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智慧城市高質量發展 打造特種機器人產業生態集群播報文章
來源: 施羅德工業集團
深圳市施羅德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創立于2009年,是一家專注特種機器人產業集群的國際化新型高科技企業,致力于為特種機器人工業、行業用戶以及專業的有限空間檢測、巡檢應用提供智能檢控產品和定制化解決方案。公司在深圳和重慶擁有兩大智能制造基地,近三年營業收入每年保持50%以上的高速增長。
創立至今,施羅德一直堅守“聚德精進,明慧求實”的企業精神,將堅實的企業文化融入市場拓展和技術創新,推動公司經營范圍的全球布局,特種機器人產品的穩定交付,在協助人們應對特殊工況上創造無限價值。
“機緣巧合進入這個行業”
施羅德屬于特種機器人行業,特種機領域分類很廣,我們主要側重于有限空間和極限條件作業,這種作業環境對機器人的設計要求比常規的服務類機型要高,這也是這個行業的門檻所在。這類機器人在國內發展的時間還很短,大概在2000年以后才逐漸起步,而且早期更多的是引進國外的一些技術,甚至是整機引進回來。
我們是2009年機緣巧合之下進入這個行業,剛開始做的是排水管網檢測特種機器人,剛入行的四五年,我們吃盡了苦頭。那時中國的特種機器人行業剛起步,沒有生產標準和設計標準,也沒有專業的開發人員,完全從零開始,我們們需要對行業、對市場進行調研,去了解和尋找產品的設計標準。
那時中國也基本沒有這類產品,只有個別大城市的市政管理單位才有當時的進口設備,都當寶貝似的,倉庫存放的很少,要拿就太貴了,動輒就是百萬級。所以當時我們在調研市場的時候,你說讓機器人在下水道里干活,管理單位都覺得很吃驚,加上設備比人工貴多了,沒多少人愿意花這個錢。
后來我們到新加坡調研,有一個工程公司給政府服務時,用了很多排水機械,我就向他們的CEO請教,他說“你們要做的這個行業是非常好的行業”。那年是2009年,新加坡總人口不到500萬,但它一個城市就有上千臺這樣的設備,同時期的中國全加起來可能十臺都不到,當時我們覺得未來的城市治理一定是要向新加坡看齊。中國的城市在高速發展,人們也在追求更高質量的生活品質,未來一定是需要這種設備的。所以從新加坡回來我們才決定做這個行業,當時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先例給我們信心,我們是沒法堅持這么久的。

五年時間里我們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到2014年才開始有產品銷售。一是因為用戶不懂、不了解,你得去給他講,從零開始講,然后讓他了解怎么去應用,這是一個過程;二是后來有了大的形勢變化,基于國家對人民生命健康權的重視,危險環境作業下能用機械替代解決的,都盡量避免用人,這也給我們帶來了商業機會。

所以到2014年的時候,我們開始有一定規模了,產品從原來簡單的管道檢測,增加到管網檢測、非開挖修復、智能巡檢、智能電機。施羅德成為國內特種機器人領域智能制造的先驅者,國內的行業標準大部分都是我們參與或者作為發起單位共同制定的。
“幾乎所有的標準品都無法適用”
2015年考慮到企業未來的發展,我們決定在管道上進行技術沉淀。管道機型本身對防爆、防水要求非常高,因為它要在有毒、有害、可燃性氣體環境下作業,對氣體防爆有很高的標準,另外水下也有腐蝕性水質,也需要有防水、防腐蝕功能,我們做的防水標準是IP68,是最高級別的防護標準。所以惡劣環境作業和高防護標準,對管道機型的產品設計和工藝要求都非常高。
很多人表面上看就覺得你這個機器人不就四個輪子,一個小車嘛,很容易做,我們入行的時候也是這么想的,以為可以用很多標準化的東西去搭建,結果一做就發現不是那么簡單。因為幾乎所有的標準品都無法適用,絕大部分都是非標準的。
工業自動化是在大的空間上,它都是標準件,想生產一個產品很容易,但是到了管道、管網這種環境下,空間非常小,各種安裝條件都受限,包括它的散熱、防水性等等,這時候你必須開發出非標準的專用部件。比如一般的控制系統要實現自動化,你可以買一個所謂標準的中控,但我們這不行,必須要開發自己的東西。
標準化弄不了,我們就要走非標準化路線,那問題又來了:品質控制以及所有的標準和規范是不是要自己出?這時候又回到人才隊伍搭建的問題了。原來覺得做標準品,買的都是規范的東西,我們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去做,也不需要那么多人,但是做成非標產品,就需要更多更專業的人員加入。研發容易,但是要把它做成產品上市就沒那么容易了,所以我們早期開發完產品后,過了五年才開始出售產品。
而且這行資金投入非常大,剛開始我們還沒有營收,基本上每年都是百分百投入,一投就是幾百萬,到了2014年我們才開始有了銷售業績,但實際上那時候我們的研發投入占比平均下來都在50%以上,因為銷售額低,賺的錢全投進去了,我們的股東做了很大的犧牲。
一個沒有背景只能自力更生的企業,如果不做大量的投入,想做大是很難的,所以我們前期投入很多成本。現在我們有不錯的營收了,也基本保持15%的研發投入,今后我們還會持續保持比較高的投入,因為在未來的發展中,必須通過技術研發,從應用創新上保持核心競爭力。
“不能靠單一的技術流”
特種機器人整體行業的發展,基本上都是在應用集成創新的階段,我們行業內的人也在講,現在這個階段,實際是談不上特別大的行業優勢。很多投資人也問我,“你們現在有什么行業壁壘嗎?”“我說你想聽真的還是假的?”我是搞技術出身的,我們也從來不去自吹自擂,中國目前的特種機器人整體發展水平是偏低的,基本上還在起步階段,我們要認清現實,但現階段不能說我們行業沒有應用創新。
特種機器人在有限空間里,受防爆、防水、防塵這種特殊工況條件的限制,對工藝、設計、材料有很高的要求,所以我們早期的優勢主要集中在這些方面。但后來在發展過程中,我們對行業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也開始認真思考:如果我們僅僅從技術層面上保持這樣的優勢,按照中國人的聰明和智慧,別人要想仿造或者想超越你,那這種優勢很快就不是優勢了。
中國人的仿制能力很強,我們的知識產權保護做得也不夠好,這時候別人要仿制你的產品,或者從你公司出來的人知道你所有過往,那他折騰兩年后也能做得很好。作為企業發展中的一個屏障建設,要想保持自身優勢,我們不能靠單一的技術流,必須要打造我們的綜合優勢。
2015年我們把管網系列產品整合成為第一平臺,我們叫有纜機器人平臺。有纜機器人由線纜牽引并工作于有限空間和復雜作業環境,由人工控制進行檢測、疏通、修復等作業,它的特征是有一根線纜牽引,應急情況下可以進行拖拽。

之后我們打造了第二平臺——有軌機器人平臺,在打造這個平臺的時候我們在原有基礎上更加注重數據的積累。大家還在單體機、單體智能這個層面去考慮的時候,如果能讓數據管理平臺成為我們的優勢,那我們今后可發揮和可發展的空間就大了。正好那時候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興起,我們開始去分析和了解,未來施羅德在發展過程中能不能借這樣的東風,于是我對巡檢機器人的產品線提出“四化”概念。
第一是機器人要實現自動化運行,不用人為操作,它自己就可以跑起來,也就是現在常說的無人化,完全讓機器去自控。第二個是智能化,機器人對各種場景的判定和判讀,一定要實現人工智能。第三是平臺化,要有大數據平臺去支撐,讓機型的單體智慧變成機體智慧,實際上它是個云設計,構建一個能夠經驗共享和自主學習相互交融的平臺,“云”就是這樣一個作用。第四是集群化,由一個平臺控制多臺甚至成千上萬臺機器,每個機型既是完成自身任務,又把遇到和采集到的工況及場景信息匯集到這個平臺,通過平臺整合賦能給每一個機型,達到同步智能提升的效果。
如果能達到這種狀態,那行業的數據積累就會變成我們的護城河。在行業里生存得越久,我們的機器人在各種作業環境下獲取的信息就越多,數據就越豐富,把更多經驗轉化成為你所用的能力就越強,這時候如果別人想超越,硬件或許可以超越,但時間成本超越不了。
真正好的商業模式一定是無法復制,或者說盡可能避免被復制的,這也是我們后來打造技術優勢的同時,更加注重數據積累的原因。
“思路一轉變,路就寬了”
特種機器人領域,很多投資機構都把它看作是天花板很低的行業,因為早期的整體規模確實非常小,但近幾年我們的發展明顯已經突破了大家的認知和想象。如何針對特種機型進行發展,在中國我們要想清楚這個問題才能做得更好。所以后來我們把原來的排水管道檢測定義為有限空間和極限作業。思路一轉變,路就寬了。
2013年我們提出構建產品平臺,把產品平臺化、模塊化,避免開發過程中不同的產品都有不同的平臺,這樣的話統一性不好,模塊化程度太低,研發成本、生產成本、存儲成本等等都非常高。如果要適應未來的發展,一定要重新梳理規劃,所以2013年我們開始構建產品平臺化和模塊化。

到了2015年我們通過平臺延展新的領域,開始針對管廊、管道、污水廠、電力、危化品、煤礦做巡檢,這些其實還是在我們原有的產品平臺上延伸出來的產品,但我們為什么要做這樣的拓展呢?因為中國各行各業都有一個現象,沒人競爭說明行業不賺錢,一賺錢馬上就蜂擁而來。
施羅德是一個民營企業,背景很簡單,我們也沒什么人脈關系,完全靠自力更生,未來很可能會有更強的巨頭進入這個行業,在這樣的危機驅使下,我們開始布局更多的領域,做更多符合不同應用場景的產品,而且未來想要真正做出一年就能達到幾十億、上百億的規模,我們也必須得拓展。
特種機本身有些很多的器件、部件,它是有共性的,在特種機器人領域,包括有限空間環境下,部件的通用化程度還是比較高的,比如防爆的云臺、相機都可以在管道下應用,做管道巡檢時,也照樣可以用主控系統,那我們就可以把它移植上去。這個規劃從2015年立項,2016年正式研發,到現在歷時五年,我們才有了污水廠巡檢、電力機房巡檢等多條巡檢產品線。
2017年我們重新布局,把公司定位為專注特種機器人產業,我們的目標已經不是做排水管網機器人的企業。
2013年和2015年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兩個時間節點,2013年我們做產品平臺化,2015年我們做產品拓展形成現在的特種機器人產業多領域拓展,經過這幾年的布局,我們的產品也得到了市場的認可。
“我們也在考慮產業化”
經過十二年的摸索和沉淀,我們對特種機行業的發展深有感觸,也意識到施羅德未來的路真正該怎么走,應該說我們已經把握住了國際上特種機的發展脈搏,未來我們會把目標放在特種機這個產業上來,針對特殊應用場景打造一系列產品,跳出原來排水管網市場的掣肘,并且規劃如何能夠在國際上展現我們自己的優勢。
所以現在我們也在考慮產業化的問題,但目前來講特種機的整體規模還偏小,全國的機器人市場大部分是以工業、物流,或者是服務類機型比較多,真正涉及到我們這種特殊領域的,現在偏少,這也是我們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這些年,我們也看到很多企業在發展中所面臨的問題和瓶頸,很多企業融了第一筆、第二筆還沒有到第三筆,就一批一批地死在黎明前的階段,很可惜。這個階段,它不僅是企業的問題,它也需要政府的支持。如果有政府的引導,有中科院、先進院等科研院所的鼎力支持,相信特種機器人產業能得到快速發展。
我們設想未來通過與政府合作,設立特種機型產業研究院,一方面把我們十二年的經驗傳遞出去,讓中國的特種機企業少走彎路;另一方面聯合相關企業或者機構,通過建立產業基金等形式幫助特種機企業成長。
我們希望借助這樣一個產業研究院,一起推動特種機器人產業健康發展,讓我們早日從一個簡單的應用創新,逐漸變成擁有我們自己核心技術的產業,最終形成良好產業生態,能夠助力區域經濟發展,這是非常具有社會效益的一項事業,我們希望做這個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