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面是風景秀麗的濕地公園,地下是工藝先進的污水處理設施,“2.0版本”的污水處理廠就要來了。昨從市市政和園林局了解到,寫入今年無錫市政府工作報告的城北污水處理二廠年內啟動建設,將首次創新采用地埋式污水處理模式,打造土地集約、環境友好、生態安全的“未來綠色新基建”。
打開城北污水處理二廠的規劃圖(如圖),沒人能想到這竟是一座污水處理廠。從規劃圖上看,廠區猶如被河流環抱的一片綠島,島上池塘、步道、綠化俱全,儼然一座濕地公園的模樣。“用于處理污水的格柵、濾池等設備全都藏在地下。”市市政和園林局供排水處處長徐勁向記者“揭秘”污水處理廠的地下“乾坤”。據介紹,相比常規污水處理廠,這種“2.0版”的地下污水處理廠可節省1/2的土地資源,且大大減少噪聲、異味,化解污水處理廠建設中的“鄰避效應”。
據悉,城北污水處理二廠規劃選址于京杭運河與錫澄運河交叉口,計劃用兩年時間建成,可服務山北、西漳和勤新等區域的污水處理需求。廠區地面是100畝左右的綠地,將建成濕地公園,與規劃中的北尖公園統籌建設,成為我市土地集約利用和生態景觀營造的一個展示窗口。
“地面的濕地公園除了改善生態環境、豐富市民生活,還可以進一步凈化出廠尾水,提高污水處理廠排放水質。”徐勁透露,經地下設備處理過的尾水還將到地面濕地“遛一圈”,利用水生動植物對出廠尾水進行活性處理,最后作為生態補水排入北塘聯圩水域。規劃圖中的濕地公園,一座鐘樓分外顯眼,原來這是污水處理廠的通風塔,未來將加以亮化打造成地標性建筑,給附近的滬寧高鐵線增添一道新的風景。
據統計,截至去年年底,無錫市區建有城鎮污水處理廠21家,處理規模171.75萬噸/日,污水處理能力基本平衡但余量不足,計劃兩年內要新增20萬噸/日規模。除了城北污水處理二廠,更多污水處理設施將列入計劃。“按照環評要求,常規污水處理廠周圍需要300—500米半徑的隔離空間,既占用大量建設用地資源,廠區周邊土地的開發利用價值也會‘打折’。”市政協委員、市市政公用產業集團董事局主席周乙新建議,未來我市應創新污水處理廠建設模式,由地面“大集中、大截排”模式調整為以地埋式污水處理廠為核心的改造擴建新模式,利用技術創新實現集約用地,讓污水處理廠從“萬人嫌”變成“好鄰居”。(朱冬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