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等不得也急不得
來源: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本報評論員 | 王健生
春在中國,逐綠而行。2022年全國兩會,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共謀綠色未來,路徑更加清晰明確,方法更加務實科學。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特別強調,堅持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在降碳的同時確保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糧食安全,保障群眾正常生活,不能脫離實際、急于求成。
這是對國家重要能源基地內蒙古自治區的重托,更是對全國有力有序有效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明示。
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是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多次強調的,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不是別人要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必須要做,但這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的,等不得,也急不得。必須尊重客觀規律,把握步驟節奏,先立后破、穩中求進。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將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強度降幅,用世界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事情的難度可想而知。
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變革,必然會面臨壓力,但壓力往往又是前行的動力。對于這場執政能力的大考,既要堅定不移推進,但又不可能一蹴而就、畢其功于一役,需要科學謀劃、務實決策和高效執行。既要立足當下,一步一個腳印解決具體問題,積小勝為大勝,又要放眼長遠,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把握好降碳的節奏和力度。
先立后破、穩中求進,體現的正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循序漸進、持續發力的辯證思維、系統觀念。
先立后破、穩中求進,就需要系統謀劃,全國一盤棋。
新時代的全面深化改革,凸顯了頂層設計的重要性。自雙碳目標提出以來,我國展現出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的巨大勇氣、堅定信心和空前力度——出臺碳達峰行動方案,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加速構建……在今年全國兩會的“部長通道”上,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表示,已經完成了17個省份雙碳實施方案的銜接,其余省份也在抓緊進行。
唯穩中求進方能行穩致遠。推進碳達峰碳中和,要充分考慮局部特定及地區之間、行業之間的差異,因地制宜,協同推進,不搞齊步走、“一刀切”。
試點先行是改革的重要方法。要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和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率先實現碳達峰,組織開展碳達峰碳中和先行示范,探索有效模式和有益經驗。
2月20日閉幕的北京冬奧會成為第一個“碳中和”冬奧會。國家速滑館“冰絲帶”鋪就“最快的冰”、碳排放趨近于零,靠的是新型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技術。千余輛氫能大巴穿梭于賽場,奧運史上首次實現全部場館綠色電力全覆蓋,節能、低碳能源、廢棄物與廢水處理等諸多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匯聚成新發展理念在冬奧實踐中的生動樣本。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以5.2%的能源消費總量增速支撐8.1%的GDP增速。煤炭消費占比下降0.9個百分點,清潔能源消費占比提升1.2個百分點,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3.8%。
可以看到,綠色減碳發展已經成為“穩增長”不可忽視的主要內容。中國以實際行動向世界集中展現了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的堅強決心和不懈努力。
同時也要看到,“富煤、貧油、少氣”是我國能源結構的基本特征。環顧全球,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交織,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大國博弈日趨激烈,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身處其中,發展是第一要務。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一定要立足以煤炭為主的基本國情,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納能力,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傳統能源逐步退出必須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
凝心聚力,其道大光。今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站在時代的關鍵坐標,全國兩會為改革計、為發展謀。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指出,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是用綠色技術替代傳統技術,要減少碳排放,而不是減少生產能力,不是降低增長速度。應著眼于形成新的綠色供給能力,在確保產業供給安全前提下平穩轉換。
穩中求進的核心是安全降碳。實現雙碳目標尤其要講究章法,要強化底線思維,“碳沖鋒”和“運動式”減碳都是要不得的。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根本上是要依靠生產生活方式的深刻轉變。這不僅需要各地方、各行業、各類企業參與,也需要城鄉居民共同參與,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春潮澎湃風正勁,重任千鈞再楊帆。“穩字當頭、穩中求進。”“落實碳達峰行動方案,推動能源革命,確保能源供應,立足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通盤謀劃,推進能源低碳轉型。”政府工作報告擲地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