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汛期降雨突發性強、局地性明顯、短時雨強大等特點突出,由降雨引發的積水內澇逐漸成為“常態化”風險。為努力實現積水內澇應急管理向風險管理的思路轉變,繼續加強積水內澇風險防控,進一步增強社會公眾對積水內澇風險的理解,經過多年研究探索,利用數字化手段,首次完成了北京城市積水內澇風險地圖,直觀展示可能發生的積水內澇風險分布,給出相應的應對措施。由于積水內澇風險研究仍存在大量不確定因素,此次發布的風險地圖還有待進一步完善,望各單位部門、社會公眾能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共同推進積水內澇風險研究工作開展。
本次發布的積水內澇風險地圖主要針對下凹橋區、市政主干道路等易產生積水內澇風險的區域,通過梳理近十年積水內澇風險點臺賬,同時輔助水文水動力模型、大數據統計等技術,采用“風險分布圖+信息列表”相結合的表達方式,形成覆蓋北京市中心城區、城市副中心和回龍觀天通苑區域積水內澇風險地圖,面向社會公眾發布使用,由于降雨的不確定性、模型的有限性以及城市建設變化的影響,難以精準覆蓋全部風險情況,圖中所列的積水內澇風險僅涵蓋了歷史上發生過或通過模型模擬的可能發生的積水內澇風險,僅作為汛期積水內澇風險提示的參考工具之一。
北京城市積水內澇風險地圖由北京市水務局組織實施,前期充分征求了相關部門意見,目前該成果通過市水務局官方網站向社會發布。下一步,將繼續深入積水內澇風險分析工作,逐步提升為社會公眾提供精準服務的能力。
一、發布依據
(一)政策文件
1.《關于加強城市內澇治理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21〕11號)
編制內澇風險圖,探索劃定洪澇風險控制線和災害風險區。
2.北京市城市積水內澇防治及溢流污染控制實施方案(京政辦發〔2021〕6號)
完善預警機制。完善積水內澇監測、預報預警發布與響應機制,利用微信、微博等及時向市民提供雨天出行和道路積水預報預警服務。(市水務局、市應急局牽頭,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氣象局、市排水集團配合)
3.《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防汛減災發展規劃》(京政汛發〔2021〕5號)
高效提升防汛指揮調度。加強城市運行狀態信息共享,結合城市運行圖,制作市級、區級風險地圖和力量布防圖,科學研判可能發生的風險,實行扁平化、點對點指揮協調和風險防范管理。
4.《北京市2022年防汛工作要點》(京政汛發〔2022〕2號)
精細編制城市風險地圖。結合城市歷史內澇情況,利用大數據等分析手段,梳理城市低洼處、下凹式立交橋、鐵路橋涵等易積滯水風險點位,逐步制定大概率災害、大影響災害風險清單,提高防災的精準度。(責任單位:市防汛辦、各專項分指、各區防指)
5.《關于加快推進韌性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的通知》(京辦發〔2021〕27號)
增強城市空間布局安全。深入開展本市氣候變化影響研究和地下結構探測分析,統籌開展全要素、全過程、全空間的風險評估,確定風險等級與防控措施,識別與劃定各類災害風險區。
(二)技術標準
1.《城鎮內澇防治技術規范》(GB51222-2017)
城鎮內澇定義為:“城鎮范圍內的強降雨或連續性降雨超過城鎮雨水設施消納能力,導致城鎮地面產生積水的現象”。
2.《室外排水設計標準(2021年版)》(GB50014-2021)
規定了“在內澇防治設計重現期條件下,城鎮排澇能力滿足標準規定的積水深度和最大允許退水時間時,不應視作內澇;反之,地面積水深度和最大允許積水時間超過規定值時,判為不達標”。
3.《城鎮雨水系統規劃設計暴雨徑流計算標準》(DB11T 969-2016)
規定了“以北京市水文手冊設計暴雨圖集確定的時段降雨量推求的設計降雨過程,可用于城鎮澇水匯流計算及排澇河道設計流量計算”。
二、主要技術方法
本次積水內澇風險地圖系統收集整理了歷史積水內澇點信息,綜合運用現場調查、模型模擬等多種風險分析方法,選取了多個典型國內外商業模型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模型、洼地分析模型,同步開展積水內澇風險模擬,并提取積水內澇風險點。多模型模擬結果互為驗證、互為補充,融合多模型模擬結果,形成了積水內澇風險地圖,為城市運行各部門以及社會公眾提供積水內澇風險防御參考依據,輔助市民汛期安全出行。
三、風險等級劃分標準
以積水內澇點對公眾和城鎮運行產生的不利影響為出發點,考慮各城鎮排查和調查工作實際情況,按照簡易可行的方式制定積水內澇風險等級劃分標準。
積水深度是影響人行、車行及一層建筑物進水的主要因素,其判斷閾值制定為15厘米、27厘米、40厘米和60厘米,主要是基于幾個方面的考慮。
將15厘米作為積水和內澇區分的界限。積水深度小于 15厘米的判定為輕微積水,大于等于15厘米的判定為內澇,因為市政道路路緣石的高度通常約15-20厘米左右,積水不超過15厘米時不影響行人和機動車輛通行,基本不會對公眾出行產生災害,積水大于15厘米時,行人和汽車駕駛員難以辨別地面情況和車道位置,容易造成行人安全和駕駛隱患,因此定義為內澇,這也與《室外排水設計標準》(GB 50014-2021)和《城鎮內澇防治技術規范》(GB 51222 - 2017)的規定保持一致。
將27厘米作為較低風險和中等風險區分的界限。因為積水深度超過27厘米時會淹沒排氣管造成車輛熄火(普通轎車排氣口距地面的高度為20-30厘米,SUV汽車為30-40厘米,),造成局部交通節點(下凹橋、交叉路口等)擁堵,根據《道路交通防汛專項分指揮部工作方案》(京交安全發〔2022〕539號)文件要求,下凹式立交橋區積水線達到27厘米及時封閉交通,并通過新聞媒體及網絡向廣大市民發布繞行路線的提示。
將40厘米作為中等風險和較高風險區分的界限。因為積水深度超過40厘米可能造成部分一層建筑進水。根據《民用建筑設計統一標準》(GB50352-2019),民用建筑場地設計標高一般高出道路20厘米,一層建筑踏步距離地面不宜超過15厘米,加上路緣石15-20厘米的高度,基本上高于道路最低處40厘米以上。因此積水深度超過40厘米時一層建筑有進水風險。
將60厘米作為較高風險和高風險區分的界限。因為積水深度超過60厘米可能對人身安全造成威脅,造成汽車進氣口進水、地鐵進水。一般情況下,水深超過60厘米成年人難以站穩,摔倒坐立時口鼻位于水面以下,導致人身安全受到極大威脅。汽車行駛安全方面,普通轎車進氣口高度為65-80厘米左右,考慮到行駛過程中產生的水浪,水深超過60厘米時進氣口容易進水,會導致車輛熄火,甚至將水吸進發動機而造成永久性損壞;另有研究認為水深超過60厘米時,車會被水流裹挾移動,增加逃生困難。此外,《地鐵設計規范》(GB 50157)規定地鐵出入口地面標高應出該處室外地面30-45厘米,加上人行道高度高于道路15-20厘米,當積水深度高于60厘米時,地鐵存在進水風險。
綜上所述,本次積水內澇風險圖將積水深度小于15厘米的判定為輕微積水點,大于等于15厘米以上的判定為內澇點。內澇點的積水深度按照27厘米,40厘米,60厘米,風險等級由低到高劃分為四級,積水深度小于27厘米屬于較低風險區域;積水深度大于等于27厘米但小于40厘米屬于中等風險區域;積水深度大于等于40厘米但小于60厘米屬于較高風險區域;積水深度大于等于60厘米屬于高風險區域。
四、發布內容
積水內澇風險地圖通過市水務局官方網站以高清圖片形式統一對外發布,包括典型歷史積水內澇點、下凹式立交橋、積水內澇風險分布圖,范圍覆蓋北京市中心城區、城市副中心和回龍觀天通苑等重點區域,采用“風險分布圖+信息列表”相結合的表達方式,根據區域內不同積水內澇深度劃分四級風險。
1.典型歷史積水內澇點位分布圖
系統統計2011-2021年發生積水內澇的點位情況,形成典型歷史積水內澇點位分布圖,共列出點位139處。
圖1 典型歷史積水內澇點位分布圖
2.下凹式立交橋分布圖
由于下凹式立交橋的天然屬性,極端天氣下較易產生積水,為提示下凹式立交橋低洼區域易產生積水的風險,會同北京市交通委員會統計出區域內下凹式立交橋共244座,在圖中標出,供使用者參考。
圖2 下凹式立交橋分布圖
3.積水內澇風險分布圖
本次發布的積水內澇風險分布圖,范圍覆蓋北京市中心城區、城市副中心和回龍觀天通苑區域等重點區域,采用“風險分布圖+信息列表”相結合的表達方式,根據區域內不同積水內澇深度劃分四級風險,由低到高分別以藍、黃、橙、紅四色表示,其中藍色代表較低風險(積水深小于27厘米)、黃色代表中等風險(積水深大于等于27厘米小于40厘米)、橙色代表較高風險(積水深大于等于40厘米小于60厘米)、紅色代表高風險(積水深大于等于60厘米)。研究范圍內積水內澇風險區域總面積97.91平方公里。信息列表包括主要風險點共64處,同時列出所在區域、具體位置等屬性信息。
圖3 積水內澇風險分布圖
五、防御指南
1.政府部門
當發生降雨或預警后,各級政府部門應密切關注天氣變化,結合降雨過程、強度、落區等信息,研判風險情況,根據相關職責做好積水內澇防御準備,加強對風險區域的監控與布防,及時采取疏導、抽排、斷路導行等措施,并提醒廣大市民實時關注天氣預報和各類預警信息,降低積水內澇風險對市民生活和交通的影響。
2.社會公眾
雨季,要密切關注天氣預報及預警信息,外出盡量避開有積水的區域,切勿在雨天盲目穿行不明水深地帶。如遇險情,及時采取避險自救和緊急呼救,保障自身安全。
(1)較低風險區域:若產生積水水深可能高過路緣石,建議盡量遠離低洼地帶、下凹式立交橋、地下通道、危舊房和在建工地等區域。
(2)中等風險區域:若產生積水可能影響人員及車輛通行,建議遠離風險區域,切勿盲目穿行已經發生積水的下凹路段和橋區,避開高壓電力塔、路燈桿、電線桿、廣告牌、變壓器、電力線、鐵欄桿、高大樹木,防止觸電或倒塌危險。
(3)較高風險區域:若產生積水會影響人員及車輛安全,建議繞行該區域。若正在通過該區域,遠離用電設備、不在積水中行走,不靠近漩渦;若開車遇到險情,果斷棄車逃生,被困車中時,找可用工具應急破窗,并撥打110、12345電話求救。
(4)高風險區域:若產生積水會嚴重影響人員及車輛安全,降雨時避免出行,禁止進入高風險區域。
六、名詞解釋
積水是指未能及時排除而積聚的雨水,一般指局部積水點。
內澇是指強降雨或連續性降雨超過城鎮雨水設施消納能力,導致城鎮地面較大區域產生積水的災害現象。根據相關標準,本地圖所示的積水內澇為積水深度超過15厘米的現象,即對城市居民雨季出行產生影響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