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級環保集團密集成立 又一波“野蠻人”來了?
這些年,環保產業好像一個戲臺子,央企、建筑企業、房地產公司、物業公司、地方國資“你方唱罷我登場”。這一方面說明環保產業確實很熱,另一方面也意味著行業門檻還不夠高。
最新一則消息是,4月27日,江蘇省人民政府正式印發了關于成立江蘇省環保集團有限公司的通知,江蘇省環保集團主要由整合省級環保資產,引入央企資本組建而成,注冊資本50億元。
圖片來自江蘇省人民政府官網
根據《環保圈》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至少11個省份都成立了自己的省級環保集團,其中包括陜西、遼寧、廣西、浙江、福建、山東、江西、江蘇等,省級環保集團已成為環保產業不可忽視的一股新興力量。
省級環保集團為啥密集成立?這些“來勢洶洶”的省級環保集團,套路和打法有什么特點?對于環保企業來講,他們究竟是敵還是友?
01
十余省份成立省級環保集團
省級環保集團的成立,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
1992年12月,福建省環境保護總公司成立,隸屬于福建省環保廳,專門從事環境保護咨詢和技術服務。2011年11月,該公司完成改制,更名為福建省環境保護股份公司。
更多的省級環保集團則是隨著近些年的環保大潮同步出現的,例如:
2015年5月,重慶環保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成立。由重慶市政府出資,重慶發展投資有限公司履行出資人職責,市生態環境局履行行業管理職責,公司注冊資本10億元。
2016年3月,遼寧省環保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它是遼寧省內唯一一家省屬國有環保企業,主營業務包括環保工程、環保設施運營、固廢處置、大氣治理、環境影響評價等,員工近800人,資產總額8億余元。
2016年10月,浙江省環保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注冊資本10億元,業務包含水務業務、固廢處置、冶金固廢、生態修復、環保裝備制造等五大板塊。
2019年5月,廣西環保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成立。它是經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成立的生態環保領域國有資本投資建設運營公司,注冊資本金為人民幣50億元。
據《環保圈》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陜西、遼寧、廣西、浙江、福建、山東、江西、江蘇等至少11個省份都組建了自己的省級環保集團。其中有的是以“環保集團”命名,有的則以“環保產業投資集團”、“環境保護股份有限公司”等命名。
除了名稱,背后的實際控制人也略有區別。有的是省級人民政府,有的是省級環保廳,有的是省級國資委,還有的是省級發改委。
不過,他們的共同點是:均依托強大的政府背景,選取當地國有支柱企業進行戰略轉型,跨界進軍環保。開展的業務也由最初的環評咨詢,逐漸向污水處理、垃圾處置、土壤修復、大氣治理等環保全產業鏈布局。
各省為何紛紛成立省級環保集團?與污染防治攻堅戰任務有關。環保“新常態”下,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環保考核更加嚴格,地方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生態環境治理成了“政治任務”,重視程度空前加強。
而在過去幾年的PPP大潮中,有些社會資本資金鏈出現危機,不得不中斷了某些環保PPP項目,給業主方帶來很大麻煩。還有一些不靠譜的所謂環保企業,治理不達標,甚至虛假治理、應付治理,結果被中央環保督察組點名,連累業主方也遭到批評。因此,地方政府亟需靠得住的“自己人”來完成環保治理任務。
當然,不排除有些省份,也看到環保產業中存在的巨大商機,希望能從中分得一杯羹。
02
是朋友還是對手?
聯想到此前先后殺入環保產業的央企、建筑企業、房地產公司、物業公司等,環保企業感覺這似乎又是一波“狼來了”,又有人來“分蛋糕”了。
其實,《環保圈》查詢了各大省級環保集團的官網,發現這些環保集團絕大多數都比較“低調”,很少喊出產值、業績等目標,甚至都很少提到盈利。
他們說得更多的,都是諸如完成“綠水青山的守護者”、“助推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等政治任務。
例如,遼寧省環保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喊出的目標是:
“
積極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部署,著力為環境污染防治、生態環境改善和循環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某種意義上說,在這些省級環保集團的目標中,排在第一位的都是完成環保治理任務,第二位才是賺錢。
正因為如此,他們其實非常愿意和“靠譜”的環保企業合作。例如,廣西環保產業投資集團去年4月份成立,5月就找到廣西知名的環保企業博世科,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
一位與省級環保集團合作的環保企業負責人告訴《環保圈》,省級環保集團與環保企業其實是“戰友”關系,省級環保集團有資金、有平臺,環保企業有技術、有能力,雙方的合作是互補的、雙贏的,所以都有意愿去合作。
而對于備受詬病的國企“效率低下”、“技術能力不足”等問題,他也有不同的看法。他說,國企的市場化程度其實已經比較高了,而且國企更加規范,效率也不低:
“
我經常去國企談合作,他們晚上7點下班回家的很少,食堂直到夜里12點還在供應宵夜,比我們的加班頻率還要高。
有人認為,省級環保集團容易造成壟斷。環保項目的業主多為政府,省級環保集團與他們有著天然的親緣關系,在招投標上更容易獲得青睞,這就容易擾亂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導致區域壟斷。
圖片來源于網絡
這方面,事實上也的確存在,很多省級環保集團的董事長都來自于省政府環保廳,或者卸任后又出任省環保廳廳長。
不過,項目招投標方面,國家有招標投標法來管理,即使是省級環保集團,也必須依法參與競標。
其實,環保企業與其指責別人融資能力強、政府關系好,不如做強做大自己,做自己最擅長的事。就像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馬輝說的:
“
環境產業不是投資型產業,也不是基建型產業,它歸根結底是一個“技術服務型”產業。其核心是“服務”,要把污染治理好,實現環境的改善,而不僅僅是“砸錢”。
因此,對于環保企業來講,最重要的還是加強自己的“硬核能力”,就是核心技術、核心產品和核心服務能力。只有擁有了“獨門絕技”,才能有立足之地,才能有未來發展的空間。
畢竟,如今的環保產業已經走向了結果導向,環境治理最終還是要解決問題。如果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哪怕有再多的資金,再強的政府關系,也沒有用。
已群發消息
-
12:32發送完畢2791
-
昨天 11:52發送完畢2922
-
星期六 17:49發送完畢1632
-
星期五 11:48發送完畢1471
-
星期四 11:56發送完畢1402
-
星期四 11:46無法查看
-
星期三 00:01發送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