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革水庫治理之“制”:模式創新 破繭而出
時間:2021-04-01 11:06
來源:國家環境保護技術管理與評估工程中心、E20環境平臺
作者:曹斌
評論(0)
近日,由宜興環科園選送的武勝縣五排水庫水環境治理案例作為縣域河流型水庫典型案例入選“雙百跨越”之“藍色發現”水體治理標桿案例。專家們紛紛認為五排水庫水環境治理以系統解決方案為百姓重塑“綠水青山”,產生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在水處理、水治理行業內部造就了良好的口碑。但是,河流型水庫治理依然面臨傳統治水模式的束縛,越治越污的窘境在小流域治理中更加突出,尚未形成一條行之有效的系統路徑。因此,本文從模式革新的角度再次著重研究五排水庫水環境治理案例,講述武勝縣政府如何通過體制機制創新突破傳統治水模式的弊端,通過“政府搭臺、園區落地、企業發力、公眾參與”的社會治理體制,推動武勝縣落地生態文明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
近日,E20環境平臺攜手國家環境保護技術管理與評估工程中心聯合啟動了“雙百跨越”之“藍色發現”水體治理標桿案例的首期比選活動。由宜興環科園選送的武勝縣五排水庫水環境治理案例作為縣域河流型水庫典型案例入選優秀案例。圍繞該案例,本公眾號先后推出“案例解析——縣城治水的武勝模式”、“創新水庫治理之術:靶向治療,防治一體”兩篇文章,引起了行業及專家的廣泛關注,專家們紛紛認為五排水庫水環境治理以系統解決方案為百姓重塑“綠水青山”,產生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在水處理、水治理行業內部造就了良好的口碑。但是,河流型水庫治理依然面臨傳統治水模式的束縛,越治越污的窘境在小流域治理中更加突出,尚未形成一條行之有效的系統路徑。
因此,本文從模式革新的角度再次著重研究五排水庫水環境治理案例,講述武勝縣政府如何通過體制機制創新突破傳統治水模式的弊端,通過“政府搭臺、園區落地、企業發力、公眾參與”的社會治理體制,推動武勝縣落地生態文明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
五排治水之困
五排水庫庫區橫跨武勝、岳池兩縣,水庫大壩位于武勝縣境內,因而所有權和管理權屬于武勝縣,然而庫區四分之三的水域位于岳池縣境內。過去的網箱養魚是主要污染源之一,曾經庫面腐爛的水葫蘆則加劇了污染形勢。從上游岳池縣城及周邊鄉鎮每天排放8-10萬立方米污染嚴重的污水,亦成為庫區污染的“元兇”。水務、環保、建設、園林、市政、公用事業、防汛等部門的職能分割需要付出極高的協調成本,多個部門,還涉及兩個縣級行政區,協調難度、執行阻力之大無法想象。
四川省廣安市武勝縣五排水庫治理項目,克服上述重重困難,合理運用跨區域協同機制,采取“政府搭臺、園區落地、企業發力,公眾參與”的創新治水模式,不僅達成了水清岸綠的治理成效,更是通過創新體制機制開啟了縣域河流型水庫治理的模式創新先河。
牢記河長制初心,多措并舉內外兼修
優美清澈的河流湖泊是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重要期盼,也是美麗中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面對“九龍治水、分頭管理”的問題,廣安市和武勝縣堅持以民為上,抓穩筑牢河長制這個治水的“牛鼻子”,在河流治理與管理上實施黨政同責,清晰明確政府對河流的完全責任,多措并舉內外兼修地保障人民享有更大的水生態環境權益。
破解部門職能分割,提升治水“內力”。在水利、環保、住建等多部門分割治水的歷史背景下,點狀的治理與管理已無法解決治水的系統性難題。廣安市和武勝縣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方針,首先運用系統性思維深度優化機構職能,通過河長制的落實消除體制性瓶頸和機制性障礙,以水功能優化為主要任務整合涉水職能,并為解決五排水庫水資源安全、水環境治理、水生態恢復成立專門機構——五排水庫管委會,穩步提升治水“內力”。
消除流域行政割裂,強化治水“外力”。通過河長制,構建了“1+10+N”的指揮體系,即1個長灘寺河水環境綜合治理指揮部,10個指揮部下的工作推進組,設立N個縣級“雙河長”。建立跨區域的統籌協同機制,在水資源管理、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等方面由政府主導和兜底轉變為政府主導的多中心治理、利益相關者合作治理、社區為中心的自主治理,社會共同參與、人民群眾共同擔當的創新模式,突破流域行政割裂的束縛,強化治水“外力”。
變革治理模式,共達治理效果
自五排水庫出現水質問題以來,武勝縣政府在與上游岳池縣共同治理的基礎上,積極探尋新的跨區域治理變革與治水制度手段。宜興作為我國唯一擁有以發展環保產業為特色的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城市,環保產業發達,環保技術先進,大力推進模式創新。武勝縣在跨區域治水的基礎上,以宜興環科園為紐帶,以“創新”促“革新”,從而進一步形成了“政府搭臺、園區落地、企業發力、公眾參與”的一園兩縣,區域協同的“武勝模式”。
“一園兩縣,區域協調”的創新模式。武勝縣與宜興環科園的合作始于2013年,以東西部政府間戰略合作為內核,期間通過多次互訪與考察交流、搭建互動合作平臺、雙方干部掛職等方式,在產業發展、人才交流、環境治理等方面達成合作共識,積極開展變革治理模式探索,真正引入以“兩山論”為核心的水體治理系統解決方案,形成以環科園為紐帶,帶動宜興與武勝、岳池深度合作,為武勝縣環境治理工作、五排水庫水環境治理工作開展打下堅實基礎。
“園區落地,企業發力”的創新路徑。在武勝縣與宜興環科園充分溝通信任的基礎上,2017年9月中宜環境醫院武勝分院正式成立,從而開啟了政府、園區、企業多元協同有效推進武勝縣水污染治理?剖痉俄椖康膶嵤┡c落地。依托于東西部政府間的戰略合作,通過宜興環科園中宜環境醫院這一平臺運用“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方法推動創新要素流動,讓企業更好地服務于地方在水污染處理、固體廢棄物治理、大氣污染治理和環境監測等領域具體需求,推動地方破解生態環境治理難題落地“兩山論”的同時,助力環保企業特別是民營環保企業通過“技術引進、國內集成、項目示范”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能力。
五排水庫水環境治理作為武勝縣專項示范項目,由武勝縣政府聯合宜興環科園精準把脈,以五排水庫水環境綜合治理為主線,系統規劃、靶向治療、多元共治,通過體制機制、?萍夹g、產業轉型、公眾參與四元驅動提升武勝縣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彰顯了武勝縣政府在黨和國家高標準要求之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兩山論”落地做出的努力。
治水“武勝模式”,重塑“綠水青山”
在政府、園區、企業協同推進的基礎上,積極發揮公眾在水體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呼吁和引導附近居住的村民等參與到五排水庫的水污染治理中,當地人民生活環境有效改善,人民感知飛速提升,不僅產生了極大的社會影響力,在水處理、水治理行業內部造就了良好的口碑,“武勝模式”受到搜狐網、網易訂閱、騰訊視頻、四川日報、廣安日報等知名新聞媒體的爭相報道,得到了廣泛關注。
武勝縣以創新水庫治理之制,積極采取模式變革,深度解決了跨區域、跨部門等體制機制問題,破繭而出,為破解縣域河流型水庫治水之困提供了良好的經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