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科技創新,服務新時代生態文明實踐——宋新山教授主講《錦繡中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從“芯片之殤”到科技創新的轉變你了解多少?環境科技創新,踐行新時代生態文明,我們應如何去做?11月19日晚,東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宋新山教授主講《錦繡中國》課程,為同學們講述科技創新的歷史與發展,探究從環境科技創新入手,服務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路徑。
宋新山教授講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既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也彰顯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眾多優勢。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加大,產能過剩,產業結構不合理,周邊地緣政治局勢復雜,貧富差距嚴重,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等挑戰不斷考驗著我們。但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長期堅持制定五年規劃、社會主義協商民主、集中力量辦大事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優勢始終支撐著我們,助力我們不斷前行。
在談及從“芯片之殤”到科技創新的轉變,宋新山教授表示,我們必須牢牢把握政府之手與市場之手的著力點。在低端通用類需求上政府放手給市場,在基礎設施類與高端專用類需求上強化政府支持的力度。他進一步強調,面對“芯片之殤”的現狀,中國必須要進行科技創新,形成把本國市場組織起來支持核心技術發展的強大預案。我們不能被美方對華出口松一松、緊一緊而打亂自己開發本國核心技術的節奏,我們真正要做的是,沉下心來做好自己的基礎科技創新研究,做到關鍵領域自主創新。宋教授認為,中國人是善于從壓力、危機、困難之下奮起的民族,這就是我們應該看到的危機之下的中國機會,關山萬里,我們終將輝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指引著我們不斷前行。宋教授指出,環境科技創新,踐行新時代生態文明,首先,仰望星空和要腳踏實地是辯證的統一,我們既要有關注宏觀、戰略需求、服務國家的情懷,又要有立足現實、研發技術、解決問題的思索。其次,交叉、吸納、開放是未來創新的新范式。第三,環境學科的科技創新要立足解決問題。最后,踐行生態文明,更需要環境科技創新。