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2年多,2018年12月,由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與上海市水務局聯合編制的《上海市河道規劃設計導則》(以下簡稱《導則》)面向社會公眾公示征詢意見。
2018年8月,上海市委書記、總河長李強明確提出,要實現上海水環境的根本性好轉,兌現對全市人民的莊嚴承諾。在新形勢下,河道建設和整治不僅關系到城市面貌的提升,更是彰顯城市文明的重要手段,體現了上海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關系民生、以人民為本的城市精神。河道及沿河陸域環境整治不僅是上海建設生態之城的重要內容,更是重塑城市空間,落實生態文明、城市治理、城市更新等發展理念的重要載體。
這是一次主動轉變“治河”理念、秉承“繡花功”要求的創新實踐,完成了對上海河道歷史沿革、現狀和規劃情況的梳理。《導則》以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設美麗中國、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為指導,其目標和理念與“上海2035”城市總體規劃高度契合,提出了城鄉河道規劃、設計、建設、管理、運維的思路和方法,著力凸顯治理理念創新性、內涵人文性、功能形態生態性,為全市水生態空間保護與利用、深入推進河長制提供技術指導,致力形成河長制的上海特色,將上海打造成令人向往的國際生態之城,將河道治理工作做成建設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的典型實踐案例,做成生態文明建設的民心工程。
打造 令人向往的 國際水城、美麗水鄉
上海是一座依水而生、因水而興的城市,河網密布,具有典型江南水鄉的特點。根據《2017年上海市河道(湖泊)報告》,2017年,上海市擁有河道43253條、總長度為28714.47公里,湖泊39個,河湖總面積為620.92平方公里,河湖水面率達到9.79%。
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水環境是最重要的發展基礎之一,是檢驗城市管理水平的關鍵之一,必須把改善生態環境放在全市工作大局中,突出強調、統籌謀劃。要確定目標、綜合施策,全力以赴打好綜合整治攻堅戰,以實實在在的治理成果回應廣大人民群眾的期盼。時至今日,上海各級河長已經就位,全市中小河道治理將由攻堅戰轉入持久戰。
追求卓越之路充滿挑戰。望眼全球,要成為全球化時代中最具競爭力的城市,塑造具有文化魅力、生態價值、景觀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河道與濱水岸線將發揮極其重要甚至不可替代的作用,對標“卓越的全球城市”發展目標,上海河道規劃與建設未來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導則》由此應勢而生。《導則》秉承上海市中小河道“生態為先、安全為重、人民為本、文化為魂”的規劃建設基本思路,落實“水陸統籌、水岸聯動、水綠交融、水田交錯”的基本原則,開展上海市河道及沿河陸域規劃、設計、建設等全周期研究。《導則》將為各級河長、湖長及相關管理者提供技術和管理支撐,為設計師提供設計指引,為市民提供更多水清岸綠、活力四射的河道濱水空間。
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政規劃管理處負責人介紹說,《導則》規劃理念實現了由“主要重視安全保障”向“全面構建復合功能”轉變,總體內涵由“生產、生活基本功能”向“生產、生活、生態綜合功能”轉變,統籌范圍由“水域本體”向“水陸統籌”轉變,設計思路由“水利工程設計”向“整體空間設計”轉變。參照國際大都市河道及沿河陸域發展建設經驗,未來上海河道將滿足“維護生態平衡,提高城市韌性;滿足復合功能,保障城市安全;延展公共空間,容納公共活動;展現景觀魅力,傳承地區文化”等多元要求。
打造理想河道,從何入手?《導則》明確了“生態之河、安全之河、都市之河、人文之河、創新之河”五大目標理念,提出了生態保育、岸坡穩定、復合多元、延續風貌等19項規劃導引及91條設計策略。
千方百計為百姓打造宜人的親水空間
《導則》鼓勵河道開放可達,強調因地制宜,依據河道所處的功能、區位等要求進行差異化引導。對公共活動型和生活服務型河道,積極開辟和改造綠地、親水平臺等,最大限度開放濱水空間;對生態保育型和生產功能型河道,宜進行景觀、生態改造,適度開放兩岸空間。
結合國際大都市定位,《導則》對塑造城市空間品質提出精細化要求。沿河建筑群落要富有韻律,新建的建筑應充分考慮精致度、景觀性,與周邊環境和諧統一。借鑒全球先進色彩規劃管控的做法,上海河道也將分類分區落實色彩引導措施,根據河道自身情況,選取影響因子,依據重要性排序,疊加研究后劃示色彩分區,并與上海城市規劃管理體系相銜接,劃定色彩管控分區。
都市之河還將增加創意、商業等復合多元功能,鼓勵進一步增強濱水空間周邊底層建筑的公共性,與室外公共空間產生互動。
打造水清岸綠、自然生態的河道
打造水清岸綠的生態之河,是“上海2035”城市總體規劃三大分目標之一“生態之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上海河道治理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
既要“水清”也要“岸綠”。《導則》提出從多渠道提升水質。在中心城區,普陀區朝陽河通過沿河排污口封堵等舉措,水質基本達到五類。 《導則》還提出生態保育的思路,通過模擬自然河道的走向形態,保持、恢復河道蜿蜒特性,以生態化改造、駁岸綠化重塑河道生境。
從總體布局來看,《導則》將河道作為城市發展的生態底線,將錨固以河道為依托的市域生態空間,加強河道兩側生態空間的保育、修復和拓展,從城鄉一體和區域協同的角度加強水系生態環境聯防聯治聯控。
傳承延續城市文脈底蘊的載體
保護歷史文脈,河道和建筑、街道一樣是重要載體。為凸顯上海“江南水鄉,枕水而居”的風貌特色,《導則》提出要延續和彰顯鄉村聚落與水系相互依托的特色肌理,保護和延續街巷、建筑與水系形成的空間格局關系。
在歷史風貌區域,將深度挖掘并增補風貌保護河道,保護或恢復風貌保護河道原有的風貌特色和空間尺度。針對河道沿線的歷史遺存,深度挖掘拓展保護對象,活化利用,同時保護和修復古橋、水埠、碼頭等環境要素。
針對全市范圍的河道,《導則》鼓勵增設滿足市民生活和文化需求的各類配套設施,并依據濱水空間組織都市休閑和民宿生活活動。如,組織水上旅游線路,加強游船、碼頭、陸域交通統一規劃,組織豐富多元的水上活動。如果是歷史風貌型河道,鼓勵還原和展示水岸生活場景和生活方式,比如茶館、食肆、商鋪等,以及塑造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空間。
守住安全底線,創新實現方式
打造生態、都市、人文之河,一頭連著安全等基本功能,另一頭連著理念落地實施。
河道設計的前提是滿足安全功能。《導則》明確從完善網絡、護岸設計等方面保證安全底線不放松。在守住底線的基礎上,實現愿景需要創新手段。《導則》提出了機制創新、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
在機制創新方面,為深入貫徹 “河長制”,落實市區聯動、水岸聯動、上下游聯動、干支流聯動的要求,《導則》倡導因地制宜,實施“一河一策”,建立適合上海中小河道的評估機制。在管理和技術方面,《導則》創新提出了對全市河湖水系采取“指標管控”和“空間管控”相結合的方式,倡導引入新技術手段、智慧運營,對河湖進行綜合施策。
《導則》本身不具備法律的強約束力,如何將“倡導”落到實處?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政規劃管理處負責人表示,將以河長制為重要抓手,明確設計內容與標準,牽頭組織開展河道污染現狀調查,鼓勵各方共同參與河道及沿河陸域的設計與改造,協調各方訴求,解決其中具體問題;突出多規合一、河道及沿河陸域評估指標體系、河道及沿河陸域規劃建設方案等規劃引領作用;進一步提高河長統籌領導下的部門間協同管理水平,鼓勵引導所在區域居民和街道社區等公眾力量參與河道運營維護;建立建設、激勵、協商、資金保障、項目儲備、動態更新等綜合保障機制,最終實現“河長(常)治”。
理念轉變案例之一: 蘇州河上的昌平路橋 都市之河的精細化體現
昌平路橋是聯系上海老閘北與老靜安的天然紐帶,是閘北、靜安兩區“撤二建一”后首推的重大工程。新靜安區“蘇州河一河兩岸”的規劃研究成果中將昌平路橋定位成一座景觀性的交通要道,因此十分重視該橋的景觀設計。經過多輪專家評審,確定將昌平路的橋型定位為“平橋”,一跨過河,并且將梁底標高從6.5米將降至5.7米。
隨后抓緊進行橋梁景觀設計,以文化性、景觀性、原創性為創作目標,結合靜安區一河兩岸規劃,充分考慮人文元素,并力求橋梁設計切合主題,彰顯上海城市的地方特色和地方文化,做出了若干備選方案。經專家評審確定了最終的景觀方案——“蘇河之眼”,其形式新穎活潑,現代感強,在斷面布置上將人車分離,為行人創造了良好的觀景休憩空間。
理念轉變案例之二: 青浦區朱家角鎮 歷史保護和傳承演繹的典范
朱家角是“由水而生,因水而興”的傳統江南水鄉古鎮,自然地理環境、古鎮空間布局、建筑、街巷、河流、橋梁等歷史環境要素及發生在其中的傳統生活,形成了朱家角“小橋、流水、人家”的自然景觀和生活特征。
尚都里休閑廣場占地面積近4萬平方米,由5位國內知名設計師參與設計,地處古鎮風貌保護區核心位置,處于古鎮保護區、老鎮保護區、老鎮協調區3個板塊交匯處。
水樂堂由譚盾與日本磯崎新工作室聯合打造。將老宅改造成為一個多功能的藝術空間,通過引入循環流動的河水,將室內外空間連通,形成獨特的視覺體驗。
專家點評——
惠及城市人民和城市未來的福祉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鄭時齡
經過將近兩年的協調工作,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上海市水務局共同領導編制了《導則》,這是國內城市率先編制的河道規劃設計導則。此前,上海市已經編制了街道規劃設計導則、街道精細化設計導則,是指導城市道路和河道規劃建設十分重要的標準。上海今天仍然有4.3萬余條河道,其中有226條骨干河道和86條風貌河道,為此,也專門編制了風貌河道規劃設計導則。《導則》圖文并茂,不僅指導建設,也涉及綠化和景觀塑造,具有可操作性,易于理解,因此也利于管理、實施和保障。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關于水的哲理,上善若水,孟子贊美水:“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后進,放乎四海。”水是普遍的自然現象,是生態,是保育,是生命。水滋養著城市,是知識的源泉,是城市的形象。水對于生態建設,維護城市安全,傳承城市文化和拓展公共開放空間具有重要的作用,重視河道就是為了城市的人民,也是為了城市的未來。
體現上海“開明睿智”的城市精神
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市政設計規劃分院院長 徐國強
本次《導則》的編制是上海在河道規劃、設計、建設、管理、運維方面的一次積極探索和嘗試。不僅是上海城市發展理念的轉變,更是“河長制”上海特色的體現。《導則》集合了我們多年來對河道的思考和期望,《導則》的編制引起了全社會對上海河道及沿河陸域這個空間多方面內容的討論,得到了來自各級河長、市區兩級相關部門、設計師、上海市民等社會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參與,充分體現了上海“開明睿智”的城市精神。《導則》由始至終都貫徹了規劃理念、總體內涵、統籌范圍及設計思路四方面的轉變,針對不同類型的河道(段)、風貌區內的河道等都提出了具體的引導。以朱家角水鄉古鎮等地區為例,在“人文之河”中提出“保留現有街巷、房屋與河道形成的肌理脈絡。鄰水房屋應滿足防汛安全要求,應保留風貌特色而無法滿足的,應制訂應急方案,可利用建筑后方道路、地方等保證區域防汛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