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V-DVWK-A 131 一段式活性污泥法工藝設計規范
《ATV-DVWK-A 131 一段式活性污泥法工藝設計規范》是德國開展污水處理廠活性污泥法工藝設計的規范標準,其主要內容包括污水處理廠規模的確定、污水處理廠的設計流程、生化反應池及二沉池的設計與運行等內容。
《ATV-DVWK-A 131 一段式活性污泥法工藝設計規范》以其科學、嚴謹而聞名于國際污水處理界,特別地包含了有機物及氮磷去除的相關參數修正以及基于COD組分的精確設計,為污水處理廠的靜態設計與動態模擬之間的銜接提供了方便。
《ATV-DVWK-A 131 一段式活性污泥法工藝設計規范》的設計方法科學,設計思路合理,廣泛應用于國內外的標準制定(如我國《室外排水設計規范》(GB 50014)在編制時就借鑒了該標準的部分內容)、高校教育、科學研究等相關領域的工作中。
在編制本規范先前版本時(1988-1990),僅有少數幾座脫氮除磷污水處理廠在運行。由于從這些廠的運行效果得到的設計、運營經驗有限,在很多問題上只能借鑒于研究性成果。此后有大量的此類污水廠投入運營,為本規范的編制提供了更充分的實踐資料和數據。
相比1991年2月的版本,本次做了以下重要改編:
原則上對活性污泥工藝不設置服務人口的限制(此前為≥5000人口當量)。
刪除了污染負荷基礎資料調研相關章節;對于所有類型污水處理廠的污染負荷計算將專門編制單獨的技術規范。
污水脫氮設計溫度改為T=12℃(此前為10℃),與《德國污水條例》(AbwV)附錄1的要求相一致。前提是生物反應池的構造具有靈活可調性。
增加了污水生物除磷的設計。
修改了反硝化能力章節。
修改了需氧量的計算。
增加了選擇池的設計。
增加了基于化學需氧量進行設計的選擇。
提高了二次沉淀池的允許污泥容積負荷。
修改了二次沉淀池功能分區高度的命名,以及濃縮和排泥區的深度計算。
整合了二次沉淀池排泥設施的設計。
工藝技術的闡述可參見ATV手冊《污水生物處理和深度處理》[1]和《污水機械處理》[2]。文中標注的
數字編號對應章節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