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水鄉片區,河涌密布,淤泥層普遍達10米以上。經初步統計,隨著水鄉功能區統籌發展的逐步推進,重點開發地區的淤泥量達600萬立方米,整個功能區淤泥量預計超過5000萬立方米,同時,隨著水鄉功能區土地整備和城市更新等重大發展戰略的推進,大量的老舊廠房和農房需要拆遷,也必將造成大量的磚渣等建筑垃圾。

位于東莞水鄉片區的麻涌華陽湖風景區
針對這一情況,在市政協十三屆六次會議上,有提案建議以水鄉地區為先行試點,創新固廢資源化循環利用,推動“無廢城市”的建設及綠色循環經濟的發展。
市政協委員鄭金伙、李澤、許斌等人表示,水鄉是我市土地整備工作的重點實施區域,工程建設過程中,必然產生的大量渣土、淤泥及建筑廢棄物等固體廢棄物。
然而,目前東莞并無處理固體廢棄物的成熟辦法。委員們表示,東莞目前采用的方法多為簡單固化處理后就近填埋、外運填海或燒結磚兩種,但是,就近填埋存在缺乏足夠場地,外運填海成本過高,且容易對海域帶來二次污染。
這種粗放的處理方式帶來的是,東莞大部分固體廢棄物均未作為資源化產品的原材料加以利用,未“變廢為用”實現綠色循環利用,資源化利用率不高及環保效益不佳。
2020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要求推行綠色發展方式,促進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發展。在此背景下,委員們提議以水鄉為試點,創新固廢資源化循環利用可謂恰逢其時。
這份提議的具體辦法為——以水鄉地區為先行試點,給予積極的市場扶持,如:將河、湖淤泥進行資源化處理生產環保免燒磚、道路復合穩定土、海綿介質土及種植土等,并將轉化的建材應用于該區域的新建項目,探索采用固廢資源化先進技術,創新建筑固廢資源化利用模式,實現固廢無害化和零排放處理,推動“無廢城市”的建設及綠色循環經濟的發展,創建綠色生態宜居宜業示范城區。
近年來,水鄉著力打造秀美環境,讓鄉村潔凈,百姓安居。
曾經的水鄉,村莊污水排放河涌內,引起河涌水體變黑,所發出的異味對沿岸的居民與行人造成影響。另外,由于河道淤積嚴重,部分排水渠為明渠,河道較窄,致使河水較難凈化,居民生活污水排水道多年來沒有維修過,導致村民生活污水排放較難。
但現在,越來越多的水鄉居民感慨,社區變美了,出行便利了,人居環境越來越好了。水鄉管委會城市更新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通過各方合力,目前,兩批共24個示范村已全面啟動和建設,水鄉的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均得到顯著提升。相信在群策群力下,必定能將水鄉打造成宜居宜業的秀美家園。
文字:唐卓
攝影:鄭琳東
編輯:張葉
【來源:東莞日報社i東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