2.10 活性炭吸附臭氣處理裝置的運行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應根據活性炭臭氣處理裝置的壓降變化情況及時更換活性炭,不得因活性炭的粉化堆積產生堵塞;

2 廢棄的活性炭應妥善處理。

9.2.11 離子處理裝置的運行應符合下列規定:

1 離子發生器的運行參數異常時,應查明原因,及時檢修。

2 可燃氣體濃度值應實時監測,當可燃氣體濃度值超過爆炸下限濃度的10%時,應關閉離子發生器;

3 離子發生器應定期進行清洗,并應及時除去附著在反應器壁和電極上的沉積物。

9.2.12 應對廢棄的除臭塔的填料進行無害化處理和處置,不可隨意堆放和處置。

9.2.13 城鎮地下污水處理設施的安全管理除應執行本標準規定外,尚應符合國家現行行業標準 CJJ 60《城鎮污水處理廠運行、維護及安全技術規程》、國家環保部標準HJ 2038《城鎮污水處理廠運行監督管理技術規范》的有關規定。

來源: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僅供分享交流不作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和原作者出處。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微信掃一掃關注中國水業網/>
</div>
<div   id= 
 
[ 行業資訊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康碧熱水解高級厭氧消化的全球經驗和展望 直播時間:2025年4月11日(周五) 14:00—16:00 2025-04-11 14:00:00 開始 WaterInsight第14期丨水中新污染物高級氧化降解機制探索 直播時間:2025年1月25日(周六)10:00-11:00 2025-01-25 10:00:00 開始
直播報告題目:城市更新政策背景下的供排水設施建設改造技術方向 1、城市更新由來 2、城市更新政策導向 3、供排水設施建設改造技術方向 3.1供水條例與排水條例要求 3.2供排水管網建設改造技術路徑 3 直播:《新國標下飲用水典型嗅味物質管控:在線識別、逐級強化、精準控制,保障供水安全與品質》 臭和味,是飲用水水質中的敏感指標,常引發用戶投訴。自新標準《GB5749-2022》實施以來,要求飲用水臭和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水工業分會—2024年排水年會 直播時間:2024年11月30日(周六) 08:30—18:00 2024-11-30 08:30:00 開始 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研究生課程環境工程技術前沿系列講座:環衛設施異味控制研究與實踐 直播時間:2024年11月27日(周三)13:30—15:00 2024-11-27 13:30:00 開始
報告題目:未來城鄉生態環境低碳可持續發展對策與綠色技術研究進展   報告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  馬軍  教授 因泥制宜選擇污泥干化技術 直播時間:2024年11月26日(周二)14:00 2024-11-26 14:00:00 開始
11月14日上午丨2024粵港澳大灣區環境水務博覽會 直播時間:2024年11月14日(周四)10:00-13:00 2024-11-14 10:00:00 開始 中國水協團體標準《城市供水企業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編制技術規程》宣貫會通知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
直播:中國水協城鎮供水排水協會城鎮水環境專業委員會2024年年會 直播時間:2024年11月1日(周五) 08:30—18:00 2024-11-01 08:30:00 開始 全球水務前沿科技創新技術研討會 直播時間:2024年10月31日(周四) 10:00—12:00 2024-10-31 10:00:00 開始
直播:2024年世界城市日中國主場系列活動“城市水安全與綠色可持續循環發展”論壇 直播時間:2024年10月27日(周日) 09:00—17:00 2024-10-27 09:00:00 開始 城市有機固廢(餐廚廚余、污泥和滲濾液)技術現況及發展趨勢 直播時間:2024年10月23日(周三)13:30 2024-10-23 13:30:00 開始
直播|沙特全球水務創新獎路演發布會 直播時間:2024年9月27日(周五)10:45—12:15 2024-09-27 10:45:00 開始 蘇伊士工業園區綠色低碳環境治理方案 直播時間:2024年9月30日(周一)9:30—11:30 2024-09-30 09:30:00 開始
主 講 人:江峰 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講報告:硫基生物技術助力廢水低碳處理  時間:2024年9月14日(周六),10:00-11:00          主講人:江峰  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水質安全與高品質供水研討會 直播時間:2024年8月30日(周五)13:30—17:30 2024-08-30 13:30:00 開始
先進水技術博覽(Part 16)| 紫外線水處理技術探索與實踐 直播時間:2024年8月31日(周六)上午10:00-11:00 2024-08-31 10:00:00 開始 肖威中博士--美國污水處理概述 直播時間:2024年9月2日(周一)20:30—22:00 2024-09-02 20:30:00 開始
北京市科協青年科技人才跨界交流活動--活動主題:AI時代的污水資源化應用創新  涉及領域:污水資源化、人工智能、物聯網  召集人:曹效鑫 博士  活動時間:8月21日下午  活動地點:北京未來設計園區 報告人:程忠紅,蘇伊士亞洲 高級技術推廣經理 直播題目:污泥干化技術的選擇  內容: 	不同干化設備的特點及適用性 	污泥干化系統的選擇依據 	干化在污
中國水協團體標準《城鎮污水處理廠碳減排評估標準》宣貫會通知  報告人:王秀蘅 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  博士生導師直播時間:2024年7月17(周三)14:00-16:00 2024-07-17 14:0 蘇伊士 程忠紅 :反硝化濾池在污水脫氮中的差異化應用 直播時間:2024年7月2日(周二)14:00—16:00 2024-07-02 14:00:00 開始
先進水技術博覽(Part 15)|低碳型裝配式污水廠探索與實踐 直播時間:2024年6月29日(周六)上午10:00-11:00 2024-06-29 10:00:00 開始 吳迪   博士: 百年持續迭代,新型生物膜工藝在提質增效、督察常態化背景下的典型應用 直播時間:2024年6月20日(周四)14:00—16:00 2024-06-20 14:00:00 開始
Paul Westerhoff院士、王鵬教授等人領銜空氣取水學術與科技高端論壇 直播時間:2024年6月8日(周六)08:50 2024-06-08 08:50:00 開始 報告題目:《湖南省排水系統溢流控制技術導則》解讀及相關技術探討  報告人簡介:  尹華升,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湖南省建筑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湖南省非開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湖南排水協會副秘書長;
Water & Ecology Forum: 水與生態新起點 直播時間:2024年5月24日(周三)14:30 2024-05-24 14:30:00 開始 中國水環境治理存在的問題及發展方向 直播時間:2024年5月28日(星期二)14:00—16:00 2024-05-28 14:00:00 開始
5月22日下午丨《城鎮排水管網系統診斷技術規程》宣貫會 直播時間:2024年5月22日(周三)14:00-16:00 2024-05-22 14:00:00 開始 雙碳背景下污泥處置資源化路徑探索--杜炯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第四設計院總工程師,注冊公用設備工程師、注冊咨詢工程師(投資),上海土木工程學會會員、復旦大學資源
JWPE 網絡報告/用于快速現場廢水監測的折紙微流體裝置 直播時間:2024年5月13日(星期一)19:00 2024-05-13 19:00:00 -楊竹根  英國克蘭菲爾德大學教授、高級傳感器實驗 紫外光原位固化法管道修復全產業鏈質量控制倡議 直播時間:2024年5月7日(星期二)9:00-16:30 2024-05-07 09:00:00 開始
華北院 馬洪濤 副總工: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應與不應——海綿城市建設正反案例1 直播時間:2024年4月30日(周二)9:30 2024-04-30 09:30:00 開始 高效納濾膜:中空纖維納濾膜的特點與應用 直播時間:2024年4月27日(周六)10:00-11:00 2024-04-27 10:00:00 開始-先進水技術博覽(Part 14)
聚力水務科技創新、中德研討推進行業高質量發展 ——特邀德國亞琛工業大學Max Dohman 直播時間:2024年4月14日(周日)15:00 2024-04-14 15:00:00 開始 康碧熱水解高級厭氧消化的全球經驗和展望 | 北京排水集團高安屯再生水廠低碳運營實踐與探索 直播時間:2024年4月10日(周三)14:00—16:00 2024-04-10 14:00:00 開始
世界水日,與未來新水務在深圳約一個高峰論壇 直播時間:2024年3月22日(周五)08:30—17:30 2024-03-22 08:30:00 開始 中國給水排水直播:直播時間:2024年3月14日(周四)14:00 2024-03-14 14:00:00 開始    題目:占地受限情況下的污水廠水質提升解決方案 主講人:程忠紅, 蘇伊士亞洲 高級
華北設計院:高密度建成區黑臭水體整治效果鞏固提升要點分析 直播時間:2024年3月4日(周一)9:30 2024-03-04 09:30:00 開始 2月23日|2024年“云學堂科技學習周”暨第一屆粵港澳大灣區青年設計師技術交流與分享論壇 直播時間:2024年2月23日(星期五)9:00—17:00 2024-02-23 09:00:00 開始
2月22日|2024年“云學堂科技學習周”暨第一屆粵港澳大灣區青年設計師技術交流與分享論壇 直播時間:2024年2月22日(星期四)9:00—18:00 2024-02-22 09:00:00 開始 2月21日|2024年“云學堂科技學習周”暨第一屆粵港澳大灣區青年設計師技術交流與分享論壇 直播時間:2024年2月21日(星期三)9:00—18:00 2024-02-21 09:00:00 開始
大灣區青年設計師論壇直播預告(第一屆粵港澳大灣區青年設計師技術交流論壇)  “醒年盹、學好習、開新篇”2024年“云學堂科技學習周”暨第一屆粵港澳大灣區青年設計師技術交流與分享論壇 山東日照:“鄉村之腎”監管裝上“智慧芯”    日照市生態環境局農村辦負責人時培石介紹,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系統被稱為“鄉村之腎”,對于農村水環境的改善發揮著重要作用
人工濕地國際大咖/西安理工大學趙亞乾教授:基于人工濕地技術的污水凈化之路 直播時間:2024年1月30日(星期二)19:00 2024-01-30 19:00:00 開始 馬洪濤院長:城市黑臭水體治理與污水收集處理提質增效統籌推進的一些思考 直播時間:2024年1月25日 10:00 2024-01-25 10:00:00 開始
2024年水務春晚 直播時間:2024年1月18日(周四)18:00—22:00 2024-01-18 18:00:00 開始 《以物聯網技術打造新型排水基礎設施》 直播時間:2024年1月11日(星期四)15:00 2024-01-11 15:00:00 開始--劉樹模,湖南清源華建環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清華大學碩士研究生
WPE網絡報告:作者-審稿-編輯視野下的高水平論文 直播時間:2024年1月10日(星期三)19:00 2024-01-10 19:00:00 開始 核心期刊:中國給水排水》繼續入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 中國給水排水核心科技期刊
直播丨《城鎮供水管網漏損控制及評定標準》宣貫會 直播時間:2023年12月27日 09:30—11:00 2023-12-27 12:00:00 開始 【直播】【第五屆水利學科發展前沿學術研討會】王浩院士:從流域視角看城市洪澇治理與海綿城市建設
先進水技術博覽(Part 13)|水回用安全保障的高效監測技術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城鎮水環境專業委員會2023年年會暨換屆大會 直播時間:2023年12月16日(周六)08:30—18:00 2023-12-16 08:30:00 開始
第二屆歐洲華人生態與環境青年學者論壇-水環境專題 直播時間:2023年12月9日(周六)16:00—24:00 2023-12-09 16:00:00 開始 JWPE網絡報告:綜述論文寫作的一點體會 直播時間:2023年11月30日(星期四)19:00 2023-11-30 19:00:00 開始
WaterInsight第9期丨強志民研究員:紫外線水消毒技術 再生水 水域生態學高端論壇(2023)熱帶亞熱帶水生態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委員會會議 直播時間:2023年11月29日(周三) 09:00—17:40 2023-11-29 09:00:00 開始
中國給水排水直播:智慧水務與科技創新高峰論壇 直播時間:2023年11月25日(周六) 13:30 2023-11-25 13:30:00 開始 中國水協團體標準《城鎮污水資源與能源回收利用技術規程》宣貫會通知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
2023年11月14日9:00線上舉行直播/JWPE網絡報告:提高飲用水安全性:應對新的影響并識別重要的毒性因素 直播主題:“對癥下藥”解決工業園區污水處理難題   報告人:陳智  蘇伊士亞洲 技術推廣經理 直播時間:2023年11月2日(周四)14:00—16:00 2023-11-02 14:00:00 開始
10月29日·上海|市政環境治理與水環境可持續發展論壇 BEST第十五期|徐祖信 院士 :長江水環境治理關鍵      直播時間:2023年10月26日(周四)20:00—22:00 2023-10-26 20:00:00 開始
《水工藝工程雜志》系列網絡報告|學術論文寫作之我見 直播時間:2023年10月19日(周四)19:00 2023-10-19 19:00:00 開始 污水處理廠污泥減量技術研討會 直播時間:2023年10月20日13:30-17:30 2023-10-20 13:30:00 開始
技術沙龍 | 先進水技術博覽(Part 12) 直播時間:10月14日(周六)上午10:00-12:00 2023-10-14 10:00:00 開始 直播題目:蘇伊士污泥焚燒及零碳足跡概念污泥廠 主講人:程忠紅 蘇伊士亞洲 技術推廣經理  內容包括: 1.	SUEZ污泥業務產品介紹 2.	全球不同焚燒項目介紹 3.	上海浦東污泥焚燒項目及運營情況
中國給水排水第十四屆中國污泥千人大會參觀項目之一:上海浦東新區污水廠污泥處理處置工程 《水工藝工程雜志》系列網絡報告 直播時間:2023年9月26日 16:00  王曉昌  愛思唯爾期刊《水工藝工程雜志》(Journal of Water Process Engineering)共同主
中國給水排水2024年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高級研討會(第八屆)邀請函暨征稿啟事  同期召開中國給水排水2024年排水管網大會  (水環境綜合治理)  同期召開中國給水排水 2024年 海綿城市標準化產業化建設的關鍵內容 結合項目案例,詳細介紹海綿城市建設的目標、技術體系及標準體系,探討關鍵技術標準化產業化建設的路徑,提出我國海綿城市建設的發展方向。
報告題目:《城鎮智慧水務技術指南》   中國給水排水直播平臺: 主講人簡介:  簡德武,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現任中國市政工程中南設計研究總院黨委委員、副院長,總院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信息技術委員會副主 第一輪通知 | 國際水協第18屆可持續污泥技術與管理會議 主辦單位:國際水協,中國科學院  聯合主辦單位:《中國給水排水》雜志社 等
技術沙龍 | 先進水技術博覽(Part 11) 直播時間:8月19日(周六)上午10:00-12:00 2023-08-19 10:00:00  廣東匯祥環境科技有限公司  湛蛟  技術總監  天津萬 中國水業院士論壇-中國給水排水直播平臺(微信公眾號cnww1985):自然—社會水循環與水安全學術研討會
WaterInsight第7期丨掀浪:高鐵酸鉀氧化技術的機理新認知及應用 直播時間:2023年8月5日(周六)上午10:00-11:00 2023-08-05 10:00:00 開始 直播:“一泓清水入黃河”之山西省再生水產業化發展專題講座 直播時間:2023年7月23日(周日 )08:00-12:00 2023-07-23 08:00:00 開始
珊氮自養反硝化深度脫氮技術推介會 直播時間:2023年7月21日(周五) 歐仁環境顛覆性技術:污水廠擴容“加速跑”(原有設施不動,污水處理規模擴容1倍!出水水質達地表水準IV類標準!),推動污水治理提質增效。  誠征全國各地污水廠提標擴容工程需求方(水務集團、BOT公司、設
直播預告|JWPE網絡報告:自然系統中難降解污染物去除的物化與生化作用及水回用安全保障 中國給水排水 直播題目: 高排放標準下污水中難降解COD的去除技術     報告人:蘇伊士亞洲 技術推廣經理 程忠紅
WaterTalk|王凱軍:未來新水務 一起向未來  For and Beyond Water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水處理與回用專業委員會以網絡會議形式舉辦“水與發展縱論”(WaterTalk)系列學術報 5月18日下午 14:00—16:00 直播  題目: 高密度沉淀池技術的迭代更新 主講人: 程忠紅 蘇伊士亞洲 技術推廣經理  大綱:  高密池技術原理 不同型號高密池的差異和應用區別 高密池與其他
BEST|綠色低碳科技前沿與創新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高翔教授  直播時間:2023年4月30日 14:00—16:00 2023-04-30 14:00:00 開始 日照:“碳”尋鄉村振興“綠色密碼”  鳳凰網山東    鄉村生態宜居,鄉村振興的底色才會更亮。我市堅持鄉村建設與后續管護并重,市、區、鎮聯
BEST論壇講座報告第十三期(cnwww1985):全球碳預算和未來全球碳循環的不穩定性風險 The global carbon budget and risks of futur 國際水協IWA 3月17日直播:3月17日 國際水協IWA創新項目獎PIA獲獎項目介紹分享會 直播時間:2023年3月17日 9:00—11:30 2023-03-17 09:00:00 開始
中國給水排水直播:云中漫步-融合大數據、人工智能及云計算的威立雅智慧水務系統Hubgrade 直播時間:2023年3月15日 中國給水排水直播平臺會議通知 | 2023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與應用高峰論壇(清華大學王凱軍教授團隊等)
中國污水千人大會參觀項目之一: 云南合續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海口市西崩潭水質凈化中心 中國給水排水 Water Insight直播:劉銳平  清華大學 環境學院 教授 博士生導師—高濃度硝酸鹽廢水反硝化脫氮過程強化原理與應用 會議時間:2023.1.7(周六)10:00—11:00
智慧水務的工程全生命周期實踐分享 直播時間:2023年1月6日 15:00-16:00 對話嘉賓:竇秋萍  華霖富水利環境技術咨詢(上海)有限公司  總經理 主持人:李德橋   歐特克軟件(中國)有限 蘇伊士 直播時間:12月30日14:00-16:00直播題目:污泥處理處置的“因地制宜和因泥制宜” 主講人:程忠紅,蘇伊士亞洲  技術推廣經理 特邀嘉賓:劉波 中國市政工程西南設計研究總院二院總工 教
蘇伊士 直播時間:12月27日14:00-16:00;復雜原水水質下的飲用水解決方案    陳智,蘇伊士亞洲,技術推廣經理,畢業于香港科技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系,熟悉市政及工業的給水及污水處理,對蘇伊士 曲久輝  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
基于模擬仿真的污水處理廠數字化與智慧化:現狀與未來 直播時間:2022年12月28日(周三)9:30—12:00 2022城鎮溢流污染控制高峰論壇|聚焦雨季溢流污染控制的技術應用與推廣 中國給水排水
推薦行業資訊
點擊排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荔浦县| 柏乡县| 九龙城区| 射阳县| 吉隆县| 东乡族自治县| 攀枝花市| 金堂县| 呈贡县| 田阳县| 浦县| 财经| 金阳县| 桂阳县| 绍兴县| 宜兰县| 南丰县| 昌平区| 遂宁市| 曲阳县| 青川县| 宜宾县| 浠水县| 略阳县| 伊金霍洛旗| 确山县| 巴马| 平泉县| 乌兰县| 潞西市| 渝北区| 新巴尔虎左旗| 惠来县| 安溪县| 调兵山市| 陆河县| 广河县| 新泰市| 巩留县| 内乡县| 诏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