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地中央督察整改方案列出任務清單嚴落實
時間:2022-01-07 13:59
來源:中國環境報
作者:鄒祖銘
近年來,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堅持問題導向,幫助地方真正解決了一批“老大難”生態環境問題,也成為推動地方黨委和政府及其相關部門落實生態環保責任的硬招、實招。而地方能否借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的東風,將深藏已久的環境“毒瘤”連根拔起,有賴于地方對生態環境問題的嚴抓落實、持之以恒。
2021年4月,“十四五”開局之年的首批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對山西、遼寧、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廣西、云南8。ㄗ灾螀^)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督察。2021年7月以來,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組陸續針對上述8。ㄗ灾螀^)發布了督察報告,并移交了責任追究問題清單。
5個月后,8份過萬字的文件引人關注:由上述8省(自治區)對外發布的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報告整改方案(以下簡稱整改方案)于近期相繼亮相。
一個個階段目標、一個個清單問題、一個個權責單位,緊系著群眾關心的環境問題,緊系著領導干部的考核問責。8份整改方案,不僅是地方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鄭重承諾,更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殷切期待。
明確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時間表:“穩步提升”“持續改善”高頻亮相
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是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的最終目的之一,這也成了各地整改方案中突出的重點。記者注意到,不少地方明確了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時間表。
湖南在整改方案中指出,到2021年底,全省國考斷面地表水水質達到或好于Ⅲ類斷面比例達到國家考核要求,地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優良比例達到100%;全省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7%以上;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1%以上;森林覆蓋率穩定在59%以上。
云南則在整改方案中提出,到2021年年底,全省地表水國控監測斷面優良比例達到85.7%、劣Ⅴ類比例小于3.5%。到2023年,全省地表水國控監測斷面優良比例達到91.1%、劣Ⅴ類比例小于2%,九大高原湖泊水質穩中向好;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穩居全國前列,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遼寧明確了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遠期目標:到202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空氣環境質量穩步提升,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地表水和近岸海域優良水質比例達到國家要求,基本消除國控劣Ⅴ類斷面;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在2020年基礎上穩步提升。
此外,山西、安徽、江西、河南、廣西等省(自治區)均提出了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總體目標,“穩步提升”“持續改善”是重點高頻詞匯。
緊盯督察反饋問題整改:清單中明確黨政“一把手”為責任領導
針對督察反饋問題整改,8省(自治區)均以附件形式,在整改方案后,列出了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整改任務清單。
記者梳理發現,八地均在清單中歸納整理了約百條的整改任務。
整改任務,從關注重點上來看,分別從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加強長江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遏制“兩高”項目發展、完善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開展污染防治攻堅戰等角度,直接回應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反饋意見中的問題。從任務劃分上來看,每條整改任務都有整改目標、整改措施、主體責任單位,甚至還有拓展。例如,山西明確了責任人和驗收單位,遼寧明確了督導和驗收單位,安徽明確了監管責任單位,湖南明確了牽頭督導單位和配合督導單位。
一些地方在整改任務的形式上還進行了創新。河南從共性整改任務和個性整改任務出發列出了整改清單,并直接在共性整改任務中明確了責任領導。例如,面對“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夠深入,思想認識仍然存在偏差”的問題,明確省委書記樓陽生、省長王凱為責任領導;其他共性問題的責任領導,則是按照不同領域,由副省長們根據分管工作擔任的,細數下來,一名副省長肩上遠不止一項整改任務。
廣西則是根據督察報告指出問題以及公開通報典型案例和重點轉辦件,進行了兩部分的劃分,一目了然、對照清晰?梢哉f,各地的整改清單雖形式各異,但體現了各地在推動督察反饋問題整改的用心。
為了讓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到位,各地也立下了明確目標:遼寧提出,督察期間交辦的4660件群眾環境信訪舉報案件,要求2022年年底前完成整改;云南提出,對督察報告指出的4方面16類50個問題,要求在2021年年底前完成7個,2022年年底前完成17個,2023年年底前完成21個,2025年年底前全部整改到位;安徽提出,督察報告中指出的4方面18類問題整改,2023年底前力爭基本整改到位,督察期間交辦的3815個信訪件要在2021年底前基本辦結;廣西則是根據近期、中期、遠期目標提出了50%、70%、100%的整改任務。
各地整改舉措不盡相同:國家重大戰略、省級督察、信訪機制值得關注
整改任務清單體現的是“點”的工作,那么,由點及面的總體整改舉措,各地又進行了哪些探索?
一方面,看共同性。
記者注意到,在各地的整改方案中,重點舉措基本都囊括了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現代化、促進全面綠色轉型這幾項內容。具體到各地整改舉措來看,有的由點及面,有的由表及里,但整體涉及相對全面,可以看出各地對這幾項內容的高度重視。
另一方面,看特殊性。
整改舉措,只有適應當地的實際情況,才不會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這就需要地方在重點舉措中關注個性化問題。
面對國家重大戰略——長江、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安徽表示,堅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開展長江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監測和溯源整治,組織拍攝2021年長江(安徽)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河南指出,要加快編制《河南省黃河流域國土空間規劃》《河南省黃河生態廊道建設規劃》《河南省黃河灘區國土空間綜合治理規劃(2021-2035)》等專項規劃;嚴格落實灘區生態保護紅線和自然保護區管理制度;規范黃河水資源利用,堅決糾正違規“人工造湖”,防止企業超計劃用水;科學開展沿黃復合型生態廊道建設,全部清退濕地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魚塘養殖。
作為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的有效延伸——省級督察,同樣也被列入一些地方的整改舉措中。江西表示,要學習借鑒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經驗做法,探索完善江西省生態環保督察體制機制,組織開展省級生態環保例行督察及“回頭看”,適時開展機動式、點穴式專項督察,強化日常生態環境保護派駐監察。湖南表示,要加強省級生態環保督察,開展例行督察、專項督察,構建督察整改效果評價體系。
群眾信訪,是中央生態環保督察中獲取生態環境問題線索的“得力幫手”。在整改舉措中,廣西單獨列出“突出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生態環境信訪問題,不斷增強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一項。具體表現在,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分類建立臺賬,綜合施策,及時消除隱患;對久拖不決的以及整改過程中存在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現象的典型信訪問題要精準督辦,對效果不理想、群眾不滿意的要“回爐”整改;組建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專家和群眾代表組成的第三方監督評估組。
值得一提的是,云南的整改舉措頗有新意。云南表示,要開展一次綠色發展的“思想革命”,彰顯生態文明建設的“云南態度”和“云南斗志”;實施一場動真碰硬的“湖泊革命”,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好九大高原湖泊;打贏一場標本兼治的污染防治攻堅戰;打好一場“利當前、惠長遠”的生態環境保護持久戰……
此外,一些地方還在生態環境監管體系、經濟生態生產總值核算、碳達峰碳中和、基礎設施建設等內容上列出了計劃表。無論是共同性還是特殊性,各地在整改舉措上都力爭全面、具體,具有可操作性。
如何做好整改“后半篇文章”?組織保障要嚴、要實
整體舉措制定好了,如何通過組織保障推動問題整改?八地均表示,要強化組織領導、加強督導檢查、完善資金保障、規范銷號管理、嚴肅追究責任和加強信息公開。
嚴肅追究責任,是推動問題整改的重要一環。一組公開數據顯示,在第二輪第三批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完成進駐之際,各督察組共立案偵查160件,拘留95人;約談黨政領導干部1708人,問責844人。
各地在責任追究上都表示,對督察組移交的責任追究問題,要成立責任追究調查組,深入調查核實,厘清責任,避免“一刀切”、泛化和簡單化。同時,對整改不力、弄虛作假等行為,依法依規依紀追究相關單位和人員的責任。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地方還在資金投入方面提出,要建立多元化投入模式,做好“雙招雙引”工作,創新合作方式,拓展合作范圍,鼓勵和引導各類資本參與環境治理設施和督察整改項目的投資、建設、運行。
整改方案已經落地,能否結出生態環境改善的碩果,讓群眾“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收獲滿滿幸福感,各地還需打起精神,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勁頭實現既定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