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務龍頭開啟下沉式創新,解密北控水務的技術創新之路
時間:2022-05-20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徐冰冰
4月末,北控水務集團召開“創新求是,突破引領”技術發布會,公開發布BEAOA與北控速粒兩項技術產品并舉行揭牌儀式。這是北控水務集團多年技術積累形成的重要成果首次以發布會形式公開亮相,也是北控水務公開發布的第一批技術產品。作為水務龍頭企業,北控水務這波“下沉式”創新之舉引起行業轟動。
“BEAOA、北控速粒正式揭牌!讓我們一起見證這一刻。”
4月末,北控水務集團召開“創新求是,突破引領”技術發布會,公開發布BEAOA與北控速粒兩項技術產品并舉行揭牌儀式。這是北控水務集團多年技術積累形成的重要成果首次以發布會形式公開亮相,也是北控水務公開發布的第一批技術產品。作為水務龍頭企業,北控水務這波“下沉式”創新之舉引起行業轟動。
減污降碳“利器”組團亮相
“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節能降耗、綠色低碳成為行業的共識。
城鎮水務作為支撐我國社會經濟和城鎮化健康有序發展的重要行業,在提質增效、減污降碳上肩負著重要的使命。從數據上看,水務行業目前的碳排放約占全行業的1%~2%。北控水務始終踐行低碳發展之道,積累了一系列低碳工藝技術,形成多個“拳頭”技術產品。這次發布的兩大技術產品在減污降碳提質增效上具有顯著優勢,將有效助力我國“雙碳目標”的實現。
據介紹,BEAOA技術是北控水務與中國工程院彭永臻院士合作,根據中國的低碳氮比污水水質特點研發的高效深度脫氮除磷新型處理工藝。為了攻克AOA新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實際工程的應用難關,北控水務以大量研究與驗證為基礎,2019年在海口率先建立了全球首個百噸級中試項目。同時,基于第一代產品原型與形成的體系化控制策略技術,2020年,北控水務快速啟動萬噸生產驗證,進一步突破了BEAOA工藝一代產品萬噸級轉化應用的瓶頸問題,創造了遠超預期的冬季低溫脫氮記錄。該技術具有綠色低碳、脫氮效率高、污泥產量小、節約占地等技術優點,主要應用在存量提標改造擴容和新建的規模性項目中,可以達到脫氮除磷及節能減排的雙重處理效果,是污水處理廠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有力支撐技術。
BEAOA新技術
百噸級中試(左圖)/萬噸級項目應用(右圖)
北控速粒技術是北控水務基于好氧顆粒污泥技術自主研發的新產品。北控速?萍脊リP項目自2018年立項以來,在北控速粒研發團隊負責人張麗麗的帶領與指導下,經過研究團隊持續攻關,建成落地千噸級生產驗證項目,并實現700多天連續穩定運行記錄,成功打造國內首個基于好氧顆粒污泥技術處理市政污水的裝配式產品。該技術具有節約占地、綠色低碳、融合裝配式新理念等特點,未來可在分散式污水、中小規模城鎮污水、工業點源污水、重點區域村鎮污水等應用場景快速推廣應用。
北控速?焖傺b配模式
目前,BEAOA和北控速粒技術已經完成科技轉化的第一步,實現了從科技成果到項目化的轉變。北控水務集團副總裁冒建華表示,下一步將持續邁進,形成可復制、可大規模應用的標準化產品。結合數字化能力多角度創新,快速匹配業主的需求,實現績效投入的優化、產品組合的優化和模式創新的優化,形成有生命力的產品體系。
要跨越技術成果轉化過程中的鴻溝
污水處理行業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需要一大批面向高質量發展的創新技術支撐,但目前環保行業的技術供給和技術創新仍然不足,專利轉化為項目的轉化率非常低,出現很多專利“沉睡”變成“廢紙”的尷尬局面。據《國家先進污染防治示范技術名錄》顯示,從2011年到2021年,659項主要技術專利共形成了551個示范工程,相對數以萬計的水污染治理專利技術,其轉化率明顯偏低。
冒建華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從科技成果到技術產品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跨越很多障礙,導致成果難以應用出去。創新成果在剛開始轉化時往往存在工程場景考慮不全面,長期穩定性不足等問題,應用中往往處于虧損狀態,并不一定立刻體現出它的優勢。“北控水務當前的技術成果產出,更多源于前期的投入,而這兩年的投入成果可能還要再過一段時間才能夠看得到。”這其實也從側面反映出,科技成果轉化存在較大的成本投入,轉化效率和效果都需時間和資金的強大支持。同時,科研與產業對科研價值的認知偏差讓科研轉化難度增加。
他認為,從整個行業來看,技術成果轉化過程中主要存在兩大認知偏差。
第一,院校和產業界對技術成熟度的認知偏差。一項被研究院校認為成熟的科技成果,在產業界看來,距離真正的工程應用可能存在很大差距。因此,環保企業要配備研發團隊,但企業的研發團隊不是把主要精力用去解決機理性問題,是解決如何將成熟的機理研究成果轉化為工程技術,這是企業技術成果轉化的關鍵,讓科學的可行變為工程的可靠。
第二,對技術價值的認知偏差。技術擁有者往往會高估它的價值,技術使用者又往往會低估它的價值。一些技術型小企業往往對自身技術的估值較高,然而技術使用者往往會考慮技術可靠性和經濟性等問題,因此對價值預估更加保守,導致雙方出現認知偏差。鑒于此,兩者需要增加溝通交流,對失敗項目進行復盤,了解清楚雙方的責權利。企業應該客觀評價技術擁有者的技術價值和歷史投入成本,而技術擁有者也需考慮企業在應用技術時的風險成本、沉沒成本和機會成本。
對此,E20研究院院長、北大環境學院產學研中心主任傅濤指出,產業化是橫在技術領域和產業領域的鴻溝,這個鴻溝需要用技術的產品化來填平。
如何進行技術產品化轉型是北控水務一直在思考和實踐的重點任務。經歷戰略的迭代升級,北控水務逐漸形成了一套科學的發展邏輯:從以前的投資建設型(資金+工程)公司發展到現在的工程和運營為主的服務型(資管+運營)公司,未來要轉變為科技型(產品+服務)公司,最終要變為平臺公司(創新主體)。
四種路徑走出北控水務技術孵化之道
近年來,北控水務在技術產品方向不斷迭代升級,以技術+產品模式,從技術產品規劃、開發、實踐到實現以客戶需求為核心的綜合解決方案,最終實現產品+服務的發展模式,在技術產品化、項目產品化、服務產品化等方向加強開發進程。
在技術孵化上,北控水務也有非常成熟的推進思路。冒建華介紹,首先,基于企業戰略做出系統化和系列化的科技發展規劃,聚焦某一個需求,制定清晰的研發圖譜,保證研發成果“有用”,更要在開放合作中尋求科學突破。在打通從技術突破到產品實現,再到解決方案應用的路徑。主要有以下四種路徑:
第一,購買知識產權或專利。“北控水務70%以上的創新技術要靠企業引進,自主研發比例約占30%。”北控水務在購買獲取專利基礎上進行再研發,并在全國多個生產實驗性基地進行試驗,試驗成功后再應用到項目上。冒建華指出,“環保行業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還不夠,因此企業購買知識產權從一定程度上來講,也是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和價值認可。”此次發布會上發布的BEAOA技術就是北控水務向北京工業大學購買彭永臻院士研發的AOA核心技術專利并在彭院士指導下,進一步做產品化和產業化研發后實現轉化。
第二,通過引進人才,走自主研發道路。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關鍵是強化科研創新工作者人才隊伍建設,目前企業在創新發展過程中受體制機制約束,導致高精尖人才招引難,留住人才更難。但北控速粒技術產品正是打破這一困局,成就科研與轉化的典型案例。北控水務2018年伊始將人才引進并組建重點攻關團隊,引進了在好氧顆粒污泥研究上已有十余年積淀的張麗麗,成功打造國內首個基于好氧顆粒污泥技術的裝配式產品。這是將科研人才價值向產品化價值的更大化利用,也是讓科研實現轉化的一種“短平快”方式。
第三,項目合作。項目合作更多地來自于定制化采購,類似于OEM模式。北控水務做了標準化的設計之后,合作企業按照標準進行產品生產,項目合作的方式更有利于專項研發和實踐一體化推進。
第四,資本合作。對擁有尖端技術的企業進行投資,比如2016年北控水務投資入股了膜技術企業金科水務,通過股權戰略合作的方式,共同打造水處理膜系統領域的知名品牌。
解碼北控水務“創新戰略”
有行業人士稱,北控水務此次技術產品的發布是對技術型環保企業的“降維打擊”。其實不然,北控水務的“下沉式”技術創新的想法早已有之,它是企業基于當前的行業發展形勢做出的戰略選擇,集團創新戰略的長期實踐成果。
“現有供排水業務基本成熟的條件下,企業需要提質增效,依托存量資產挖掘新業務機會,這都是需要以創新為核心來實現。”冒建華表示,現在面臨的環境問題越來越綜合,越來越復雜,環保企業需要擁有解決綜合問題的能力。對于北控水務來講,同樣面臨這樣的局面,客戶要求全方位全能力的交付。因此,北控水務通過專業方向上的研究來形成企業的集成能力和解決方案,這并不和專業技術環保公司構成競爭。而且,北控水務和技術型企業還會形成良好的生態合作。
2021年,北控水務確立了“客戶為源、創新為道”的經營宗旨,這是北控水務不斷應對內外部形勢,在輕資產戰略指引下進行的重大戰略轉變。在該宗旨的指引下,北控水務以創新戰略為依托,努力建立客戶為源的科技產品思維。
北控水務輪值執行總裁于立國去年發布了《北控水務集團創新戰略實施指引》,圍繞創新、創新戰略、創新活動三個方面,指出了創新的“變”與不變。他表示,創新要敢于打破成見,同時也要守“正”出奇,要耕植主業,讓工匠精神與創新精神同輝。要持續提升集團技術實力與核心競爭力,形成產品和服務的差異化優勢,支撐集團輕資產戰略轉型與可持續發展。創新應堅持圍繞價值、聚焦問題、擴大開放、敢于容錯、強化激勵五大原則。
創新戰略包含兩個層面,一方面是“創新精神”,一方面是“創新業務”。創新精神就是擺脫傳統增長路徑依賴,大企業的路徑依賴度往往非常嚴重,“最終往往不是別人打敗了自己,而是自己打敗了自己,可能是自己的舊模式,也可能是思想的桎梏。”冒建華指出,創新業務是企業依靠技術、模式創新打造新業務增長點。在北控水務,再生水、污泥處理等業務,都是在不斷創新過程中開辟的新賽道。
具體到實踐方面,北控水務從內部和外部兩方面來落實創新戰略。
外部層面,北控水務設立中國“互聯網+”生態環境創新創業大賽和“北控水務杯”大學生職業技能大賽,挖掘生態環境創新技術,搭建起交流互通、資源共享的平臺,引領大學生生態環境創新創業教育更深入、更有成效、更貼近時代需求,推動高校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與人才發展。這幾年來,創新創業大賽的部分成果陸續在北控水務實現合作轉化。如今,北控水務已逐步形成從技術發現到技術技術孵化再到投資的一套完整流程。
內部層面,主要體現為管理創新和科技創新。北控水務設立“北斗獎“創新評選平臺、“長青杯”職工技能大賽。“北斗獎”評選中,每年提報的技術有500多項。為了解決技術的應用問題,北控水務在企業內部已經構建并匹配了相關首臺套、首批次技術支撐政策。為了解決技術應用產生的責任問題,北控水務由技術決策委員會進行決策,讓創新者和使用者都不承擔科研技術應用風險,最大程度保護了技術創新的容錯率。
科技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在現代化的國家競爭、市場競爭中,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也影響著一個企業的興衰成敗。與此同時,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
“科技創新就像企業發展的杠桿,總能創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跡。”北控水務持續獲取和管理大體量資產,依托科技和模式創新打造業務新增長點,提升企業運營效率,實現公司可持續發展。在這一中長期戰略目標的引領下,技術創新持續發揮著關鍵和中堅作用,不斷提升實現科技跨越的能力,讓北控水務朝著環保領域的偉大企業奮力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